读古代的书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吗?

yaoxiaoze
坚持“四读”,读好古书
我想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对错与否,适用与否,请朋友明鉴并予指教。
读书方法从来都是因人而异。教人读古书的方法也有不少,但到底哪种方法好?我认为与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范围以及知识结构相适应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读古书,个人认为至少应该注意“四读”。
想读。读书首先要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就像你要去追求自己的心上人一样,满怀激情直奔而去。想读,是因为你觉得需要读,需要从古人的思想和知识里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吸取所需的精神营养。如果你没有读古书的愿望和需求,我觉得就先别着急谈什么读书方法。做这种无效功,实在是浪费时间,不如干点其它你有兴趣的事情。
敢读。读古书,对现代人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古书古文的字词、句法、文法以及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都与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有的朋友一打开古书,满眼的繁体字和虚词,看不了两页就觉得头晕眼花。特别是一些无标点的文字,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读哪儿去了,读了些什么。因而就产生了畏惧感,想打退堂鼓。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最开始谁都不一定能读得懂,读得顺。但你必须硬着头皮读,要敢读。它若是老虎,你就当自己是武松,只有敢读,你才能撕开一条口子,杀出一条生路。
多读。俗话说“熟能生巧”。其实读古书也是这个道理,很多东西都是头回生二回熟。这个“多读”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读书要有一定的量。读的量大了,眼睛里尽是那些字词,那些句子,不认识最后也认识了。小时候看古书,那些繁体字并没有谁专门教,但看得多了,连蒙带猜,最后也能认个八九不离十,你说有什么技巧啊?没有。“多读”的另一层含义是要坚持读。初读古书,就像遇见一个陌生人,天天读,相处时间长了,就逐渐变成了熟人甚至朋友,你对“他”的性格爱好,言谈举止,甚至他的思想,都能了如指掌,相处起来自然就顺当得多。所以读古书最踏实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少些浮躁,多读。
善读。除了前面说的想读、敢读、多读之外,最关键的是要“善读”。 所谓善读,就是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先易后难。一是选书时,比如可以先选一些文学性的书或者篇幅不长的书,接着是史书,最后则是一些哲学理论书。同时可以先选一些带有白话译文和注释的书,边读原文边看译文和注释,等逐渐掌握了古文的规律之后,再单独学习原著。二是在读的顺序上,可以采取“倒读法”。 比如读诗词,先读唐诗宋词,再回头读诗经楚辞。因为越是离现代近的,文字上越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可以从近代向上溯及而读。三是在读的方法上,我还是建议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气读到底,对书的框架以及难点重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二个阶段,咬文嚼字,对生僻字词,应该搞懂意思。第三个阶段,再通读一遍,与第一遍通读最大的不同是,这一次的重点是对全书主题与核心观点的把握。有了前两个阶段的积累,读第三遍时肯定会觉得容易得多。四是注意两个重要问题,首先要注意古书本身原有的注解,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些注解,无论是字词注音、风俗礼仪,还是人文地理、文章要义等等,都是古代专家学者悉心研究的成果,其本身很多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并已经和原著融为一体。比如读《孙子兵法》,那么你对“孙子兵法十家注”就应该重视,因为这能够使我们站在先贤的肩膀上,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原著。其次,尽量背诵一些古文经典名篇,例如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桃花源记》、谏唐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等等。旧时代的教师总是要求学生背书,这有他的道理,好处是很多的。背诵实际上是一个知识消化的过程,通过背诵,增强记忆,加深理解,有助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增加我们的知识储量,实际运用时也可顺手拈来,举一反三。
只要坚持“四读”,相信阅读古书的能力一定会有非常明显的提高。

ranranapple
读书方法都是个人读书体验的总结。下面介绍古代九位大家的读书之法,以供参考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5.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6.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7.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8.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9.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ljglory
诸多大家在介绍阅读方法时,都会强调一件事,那就是“勤动手”。读书,尤其是读古书,没有什么捷径可找寻,脚踏实地才是正道。
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多次强调读书要“口到”,“心到”,“手到”,而做笔记,即所谓的“手到”。
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抄录备忘
读古书时,或许会遇到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问题,在查清楚之后,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再次遇到这个字词或者问题,方便查阅。
2.提要
读过一本书的某些篇章之后,可以做一个主要内容的提要,最后将各部分的提要串联起来,一本书的大致内容就了如指掌,对于深入了解文本,也有所帮助。
3·记录心得
读书最重要的是有所得,有所收获体悟,将读书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对于这本书就会有深入的思考,这样在阅读其他同类古书时,就可以带着自己原先的思考去阅读,长此以往,变会逐渐参透表面文字背后的深意。
以上是个人见解,请多多关注

gbj乖乖
学习文言文应该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平时也要多朗读、多阅读、多查阅字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