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代不受重视的小说四大名著,现代人却视若瑰宝?
cloudia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古代”这个概念,它们有三部成书于明代,一部成书于清代。
而前三部 ,时间顺序大体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紧接着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中后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再之后才是清中后期曹雪芹的《红楼梦》。
这几部书暂时不提《红楼梦》,它成书比较晚,虽然在清朝中期后期影响不小但和前三部比较起来时间上并不符合这个“古代”的范畴。
至于前三部,可以确切的说,都是在历史有一定故事基础的情况下被作者加工整理起来的,施耐庵的水浒取材于大宋宣和遗事,虽然原书三十六人,但经过一些民间演绎,最主要是经过施耐庵的再创作使这部作品更趋于完整了。而罗贯中三国完全脱胎于《三国志》,但经过几个朝代不断对故事进行深化,又经过元杂剧的演绎尤其是说书艺人的口口相传,可以说故事已经很充实了,罗贯中做的工作相对最省心,他只需要把散布的东西汇合一处就行了。
西游记是嘉靖年刊印的,这部神魔巨著同样也经过元杂剧和民间大众的不断融合和演绎,不过得说吴承恩参与创作的地方要多的多,他确实对《西游记》保有最直接的“知识产权!”
这几部书不管当时创作出的状态咋样,事实上在嘉靖刻本流行的年代并不是不被重视,反而是争相购买。而且晚明时期商业的空前繁荣,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直接导致通俗文化的兴起。而且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和阅读情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与普通市民融合,之后通俗白话本书籍得以大行其道。一些书坊还组织编撰和刊印了三大名著的续本,如《西游补》续编三国志后传《后水浒传》…
很多文人还积极参与小说的点评和刊校工作,文人士大夫的热心参与使白话小说这类新的文学体裁成为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重要文学体裁。
所以并不是在古代不受重视,反而是很受重视,当然因为无限度蔓延,其中一些内容也导致高层误认为在影射或者暗指,最终受到更改或者全面禁止。但是这正如今天的一些禁书道理是一样的,越是禁止越流传的快,公开和私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是金子总会发亮的!这也是今天人们对四大名著喜爱和推崇的原因…
cjcj
话说现代人有与之比肩的伟大作品么?
白菜居士cyx
不能说“四大名著”在古代不受重视,现在人把它视作瑰宝。四大名著他的出现在最初被定义是——民间通俗小说,是古代的“四大奇书”现代版说法。有考证,古代就有四大之说,当时被誉为“四大奇书”美誉的称谓,在明末清初就确立了,从这一点来看古人并没有不重视四大名著。李渔曾在为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作序中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这就是最初古人欣赏四大名著的雏形,由此可见明末就有提出四大的重视说词了。
无论怎么看,古代对“四大奇书”的认可和重视是毋容置疑的,只不过清代红楼梦的诞生,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他的地位取代了四奇里的金瓶梅,才形成了今天四大名著。为什么现在人把四大名著当个宝呢?,因为四大名著的确立并不是哪一个人定下来的,而是被广大学者、读者专家们公认的,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上形成必然产物。四大名著的确立对我国以后的文学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可以说不管是古人及现代学者,对四大名著为我们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持肯定态度的,称它为祖国文学的瑰宝珍品不为过。
lavenderjerry
不是古人不重视,而是古人读书没有现代人这么普及,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打压,普通人看不到,而贵族阶级的珍版私臧。现代人从中学到了许多智慧,所以广为流传。
南宫逸尘
那是古代人有眼不识金镶玉!
泪流丶纯真
请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吧
首先哪来的古代不重视四大名著?比如学术价值最高的红楼梦,因为它虽然描写了一个子虚乌有的背景,但是仍然有很多可能犯禁的地方。而这点在中国古代文字狱数量最多的乾隆朝非常危险,最终他的诞生和保存是受到众多红楼梦爱好者努力的结果。
比如和珅本人就非常喜欢红楼梦,他看完红楼梦以后也觉得书是有问题的,但是让这书被禁毁了就太可惜。于是他先去和乾隆说,最近流行这么本书,里面有些什么内容,然后先入为主的灌输了很多内容进乾隆的脑子里。后来乾隆看了下就说,这是康熙时代明珠家的事情啊。有了这句话,红楼梦也因此有了一面免死金牌。
所以了,四大名著不是今日中国人视若珍宝,古代一样也是非常重视的。
纯人纯世界
因为古代能读书的人太少了,百分之九十九都不识字,所以再好的名著也受不到重视。书再好有什么用,大家都是文盲。而现在就不同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人能上学,成人也扫盲。谁都能看得懂小说了,所以四大名著也就大放异彩,被老百姓视为瑰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Amanda_z
对于四大名著之说很多人都认识存在偏陋,又爱跟着人云亦云,你得读过有自己体验之后,才能有醒认识。首先要纠正的就是“四大名著"的称谓,准确说应该叫古典章回小说四大名著。因为泱泱中华几千年,文化典籍太多,如若不加定语,这四部书何德何能敢以四大名著自居?你比资治道鉴《史记》《论语》《老子》《诗经》都更有价值?即便是在古代小说领域《世说新语》《聊斋志异》也不比它们差,只是体式不一样罢了。还有看这四部书本身,除《西游记》以神话故事暗指晚明政治社会形势,隐喻人生哲理之外,另外三部书的选材视角太狭隘,描写对象纯属上层社会人物,是官家作品,对广大民众疾苦和生活情态缺乏关怀,没有人文精神。再者这些三部作品主题思想都有局限。《三国演义》幸而还展现出较开明的历史发展观,值得肯定。最糟粕的是《水浒传》。《水浒传》宣扬流氓文化和愚忠思想。有人说《红楼梦》很好,的确在语言表达和人物描写手法上是达到新高度,主题也还算中正,但选材还是有问题,令人反感。
听风
四大名著在古代肯定是不受重视的,而当今重视是因为能从中捂出好多道理,如 做人 做事 等等。古代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江山,地王都喜欢不闹事的百姓,这为什么就是儒家思想得到发展的原因,老百姓都和绵阳似的,更容易统治管理。如西游记 这是典型的对当时生活的年代不满而发泄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大力推行追捧西游记的话,在那个年代,是不好统治的。那个年代,谁有兵权,谁有钱就可以发动暴乱,发动起义,这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说四大名著在当时没有被认可,这仅是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dewyao
小说家在古代被看作是"小道",所以被人们轻视,尤其是"科举时代",小说更是被视为难登大雅,因此在明末清初曾把四大名著称为四大奇书。
根椐史料记载,小说家起源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稗官",稗官是一种职位低的小官,他负责搜集街谈巷语,记录一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奇闻逸事,以供统治者了解民情民风。
汉魏之后,稗官这种职务被撤销了,但许多学者延袭了稗官的作风一一私下里搜集,摆写奇闻逸事,市井风俗,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小说体大约成型于晋唐时期,而盛行于明清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都曾留有传奇叙事体裁作品传世,这就是小说成体的初始。到了明清时期大量小说问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古时候,小说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被称为"九流十派"之一,但它不入"九流",只算做"十家"之一。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小说家只是一个著述、记录的流派,而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学术思想。可是到了唐宋乃至明清时代,小说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产生深远影响。
古时候小说家不被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认为小说家没有历史学家治国安邦的作用,也不具备其他诸子百家在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指引作用。
但是小说反映市井平民思想生活状态却是其他学派无法比拟的,但这又恰恰是在封建社会里,小说家被贬低的原因,在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社会风气大背景下,写小说当然不能入上流!
小说记载的是散文杂文式的事迹,内容幽默、荒诞,神奇。可是古代写文章,读书的目的是与考取功名捆绑的,而小说不能与考取功名挂钩,因而也就被视为“不入流“了。
到了近现代,随着科举判废除,用人的多样性选择机制建立,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外学术交流的增多,小说逐渐成了文学的主流之一。《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到了清末民国时逐渐被人们认识,并以其深动形象的人物、故事、场景而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和价值取向,是中国汉语中不可多得的精华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四座伟大的丰碑。
到了现当代小说更是主宰了中国文学史,中国近现代出现了许多小说家如:鲁迅、茅盾、巴金等等,他们的小说可以说是影响了时代人们的思想。
归结一下:古代小说不受重视是受当时时代大环境的限制;而近现代小说受推崇则是因社会发展需求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