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用什么人称和视角比较好?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建议?
提到的作品

[作品]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近500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作者蒲松龄一生科甲不利、生活清...

蒲松龄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金瓶梅

全球首套简体中文完整版双版本《金瓶梅》(一字不删),包括拥有最充分原始信息、最具可读性的“崇祯本”全部内容(该版本曾面向中国高级领导干部和学者及大型图书馆少量印制),并附录万历词话本中和崇祯本内容不同...

兰陵笑笑生

[作品]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

世界科幻大师的写作课 波澜壮阔的故事航海之旅 ◎ 编辑推荐 ☆ 星云奖、雨果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世界科幻、奇幻小说大师倾囊相授! ☆ 经典赏析+习作练习+写作工作坊+延伸阅读 = 充满惊喜的私人写...

厄休拉·勒古恩

[作品]少女小渔

《少女小渔》是严歌苓经典中短篇小说自选定本中的其中一本,主要讲述了发生在海那边的各种故事。篇目包括:少女小渔、红罗裙、海那边、抢劫犯查理和我、风筝歌、失眠人的艳遇、吴川是个黄女孩、茉莉的最后一日、拉斯...

严歌苓

[作品]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几部出类拔萃的巨制之一,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的评论,至今看来,仍是最准确、最切中肯綮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

吴敬梓

最新跟帖
˜我的碧海蓝天

˜我的碧海蓝天

在我们大多数写作者的认知中,讲故事或者写小说最常用的视角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能够增加读者的代入感,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力。第三人称又成为“上帝视角”,它无所不知,能够将所有的人物、情感徐徐展现给读者。而第三人称中多又提倡文章从头到尾,始终以特定的某个人的视角来抒写故事的发展,过多的视角容易给读者造成混乱感。

然而在实际的写作中,仍然有其他的视角和人称,同样可以带给读者清晰的视觉和阅读效果。厄休拉·勒古恩在《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中,整理了所有抒写故事时可以采用的视角和人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不同的人称和视角各自都有什么特点,以及在实际的写作中如何运用。

五种视角

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回忆、心理活动等,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例:

我抱着文件,紧张地看着坐在会议桌旁的参会人员。他们有的凑在一起聊天,时不时传出嬉笑的声音,有的在闷头玩手机,有的在皱着眉头打电话,还有两个人神情冷漠地望着我。这是我第一次主持会议,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接下来需要讨论的事情当中。

有限第三人称,以特定的“他/她”的视角来讲述故事,通过“他/她”的所见、所感、回忆、心理活动等,将信息传递给读者。整个文章视角固定在某个“他/她”身上,不发生变化。

例:

陌陌将文件环抱在胸前,神情紧张地看着围坐在会议桌旁的参会人员。他们有的凑在一起聊天,还不时发出嬉笑的声音,有的在闷头玩手机,有的在皱着眉头打电话,还有两个人神情冷漠地望着她。这是陌陌第一次主持会议,她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接下来需要讨论的事情当中。

介入作者,也称全知作者,拥有上帝视角。可以了解每个人的所见、所感、回忆、心理活动等,通过不断变换视角,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例:

陌陌将文件环抱在胸前,神情紧张地看着围坐在会议桌旁的参会人员。凑在一起聊天的几人正在讨论某个综艺节目,说起其中好笑的片段,大家忍不住笑得前俯后仰。玩手机的正沉浸在斗地主的游戏中,琢磨着地主手里还有些什么牌。老李接到了客户投诉,这家客户事真多,可是又不能跟客户翻脸,只好耐着性子跟客户解释着。剩下的两个人倒是安静地坐在桌子旁,等待着会议开始。可是已经过了五分钟,那个主持人还是缩手缩脚地一言不发,公司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到她手里真的没问题吗?实际上这是陌陌第一次主持会议,她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接下来需要讨论的事情当中。

客观作者,就像一只趴在墙上的苍蝇,以客观不带感情的视角,如实描述所见到的情景。

例:

那个叫陌陌的女孩抱着文件站在桌子前,默默地看着桌边的人们。他们有的凑在一起聊天,不时发出嬉笑的声音,有的低头玩着手机,有的在皱着眉头打电话。还有两个人什么也没做,就坐在那里面无表情地看着陌陌。而陌陌则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

观察者-叙述者,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但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讲述目睹到的情节。

例:

她看上去很紧张,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来回看着会议室里的参会人员。他们有的在聊天嬉笑,有的在玩手机游戏,有的在打电话,似乎是在给客户解释什么。我和老刘已经坐在这里半天了,可是那个主持人却什么都没说。公司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她真的没有问题吗?我不禁怀疑。

观察者-叙述者,使用有限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不是故事的主角,通过有限第三人称视角,描述整个故事的情节。

例:

她将文件紧紧抱在怀里,稚嫩的脸上是紧张的表情,圆溜溜的大眼睛无助地扫视着屋里的人们。旁边的嬉笑声引起了老杨的注意,明明已经到了开会的时间却还在聊天,真是太不像话了!这位主持人也是,都不知道维持会议秩序的吗?还是太年轻了!老杨望着女孩,失望地摇了摇头。

除了常用的第一人称和有限第三人称,厄休拉·勒古恩同样鼓励写作者去尝试其他的视角和口吻。只是在视角切换的连续性和频率方面,写作者要做到心知肚明,每一次切换都有充足的理由。并且还要有足够的控制文字的能力,不要因为视角和口吻的转换,给读者带来混乱的感觉。



图源网络

bailehuu

bailehuu

其实作为一个小说创作者,最困惑的,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知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称和视角来进行创作。而对于很大部分的创作者,都不能在写作过程中自由地切换人称和视角,以此借力,把小说的剧情推进下去。


后来因缘巧合之下,我发现了有一本书,是教人写小说的。书名也很简单,叫做《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


这本书主要是从语言的音乐性出发展开探讨法的。作者厄休拉·勒古恩把小说看作是一部精细复杂的交响乐,认为完成叙事就像完成一个乐章一样,需要处理好小说中的每一个语言元素。这些语言元素包括:


标点、句法、陈述句和段落
韵律与反复
形容词和副词
时态和人称
表达与观点
隐含的叙述:传达信息;
聚焦与控制


不过厄休拉这本书主要针对的是英文写作,所以有很多章节对我们这种中文写作者指导意义不大,不过如果你想提高英语文学阅读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看看还是很有帮助的。


对我个人而言,真正有用的内容均集中在书的后半部分,比如说,如何在叙事中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并根据情节需要进行切換、如何有侧重地讲述故事、如何修改你的故事和如何客观地评价一个故事等。


而今天整理的,是《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中关于叙事视角的选择和练习部分的内容。


一、叙事视角及其类型

我以前并不觉得叙事视角有多重要,直到我看了作家严歌苓的分享。她认为,一个写故事的人应该熟练掌握不同类型叙事视角的使用和切换,这样才能让你笔下的人物更好地呈现你的观点、表达小说的主题。


所谓的视角,其实是用来表征故事讲述者是谁及讲述者与故事之关系的术语。


在故事中,这个讲述者被称作观点人物。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个人就是作者本人。


在自传和回忆录——或任何一种非虚构叙事中,“我”(不管作者用不用这个词)就是作者。在这些体裁中,我们一般会期待作者或叙事者是可靠的:希望他诚实地告诉我们他认为发生了什么——不去虚构,只是讲述。


因为小说中的一切陈述只是对方“认为”发生了什么,所以,人物的陈述永远是主观的,虽然说,读者都在期待一个“可靠的讲述者”,但事实上,绝对“可靠的讲述者”并不存在。


常用的叙事视角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人称、有限第三人称、介入作者和客观作者,它们在小说中的功能大致如下:


二、叙事视角的选择

1、观察者-叙事者”,使用第一人称

叙事者是人物之一,但不是主要人物——他出现了,却不是事件中的重要角色。与第一人称叙事的不同在于,叙事者讲述的并不是关于自己的故事。这是叙事者目睹后讲给我们的故事。虚构和非虚构作品都使用这种口吻。


2、观察者-叙事者”,使用第三人称

这种视角只出现在虚构作品中。策略同上一种视角大同小异。观点人物是一个有限第三人称的叙事者,他见证了整个事件。

叙事的不可靠性复杂而微妙地带出了叙事人物,让我们知道“观察者-叙事者”并非故事的主角,于是读者可以大胆地假设,不管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下,这个观点人物都是同样可靠的,至少也同样是透明的。


三、通过视角转换练习来解決虚构作品中的视角不连续问题

虚构作品里,视角的不连续是最常见的问题。必须有意识地、技巧娴熟地处理它,否则频繁的视角切换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在互不相容的身份间来回碰壁,混淆情绪,歪曲整个故事。


比方说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或者从介入作者到“观察者-叙事者”,都意味着口吻的重大变化。这些转换如果处理不慎将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语气和叙事结构。


1、练习一:叙事视角的辨识和切换

营造一个场景,写一个300~450字的叙事片段。写什么都可以,但必须要有几个人,在做一些事。(几个指两个以上。三个以上更好。)不必非要写大事、重要的事,当然写了也无可厚非;但是必须有事件发生,即使它只是超市里购物车的纠纷、饭桌上家务分工引发的口角,或者一个小型的交通事故。


在这些视角练习中,请尽量少用或不用对话。当人物开口说话时,他们的声音会遮掩视角,盖过视角的口吻,而探索视角的口吻恰恰是练习的目的。

第一部分:两种口吻
第一种:用单一的视角讲一个小故事,叙事者是事件的参与者——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一只猫,只要你喜欢,谁都可以。使用有限第三人称。


我以严歌苓《少女小渔》中的一段原文来进行了这个练习。

原文:“他把她到自己家里坐了一个钟头,家里没一个人打算出门给他腾地方。最后只有他带她走。一处又一处,去了两三个公园,到处躲不开人眼。小渔一句抱怨没有。”


改为有限第三人称后为:

她被他領到自己家里坐了一个钟头,家里没一个人打算出门给他腾地方。他没有办法,最后只有带她走。一处有一处,去了两三个公园,到处躲不开人眼。他有些感动,因为小渔一句抱怨没有。


个人感受:以“他”为叙述视角的时候可以放大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他”发生的一系列动作都有脉可寻,个人的行为动机清晰。缺点是只能描述另一位事件参与者的行为,内心活动无法探寻。


第二种:用另一个事件参与者的视角重讲一遍这个故事。同样地,使用有限第三人称。

更改后:

她被他领到家里坐了一个钟头,可是他家里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门给他腾地方。最后他只有带着她走。一处又一处,去了两三个公园,到处躲不开人眼。可是她却一句抱怨也没有。

个人感受:使用另一个事件参与者的视角重讲一遍故事后,我发现自己尝试揣测了“他”的心思,会对“他”的行为进行评价,而且也能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仿佛因为是理解了“他”,所以读者才会更相信“她”一句怨言也没有。


第二部分:客观叙事者
用客观作者或“窥探者”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

这个视角就是严歌苓的原文了:

“他领她到自己家里坐了一个钟头,家里没一个人打算出门给他腾地方。最后只有他带她走。一处又一处,去了两三个公园,到处躲不开人眼。小渔一句抱怨没有。”

个人感受:这个视角应该是语言最简洁的表述了。


第三部分:观察者-叙事者
在最初的版本里,如果不存在一个站在一旁观察却没有参与事件的人,那现在就加入一个这样的人物。以这个人物的视角讲述同样的故事,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

更改后:

他把我领到了家里坐了一个钟头,可却没有一个热打算出门给他腾地方。他尴尬地对我说,真是抱歉,我们出门到别的地方去吧。我说好,然后便跟着他走了一处又一处,去了两三个公园,还是躲不开人眼。我怕他难受,所以一句怨言也不敢有。

个人感受:如果使用第一人称的话,会增加了人物之间的互动,也从个人的角度论述了人物的行为动机。


第四部分:介入作者
用介入作者的视角讲述同样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个新的故事。
第四部分需要你展开,篇幅扩充至一到两页,1500字左右。你会发现,故事需要一个背景,需要铺展前因后果。客观作者尽可能少地占据空间,而介入作者则需要相当可观的时间和空间来施展拳脚。

个人感受:这个练习的重点是学会在描述情节的过程中插入背景和丰富细节,待会下面还会提到应该如何去做,故此处不举例说明。


第五部分:延伸练习
讲一个不同的故事,两个版本都使用第一人称,而非有限第三人称。
用两种方式描述同一场事故:首先用客观模式,新闻报道的口吻,然后换成一个被卷入事故者的视角。

个人感受:这个可以找一个新闻报道来练习。先从一个记者的角度来报道事件,然后再用事故者的身份来讲述同一个事件。


2、练习二:变叙事口吻

第一部分:在有限第三人称下做快速切换
一篇叙事短文,500~1000字。你可以从练习七的习作中选取一个,也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场景:几个人被牵涉进同一个活动或事件中。


在有限第三人称下,使用几个不同的观点人物(叙事者)来讲述这个故事,在叙事推进过程中改变叙事者。用换行符标记每一次改变,把叙事者的名字写在括号里,放在每一段的开头。如果有其他的区分方法,也可以采用。


只要清楚自己的动机和方法,只要小心谨慎地过渡,不在一两句话里跳来跳去,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从一个观点人物切换到另外一个。


第二部分:薄冰
用500~1500字的篇幅,讲一个同样的故事,或者讲一个类似的新故事,有意把视角切换几次,同时不做任何明显的标识,让读者得不到任何提示。


当然,仅仅把上一个练习中的切换标识删掉,这个练习就完成了,你可以这么做,但这样的话,你就学不到任何东西了。“薄冰”需要全然不同的叙事技巧,甚至需要一种全然不同的叙事。它拒绝“介入作者”,即使表面上你使用的仍然是有限第三人称的视角。


3、练习三:学习去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来写他本身的生活

这里的陌生人指的是:“跟你格格不入的人”,尤其指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陌生”:某个你不会移情或者不会轻易在感情上认同的人。


一个在语言、民族,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跟你有深刻差异的人,也许不适合做你的人物,实际上你无法进入他。你对他生活的了解不足以让你从他的内心出发来写作。


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哪些身份去开始练习呢?作者在书里也给了我们5条建议:

尝试做一下心理错位(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练习,以对立性别的口吻来写作。
年轻的作者可以尝试以老人的视角写作。
写家庭故事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孩子或者是自己父母的角度来写。
如果大多数时候你写的是虚构作品,在这个练习里,你可以试试回忆录。唤醒一个你曾经不喜欢,曾经鄙视,或者曾经跟你格格不入的人,写下你的回忆。花点时间,以那个人的视角回想和讲述,试着去理解他的感受,他看见了什么,为什么那样说话。他对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经常写回忆录,这次你可以试试虚构作品。创造一个跟你截然不同、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人。钻进这个人身体里,像他一样思考和行动。
可以运用讽刺或带着反感来做这个练习,通过真实的想法和感觉,给我们展示观点人物如何愚蠢。这是一个正当且精明的写作策略。但它有违这个练习的初衷,即悬置你对人物的价值判断。


这个练习需要你换位思考,通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


四、叙事视角选择和切换的意义


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和切换水平不仅反映出一个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掌控能力,而且还能让我们的写作过程充满乐趣。


小说作者经常习惯用他人的口吻写作,成为他人的自我。回忆录作者则不然。在事实性叙事(Factual Narrative)中使用有限第三人称,假装自己知道一个真实人物的想法和感觉,这是一种冒犯。而假装自己知道一个虚构人物的想法和感觉,就无可非议了。


严歌苓曾在她的演讲中曾经提到过,作家需要进行专业/职业训练。在这些训练中,其中有一个,叫做叙事视角练习。一个小说写得好不好,第一个的关键在于作者所选择的叙事视角,第二个关键在于叙事视角的切换够不够自然。


作为读者,我们是被实实在在地带入了人物的视角,因此理解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还是说作者置身事外,坐在审判席上,试图强制我们做出同样的评判?如果从习作中读出了恶意和仇恨,它来自谁?


作为作者,我们应该在写作中关注一下每一个人物视角在情节中所讲述的口吻有没有说服力?有没有哪些地方听上去很虚伪或者很真实?你能不能(跟别人或自己)探讨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还需要去想想想自己为何选择了那个人作为观点人物。你也许会思量,有没有在自己体内发现一点作家的天赋,想想自己驾驭人物的方式,想想如果换一个截然不同的声音来写作的话,对作品主题、观点的展现是不是会更好。


而视角选择和切换的最大好处是它总能让你的小说绝处逢生。当我们觉得场景、情境或故事干涸了,就按同样的要求用不同的视角重新写一个相同的情境出来,在不同的口吻下,你最初的素材将不断展露出新的面相和可能性,那就继续挖掘更多的可能。

狐狸控

狐狸控

第三人称便于构思布局,也便于表达。

郝雨

郝雨

新人推荐使用第三人称,当然不强迫,看个人文笔功底和兴趣爱好走向。

如果你是一个刚刚入圈的小白,还是推荐使用第三人称为好,因为掌控度较强,读者读起来也不会跳戏等等,更重要的一点是――有很多读者开头可能上来一看是第一人称不论是好是坏立马就弃文,这是尤为重要的一点。

当然,不排除别人可能就爱看第一人称文的可能性。但凭借我混了多年小说圈子的经验来看,尽量还是要用第三人称为好。

如果你是一个老牌的大佬,那我的话你基本可以不看。

再者,要看你的想法走向了,如果是为了钱名利,还是劝随流大众一点好,如果谢文单凭爱好罢了,那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在这个写作舞台上尽情绽放舞姿。

花椒儿

花椒儿

这篇主要就详细讲解一下三种视角的具体使用方法。

首先要先明确一个问题。

我们调整视角,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所有的描写都离不开视角,所以调整视角注定会影响你的描写,遣词造句,作品风格。

做了这么多改变,最终收获的其实是读者的代入感,希望读者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这项创作目的,这是具体写作过程中能帮助你做出必要取舍的天秤。

————

这次我不准备将‘主人公视角’‘旁观者视角’‘说书人视角’分开讲解。

因为这所有的视角刻画,本质上都离不开一个核心——‘扮演’。

想象自己是一名演员,现在,需要你走到摄像机面前去演绎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便是你书里的主角,剧本就是你想要刻画的故事。

灯光打开,音乐响起,你怎样去诠释自己的角色。

你能想象到这样一种沉浸感,便已经接触了扮演的第一步。

现在将键盘递到你面前,你会如何运用文字的说明去控制你的角色,将剧情表现出来,表演给台下观众。

你会说:主角查理走上了舞台,他从腰间抽出了利剑,高高举过头顶,眼神中饱含威严。

还是说:查理站起身,走向舞台,腰间的利剑被缓缓拔出,目光环顾,突然将剑举过头顶。

这便是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披着第三人称皮的第一人称’写法。

扮演可以让你从作者的身份融入到角色中去,随着这种变化,创作时的描写视角自然也会跟着改变。

视角的切换,本质上便是作者所扮演的角色的切换。

————

相比冷漠的第三人称上帝视角,这些视角的优势,相信很多人已经领悟到了。

调整叙述和描写的视角可以让你的小说更具煽动力,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强代入感,更轻松地渲染气氛,更方便烘托情绪,更真实的人物塑造与刻画。

现在便是要让你暂时忘掉身为作者的身份,真正去跟角色合二为一。

这种扮演有些像是自我催眠,你要不断的告诉自己:“我就是主角。”“我就是事情的亲历者。”“我就是故事的讲述者。”

直到你真正能够进入到故事状态中去。

代入到扮演的状态中去写故事,你的大脑会自行运转,告诉你该怎么去做,怎么去说。

这时不需要再有人告诉你怎么遣词造句,所有语文知识都将成为你的宝藏。

————

前方出现一个怪物,它满嘴尖牙,身后拖着长长的尾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腥臭。

你是主角,你要怎么去应对?

周六的傍晚,隔壁班的女孩在教学楼下偷偷跟你说,她喜欢你。

你是主角,你会怎样的反应?

沦为绞肉机的战场,残破的旗帜在硝烟中飘扬,一个年轻的骑士手持利刃冲向敌方首领。

你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你该怎么描述这一幕?

不知道多少年以前,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一群侠客,他们互不相识,却又紧密相关,共同演绎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你是那场大战的幸存者,现在你在给一群小孩讲当年的那段故事,你该怎么述说?

如此种种,剧情中的每一个情节都会向作者发问。

扮演角色的一个关键,便是给自己假设一种场景,将自己剥离作者的身份,代入其中角色。

只有你真正将自己摆在角色所处的位置上去思考剧情,思考行动,才能把握到想要的视角。

————

然后,扮演的另一个关键——‘焦点’。

每一个场景里都有不同的焦点,简单的说,焦点便是刻画的核心。

人物的特点,事件的线索,物品的形状,对话的重心。

当作者代入角色,尝试将自己与角色合二为一时,你必须以文字的方式去表达你的行为,你的思考,你的心情,你的感受。

这些都需要有焦点作为段落的支撑。

想要突出描写,你就需要将文字调动起来,围绕着你最想要表达的那个点去表达。

焦点在场景中并不是唯一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在一间杂乱的房间中搜刮各种线索,这个时候床上,地上,桌上到处都是零零散散的物品。

此时,只有当你的鼠标去点到那件物品时,电脑界面上才会呈现出详细的介绍。

鼠标就相当于你的焦点,这个焦点移到哪里,哪里就是重点描写的对象。

如果没有这个焦点存在,作者便会陷入一头雾水的境地。

你走进这间杂乱的屋子,却不知道该先描写什么,后描写什么,哪些线索重要,哪些东西又毫无意义。

这会让你的描写非常琐碎,啰嗦,杂乱无章。

————

上述都是在讲如何进入视角。

简单的理解就是如何找到钥匙,开启大门。

重点是情绪的酝酿,情节的想象,知道该如何调整和积累。

如果你真的是一名演员,此时投入扮演状态,找到焦点之后,便需要用演技来表达故事。

但作者的工具只有文字。

不论怎样的视角转变,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文字呈现出来。

这个阶段,作者要做的便是将之前的积蓄一口气挥霍出来,表达出来,宣泄出来。

文字的表现,每个人都各有不同,效果也有优劣之分。

这点我没有办法改变。

毕竟只通过一篇文章就能实现这种质的跨越,实在太不现实,如同天方夜谭。

我所能给出的仅仅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用到的技巧和想法。

一、角色的目标。

这种目标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角色目标,一种是作者的目标。

作者的目标这里暂且不谈,创作目标这件事我其实已经在别的文章和回答里反复说明了很多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找一找。

角色的目标既是,你在扮演人物是,想要达成的剧情目标。

系统流中的任务,主角自身的计划,这些统统包含在内。

不管是求生,创业,复仇,全都可以视作为叫角色的剧情目标,同时也是角色努力的方向。

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当下所面对的局面是起点,角色的目标是终点。

你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角色的行动,语言,思考,互动,一步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将目标展开,你可以看见他会有哪些阻力,哪些困难,哪些问题,这些都需要你通过角色将其一一解决,处理,突破。

这就是剧情中最简单的矛盾与冲突,同样也是故事的核心魅力所在。

代入视角后的区别在于,你不再是作者,你不再是这一切的操纵者。

你必须将自己代入角色中去,从他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达成目的。

这里可以设想一下:

你现在是一个穿越到异世界的流浪孤儿,虽然能听懂周围人的语言,但却什么都做不了。

你的肚子很饿,饿得全身无力,以你现在的身份地位,哪怕饿死街边,第二天早上起来也没有人会多关心一眼。

你必须尽快解决生计问题,必须尽快填饱肚子,趁着天气还没暗下来之前找到取暖的地方。

这时候你想要怎么做,去偷窃,去抢劫,去求人,去乞讨,去打工。

不管你选择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当你开始扮演角色行动起来的时候,剧情就已经开始了。

你要做的就是将此时脑子里面想到的,看见的,听见的通过文字语言去写出来。

如何通过角色的口吻去展现出你所采取的行动,你与人的对话,你心中的思考。

简单的说,现在,请开始你的表演。

二、因果关系与逻辑关系。

许多人以为因果逻辑在小说中是很复杂的东西。

实际上不然。

因果逻辑在这里涵盖了一切行动,想要让读者看懂你的文章,这种因果逻辑便不可或缺。

许多人的小说,同样也是将自己的代入角色去行动,但总被人说是自嗨。

这其中所缺少的便是最简单的因果逻辑。

正如之前的例子中所提到的那样,如果你选择了乞讨,那么乞讨这个行为的前因便是因为你快要饿死了。

这个时候你必须向读者交代自己是因为快饿死了所以才会去乞讨。

许多人觉得这样描写太麻烦,便干脆省略了前因,直接去写主角去乞讨,然后将自己代入乞丐的身份,要饭要得开心的不得了。

类似这种描写,大家可以在脑海中组织一下,是不是会感觉很像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所以,因果逻辑关系是在你完全代入角色后经常忽视掉的一点,因为有时候你光想着扮演,进而不断向前途径剧情,以至于忽略了读者是否能够理解并认同。

你需要通过一些‘辅助描写’将自身行为的逻辑链补完,并且最好能获得大多数读者的认同。

这能让你的整个行动看起来更加具体且令人信服,读者代入感也就逐渐出来了。

主人公视角之外保留了旁观者视角和说书人视角,便是为了让你在创作中更方便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自己的思考逻辑,帮助读者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当然,作用并不仅限于此)。

三、限制与限知。

角色扮演中很关键的一个要素便是‘认知’的差别。

身为作者,整部作品都是由你所构建,你理所应当地知晓这个世界中的一切。

主角遇到伪装成好人的坏蛋,你很清楚的知道,这孙子不是个好东西。

主角遇到看不懂的线索,你很清楚的知道,这个线索就指向某个人物,只要去了哪个地方就可以揭示真相。

但这一切都是上帝视角的认知。

当你扮演某一个角色的时候,因该主动摒弃这种上帝视角的认知,以角色本身的认知出发去描写故事。

如果你的角色对于一件他本来不该知晓的事物表现出一种我什么都知道的态度。

这种情况按表演中的说法,这叫‘跳戏’,按照游戏术语,这叫‘超游’。

所以,不要跳戏,不要超游。

这是描写时的大忌,尤其是在一些平常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上。

这种细节上的表现,举个最寻常的例子。

查理的脸色阴沉下来,目光变得有些深邃,看上去就像是一头正在耐心观察猎物的饿狼。

这样的描写因该经常在小说中看见吧。

如果这一段是旁观者视角描写,那没有问题,因为这是描写‘我’看见的,‘我’知道的。

但如果这一段是以查理为主角的主人公视角描写呢。

一个人是怎么能够看见自己的脸色,知晓自己的目光,甚至将自己的神情用比喻来说明呢。

这显然不符合你所扮演对象的认知,甚至不在这个‘人物’的理解范畴之内。

查理逐渐收起笑容,稍微眯起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他,心里已经做好了拔剑的准备。

如果是这样的描写放在‘主人公’视角之下,读者是否会流畅很多,合理很多呢,同时更具代入感呢。

这就是限制所能起到的作用。

不论你处于何种视角,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都始终记得忠于你此时的角色,不要‘跳戏’,不要‘超游’。

不管是主人公,旁观者,亦或者说书人,这些角色都只会知晓他应该知晓的信息。

即使是对整个故事知道最详细,最全面的说书人角色,他同样不是上帝视角。

即使你写的是幕后黑手流,创世流,主角依旧是主人公视角,不是上帝视角。

不要在描写中扮演上帝,除非你是想写成事件报告。

四、视角的转换与剪辑。

一部长篇小说,尤其是网文,不可能全篇只使用一个视角进行描写。

频繁的切换描写的视角和所要扮演的角色,这是每一个作者都要熟练掌握的技巧。

但即便如此,这种切换视角的频率也因该有一个限制。

我个人建议是以‘场景’或‘事件’作为参考的坐标。

场景举例:同样一个房间中,客厅是一个场景,卧室是一个场景,当你从客厅切换到卧室的时候,视角和角色可以进行切换。

事件举例:一群人坐在一起开会,甲所提出的议题是采购,乙所提出的议题是裁员,当甲的议题讨论完毕,开始对乙的议题展开描写时,视角和角色可以进行切换。

主人公视角下除非万不得已,尽可能地不要进行角色间的切换。

主人公视角下一件事情开头是什么角色,结尾时也是这个角色。

视角方面非常忌讳的一点就是类似电影中‘蒙太奇’手法那样的反复频繁切换视角。

这不仅非常影响代入,而且会导致视角混乱。

严重的甚至会让读者完全看不懂你究竟在写什么,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场景内无论是几个人之间的互动或对话,尽量保证你的视角始终在一个人身上进行描述。

虽然作者的扮演不断在角色之间切换看起来是一件挺精分的事情,但不要让你笔下的文字写出来让人感觉到你这作者是个精神分裂。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说明你对于视角把握,已经陷入了非常糟糕的境地。

五、不要将角色和视角绑定。

这方面其实很好理解,主角并非一定就是主人公视角,配角也并不一定就是旁观者视角。

如果这样的话,我为什么不直接用‘主角视角’‘配角视角’这样的形容词进行说明呢。

同样的道理,说书人视角也不意味着他就是单纯的旁白。

角色与视角之间需要根据你剧情中的需要搭配使用,绝非一成不变。

当然,网文中绝大多数情况(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主人公视角都是核心视角,旁观者视角和说书人视角则用来进行辅助,补充,互动。

————

视角方面的内容大致就是这么多。

相较于整个写作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来说,我所说的恐怕依旧只是冰山一角。

主人公视角是一个真正值得投入大量精力去琢磨的东西。

因为毫不夸张的说,如何利用主人公视角去写好故事,直接关系到了成绩和稿费。

善于利用主人公视角去写书的人,能够以这种强大的自身代入能力完全取代写大纲的步骤,凭借自身的扮演和推演就能支撑起一部长篇小说。

以上,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更多写作技巧、火书拆解、神级攻略、开篇点评、开篇精修、教新人快速入门等网络文学知识,请到橙瓜码字的网文学堂阅读】

芸记

芸记

举个例子!

我决定自散灵力!

长生决定自散灵力!

你喜欢那句话?

wanganqiangel

wanganqiangel

第一人称比较好写,读者容易把自身带到角色中 第三人称写起来可能会有点涩,但是确实从一种看客的角度去解说故事,写的好肯定能大放异彩,写的不好就有点假得很明显的感觉了!

漫步天涯

漫步天涯

绝对不要用第一人称

林木澄

林木澄

我学写过小小说,但不成功,至于写小说用什么人称和视角好,这要看你所写的是什么题材、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了。

多数小说是用第三人称写的,用第一人称的也不少,也有用第二人称写的,但不多。其实无论用什么人称写,都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怎样写”是由“写什么”题材决定的。有的题材适用于第三人称,有的题材适用于其他人称。实践中,大家常用的是第三人称,尤其是写一些宏大题材的、多部头的长篇小说,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来写,会拘束,感到放不开手脚,采用第三人称,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恣意纵横。我国的古典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起源于说部话本,脱胎于神话传奇,是以讲述、记录故事、人物为主的,有的干脆就是说书人的底本,所以,采用的是第三人称。比如,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等,都是用第三人称写的。我们现当代的长篇小说,也大都是采用第三人称来写的。比如,最能代表当代文学成就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百分之九十九的是用第三人称写成的。

用什么人称写,实际上就是个视角问题。也是个写作技巧问题。一篇小说,你采用什么样的人称来写,就在大方向上决定了小说的大体视角。第三人称的视角是“他”,第一和第二人称的视角就是“我”和“你”,这是大方向。具体到视角中,又可以分许多角度。比如,第三人称视角中,可从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等等角度去写,也可以用仰视、俯视、平视,甚至相互交叉的角度来写。具体采用什么视角好,是由你所写的题材和人称决定的,无所谓好坏,只要适宜就好。

视角除了写作的技巧问题,其实还受作者的思想观念影响。比如《三国演义》,尽管罗贯中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但由于他认为刘备是正统,所以采用的视角是“扬刘抑曹”的角度。其实不仅《三国演义》,古今中外小说的视角,都会受到作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再比如,文革时期的小说都“左”,西方的小说多“人性化”。因此说,所有的小说都难免会带有时代的烙印。这烙印,其实就是视角的不同造成的。

这是我学习写小小说的一点体会。对写小说的“人称”和“视角”的看法不一定正确,班门弄釜了,见笑。欢迎批评!

2019年1月19日

简单贝贝

简单贝贝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