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和李斯杀扶苏立胡亥,现在的人是怎么知道这段历史的?
喜多多
有随行的史记官进行记录的。书上记载的赵高李斯杀扶苏立胡亥。都有随行的记录官进行记录。这些记录官所记录的内容还是比较可信的。而这个时代的记录官的敬业精神非常高。大家想想,秦始皇被荆轲刺杀,追的绕着柱子狂奔。这对秦始皇来说,何其的丢脸。但史记官却详细的记录在案。吕雉把戚姬做成人彘。何其的残忍。史记官也详细的记录在案。刘邦杀功臣,分我一杯羹。全都被记录在案。曹操割须弃袍。董卓夜宿皇宫。都有记录为证。赖是赖不掉的。我记得有一个大臣,杀了国君。他想让史记官不要记录这件事。史记官不听。大臣杀了这个史记官。因为当时的史记官是世袭制。老子死了儿子替补。儿子死了孙子替补。所以,那个大臣在杀了史记官后,让他的儿子也不要写他弑君这件事。儿子也被杀。孙子也被杀。最后,那个大臣一看,杀下去也不是办法。只好让史记官记载他弑君的事。史记官记录完后,他的弟弟就在宫门外等候。史记官有点不解。他弟弟说,我是在等着被杀头呢。
史记官的记录在唐朝以前,都是比较可信的。后来,到了李世民手里,由于他有玄武门政变的污点。他便下了一道圣旨。史记官记载的记录。皇帝可以阅览并加以修正。从那以后。才算是应了那句话。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所写的。谢谢邀请。
yuntzuchen
秦始皇是立扶苏,还是立胡亥,如果从《史记》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史记很明确的记载了,是赵高和李斯等人,趁秦始皇病逝于沙丘的时候,然后篡改遗诏,杀掉扶苏而改立胡亥。
但是随着赵正书的出土,秦始皇是立胡亥的,原因也说了,是因为秦始皇死在外面,如果不立身边的胡亥,那么大臣们就会有想法。其实,个人并不太赞同这个说法,因为大臣们真的有想法,即使秦始皇立了胡亥,他们也同样会另外立其他的皇子继位的。
另外,赵正书还记载,赵高是被章邯杀掉的,而非秦王子婴,是在章邯随项羽入咸阳之后,再杀掉赵高的。
其实,秦始皇传给扶苏,还是传给胡亥,是有很多种说法的,而赵正书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说不定司马迁也看过这段的记载,只是司马迁没有采用这种说法而已,这个在二十四史里面很常见,不是有记载的就是可信的,赵正书也是这种情况。
所以,很多人认为赵正书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不足以推翻史记的说法,当然个人相信哪种说法都可以,但更多人还是比较相信史记的说法的,毕竟司马迁是良史,而史记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至于李斯和赵高是怎么说的,具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这个就看写史书的史学家找到的哪些记载与史料了,现在看历史都是在讨论史书历史,毕竟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即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又能意味着一定是真的吗?
不过,个人比较倾向秦始皇是立公子扶苏的,第一个原因,我们从胡亥的表现来看,可以看出胡亥能力十分的有限,秦始皇还想万世呢,不大可能挑选出这样一个能力不足的储君。
第二个原因,胡亥继位之后,将秦始皇的二十三个儿子,十个女儿全部杀死了,这个在整个秦国历史上面是没有发生过的,如果胡亥真的是秦始皇所立的话,不至于这样做,古代的新皇帝很少一上来,就将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杀害的。
焉知非Woo
有一句话俗话说的好“若叫人不知,除非己没为”,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是干过的事情,总是会被人知道。如:二战时期苏联制造的“卡庭惨案”,被德国发现以后苏联拒不承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认为是德国干的,“卡庭惨案”成为了半个多世纪的悬案。直到1990年4月13日,在向世界整整隐瞒真相50年后,前苏联才正式承认“卡廷惨案”是斯大林时代苏联内务部所为。所以,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总是会通过各种手段公布与世,纸包不住火,靠隐瞒真相基本不可能。
中国人历来有记历史的习惯,蔚为大观的二十四史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历史上重要典籍,如:上古时期的黄帝经《黄帝四经》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归藏》、连山、《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太公(包括太公金匮、太公阴谋、太公六韬)、阴符、《诗经》等等,或多或少都记叙了当时的历史。这还不包括许多民间流传记载的野史、轶事等等历史事件。
我们了解历史自然离不开这些史书典籍,记叙赵高和李斯杀扶苏立胡亥的这个故事,来源于汉司马迁的《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章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记叙了这个故事,其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叙秦汉的历史多参考司马迁的《史记》。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取材相当广泛,《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也就是说,司马迁的《史记》虽然也有刘邦斩蛇等神话故事,但大部分史料基本靠谱。
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对于历史资料的鉴别,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就说“知古人叙事,多不堪密,欲求一事之真,非相互校勘不可也。”司马迁的《史记》虽然记叙的是正史,但文学性极强,当古典小说读都不为过。由此可以肯定,以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史记》中记叙的赵高和李斯杀扶苏立胡亥这件事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只不过有一定的文学加工罢了,毕竟,司马迁的《史记》是官方承认的正史。
Vigny
嗯,杀扶苏略的错误,是迫扶苏自杀,自杀的场景不在长城上,当时还有官兵和士兵在看着。至于立胡亥,史上上说的,还有李斯被赵高整的时候说过,史书好多伪造,说过也可以伪造。另一个是从秦始皇将死时的言行去推断而已。至于是否真的遗诏写着扶苏,我们真心不得知。你这个问题的唯一真的发生的就是公子扶苏自己从长城上跳下来而死。是真的。
占xing
题主少些了矫诏两个字,很多朋友都答错了!
赵高和李斯矫诏杀扶苏,立胡亥,这是相当于篡逆的大罪!赵高李斯胡亥应该拼命掩盖证据才是,为什么会做的天下皆知?
很简单,因为我们现在知道的“史实”的经过加工的。
丹水君理解的事实是:
1,秦始皇本来就有意让胡亥继位,所以始终把胡亥带在身边,还让第一宠臣赵高辅佐。
2,胡亥二世而亡,史官必须把他抹黑,找出他的各种缺点,从而为现实帝王提供借鉴。
3,秦末农民起义军很多打起扶苏旗号,显得有正义性,从而扶苏就成了屈死的继承人。
没错,就是这样!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服布五郎
我来说几句。
两种可能。
一是司马迁编的。司马迁是古代最早的历史小说家之一,史记记载的故事比真实历史更精彩。当时的史学体系还没有成熟,史料残缺,史观不严,司马迁自然会对空白区和盲区进行合理的构思。
二是参与秘密行动的相关人员透露出来的。在古代,家族内部经常会流传一些族人的往事,口口相传流落民间,爷爷告诉爸爸,爸爸告诉儿子。有些是事实,也有些是虚构的。
胡亥之事,史官记录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整件事的种种迹象表明,传位扶苏的可能性很大,否则为何要逼扶苏自杀?
史记大体上肯定是正确的,如果是常识性史料错误,早就被当时的文人学者吐槽了,怎么会流传至今?
zstmm
关于这件两千多年前的阴谋,现代人主要是靠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来了解,而这种私密的阴谋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那就只能去问司马迁了。
首先司马迁关于赵高、李斯和胡亥的密谋描写得实在太详细了,甚至连秦始皇诏书中的
“与丧会咸阳而葬。”都有,如果赵高等人真的密谋,怎么会留下这等物证?这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别人我就是搞阴谋上位的吗?而且赵高与李斯等人的密谋,这是颠覆国家的杀头大罪,他们会让一个史官在旁边记录吗?肯定不会!
就算记下来,那史书肯定是保存在秦朝的首都图书馆内,而以秦朝的书籍管理制度来看,是不可能有副本流向民间的。但这座图书馆后来被不喜欢读书的霸王同学一把火烧了,一片灰烬,数十年后连灰都没了,司马迁怎么得知?
当然,要说这事传出去也不是没可能,可能某位人物进了图书馆看了那份记录,默记下来,传了出去,后来被司马迁瞧见了。或许是李斯临死前幡然悔悟,决定披露真相,于狱中留下一份密谋过程详记,然后流传了出去,碰巧被司马迁瞧见了。
这些猜测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所以关于此时司马迁获得的原始史料非常有限,更多的应该是从赵高等人的随从口中流传出来的,而这些八卦新闻口口相传,真实性当然不高,不过可以肯定,阴谋是一定有的,就像当时两个文盲陈胜、吴广起义时也知道借助这种流言来说秦二世得位不正。
所以这件阴谋的细节部分应该是司马迁在经过搜集各类资料后做出的分析判断,他采信了这个阴谋,然而资料残缺,他于是就加以完善。
现在距离当年实在太遥远,我们无法确定《史记》记载的细节是否真实,那句话是不是秦始皇诏书中的原话,但可以想见这个阴谋的确是存在的,秦始皇不会傻到立资历尚浅的胡亥为继承人。
爱她就让她出彩
人多眼杂,隔墙有耳都说明一件事,没有任何事是绝对保密的。
还有就是不合常理的逆推定,只要寻出线索中的异常之处,列出可疑点,逐个验证就更接近真相。
譬如赵高名声是肯定臭名昭著的,胡亥的才能肯定不如扶苏,为什么圣旨是立胡亥杀扶苏,头脑清楚的都晓得肯定有毛病。
遗诏是出自哪里,何人经手,只有三个人,那就是赵高、李斯和胡亥,很简单明白的阴谋。
diegoachen
从扶苏继位皇帝那一刻起,他的合法性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史记》认为,秦始皇本想立扶苏,结果被胡亥、赵高、李斯密谋篡改诏书,改由胡亥继位,既然是密谋,别人又怎么会知道呢?我认为秦始皇暴毙而亡,或许没有来得及确立继承人。
历史记载,扶苏深受儒家影响,爱护百姓,反对父亲的横征暴敛,屡次谏言,甚至与皇帝发生争吵,被发往蒙恬军团担任监军,这次外放长达十几年时间,并没有将其重新调回中央,即使秦始皇外出巡幸,也没有派他监国,可以说扶苏还没有被立为继承人。
秦始皇得的是急性病,若是慢性病,他不可能去巡幸全国,而是到沙丘时突然暴毙,当时正值盛夏,暴毙的原因可能是脑梗塞,心肌梗塞,脑充血等,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人是手不能写,口不能言,根本无法交代身后事。
遇到这种突发情况,皇帝突然暴毙,他的儿子们似乎人人都有资格作为继承人,按照顺序来说,扶苏是最有资格的,胡亥应当是最后一个,所以赵高李斯拥立胡亥,只有这样才会有拥立之功,保持自身的权益。秘不发丧可以避免政局动荡。
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一面传召令扶苏自杀,二是回到咸阳后,对他的其他同胞也拿起了屠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皇位稳固
应该说秦王朝的覆灭与胡亥关系不大,要不怎么说天下苦秦久矣,胡亥继位才不过一年,就爆发了起义,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苛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好大喜功,修筑长城、皇陵、阿芳宫、直道,六国的百姓都成了努力,老百姓生活不下去,只有造反,后世的汉王朝也是通过与民休养生息才真正稳固了江山社稷。
凤爪二笔禅
感谢邀请。
现代人知道这个事件,主要来源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而《史记》中的记录是否可靠,就要从它所采用史料的来源来分析了。
中国古代史书的资料来源,主要分为几个大的来源:
一、史官的记录、著作等资料。
这个是最可靠,最权威的,当然也可能会造假。
在古代,一般都设有史官,记录国家发生的大事件,俗称国史实录。
而很多重要人物旁边也会有记录其日常起居生活的人员,特别是君王,会留有各类的实录流传下来。记录君王实录一个是监督和规范君王的言行,给与警醒,另外一个就是供后世的史书撰写者参考修史。
当然也会有人妄图篡改史官的记录,不过史官通常都是比较有气节的人,一般是不会屈服于这些大人物的。
比如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史官就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杀了这个史官。史官的弟弟接任,继续奋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也没办法了,写就写吧。
赵高、李斯和胡亥一起商议杀扶苏时,很可能就有秦朝史官在旁边做记录,而司马迁获得过部分原始资料。
二、当时的各类重要文书。
这个资料基本上是最可靠的资料来源了,比如诏书、任命书、告示、书信,及国家间来往的国书之类。
胡亥发给扶苏的书信应该是被相关的人员保管了,《史记》中记录了原文。
秦始皇最开始准备发给扶苏的印章和书信,应该也是被保管下来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写的很确定,让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
想要修改一个起居记录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事情,这个印章和书信是秦始皇在世时就做好了,那么秦始皇旁边的史官会记录。始皇的信件拿给赵高,赵高截留不发,旁边的史官也会记录下这个事件。一大堆资料流传下来,想完全修改到没有痕迹很难。
三、重大事件遗迹。
比如火烧阿旁宫,是不是项羽烧的不确定,但是通过现场,断定被烧过还是很直观的。
还有比如中医的针灸模型人,本来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时间是宋朝时,但是我们的考古专家直接从汉墓里面挖出来了一个,事实胜于雄辩,直接将中医针灸体系的建立推进了几百年时间。
秦时,没有留声机、摄影机之类的,所以,没法记录下来三个人的密谋过程了,这个司马迁也没办法。
四、当事人和吃瓜群众的笔记、著述。
这个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特别是在事发现场的人员,做的私人笔记、著述,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比如发给扶苏的信,是要有人起草的,很可能有其他人看到或者听到了相关内容,自己私下写个笔记记录下来,也是可能的。
五、重大事件的口口流传。
胡亥、李斯、赵高、扶苏还有蒙恬旁边的随从应该很多的,八卦的力量是很厉害的。
这些小团体在八卦时,细节可能被夸张,但是大的事件,经过辨别大多数还是可以确认是否可信的。
而赵高、李斯和胡亥密谋杀害扶苏的流言,从陈胜、吴广起义时相关史料的记录也可以看出来,这种流言在当时应该已经传播的很广泛了,而且被大众所认可。
六、撰写史书人的推测。
司马迁应该也是经过搜集各类资料分析判断后,采信了赵高、李斯密谋杀害扶苏,立胡亥为帝的事件。为了记录下一个完整的故事,司马迁很可能加入了自己的推测完善。
我们到了现代,也只能通过《史记》来了解当时事件的大概,事件细节我们没法详细了解了。但是,这件事综合多个历史人物的行为、表现,我们是可以确认发生过的,是可信的。
五枪客
一般的历史事件,由于史官的存在,直接把事件记录下来即可。后世编纂史书的学者,可以直接参考原始记录。随着现在考古学的发现,又可以从实物做出考证,从而证实或者否定那段历史。
史书记载赵高和李斯篡改诏书,杀扶苏立胡亥继位。既然是私下密谋,那么外人是怎么知道这段历史的呢?胡亥的能力先不说,精明的李斯会留下记录在史的证据吗?
一般隐秘历史的出现,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想当然。曾经和朋友一起探讨胡亥继位这段历史。我倾向于胡亥属于正常继位,朋友倾向于胡亥是篡位。在我们互相争论时,朋友忽然发出了历史学上的灵魂一问:既然胡亥是正常继位,为什么胡亥要杀兄弟姊妹?面对突如其来的质问,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有人去扶被撞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反诬是这个人撞倒的。面对这种纠纷,法官也是发出了灵魂一问: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要去扶?
二是被篡改。你们都不知道,我就好办了!隐秘的历史是最好篡改的。由于秦始皇的猝死,胡亥继位仓促。再加上参与的大臣很少,就造成了这段历史有点隐秘。从陈胜吴广开始,就祭出了胡亥得位不正的大旗。后面的那些人出于形势需要,就继续强化这种论调。时间一长,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是篡改历史的人自己都信了!
三是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写史的人通过搜集的各种证据资料,经过分析得出了这种结论。这就像一个案件,虽然没有外人在旁边如实的记录,但是警方也能通过各种侦破手段把案件侦破还原。
司马迁虽然详细的记载了赵高和李斯篡改诏书,但是同时也记载了蒙毅说秦始皇经过长期考虑想册立胡亥为太子。司马迁同时记载这两部分,说明了司马迁治史还是很严谨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我淡看红颜
赵高和李斯立胡亥为皇帝,未必就是他们俩私下篡改遗诏的结果。
因为,汉武帝死的时候,也有两个成年的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但汉武帝最终选择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继承皇位。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不乏有聪慧伶俐的,但他最终选择脑子有问题的司马衷继承皇位。
我们谁也不能说,汉武帝和司马炎智力有问题吧!我们谁也不能说,汉昭帝和晋惠帝继位,是霍光和杨骏篡改遗诏吧!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秦皇死的时候,选择不让年长的扶苏继承皇位,而让年幼的胡亥继承皇位,也不一定说不过去!毕竟,在秦始皇去世之前,扶苏的身份并不是大秦帝国的太子,而是长子。
如果秦始皇只有二十来岁,他不肯立扶苏为太子,于情于理还说得过去。但问题是,秦始皇当时已经快五十岁,他却仍然不肯立扶苏为太子,不仅如此,他还把扶苏调离开中央政府,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扶苏已经被排挤出大秦帝国的权力核心。
我们总觉得,皇帝和臣子都喜欢让一个优秀的皇子继承皇位。其实,这通常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首先,优秀的皇子对于皇帝本人来说,就是一种很大的威胁,因为这意味着帝国将出现一位强势太子,而通常伴随强势太子伴随的就是提前接班。
其次,优秀的皇子对于臣子来说,意味着将来帝国将出现一位强势的皇帝,也就意味着臣子们所拥有的权力将被大大削弱。更关键的时,强势皇帝大都拥有自己的嫡系势力,到时中央政府肯定会来一次大换血。
在这种背景下,公子扶苏不能继承皇位,绝不是简单的因为赵高、李斯两个人密谋的结果。事实上,以秦始皇的政治阅历,自然能明白,让扶苏突然空降回帝国中央政府,不但有可能无法驾驭自己从前的直属班底,还有可能引发大规模冲突。
相反,如果选择让年幼的胡亥继承皇位,未必不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因为这样秦始皇的直属班底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下来,可以有效避免帝国发生火并。
从这层意思上来说,与其说是赵高和李斯立胡亥为皇帝,还不如说是秦始皇的直属班底都选择拥立胡亥为皇帝,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有没有留下遗照,赵高和李斯有没有篡改遗诏,都已经不重要,因为秦始皇的直属班底本身就代表着秦始皇的权力。
至于扶苏被杀,就更不是什么秘密,因为李斯、赵高是光明正大派人拿着圣旨到蒙恬的军中,逼迫扶苏和蒙恬自杀。至于是不是假传圣旨,也不重要,因为扶苏和蒙恬如果有实力反抗,他们自然有一千个理由去否认这个圣旨的合法性,甚至而言,当场就将这个传圣旨的人抓起来杀掉,然后打出清君侧的名义进京勤王。
但是,如果扶苏和蒙恬没有实力反抗,即便他们知道圣旨就是假的,他也只能选择自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书上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很有可能是故意将其写成是李斯和赵高假传圣旨,因为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皇权的神圣。总而言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有怀疑也必须执行。
尐_.豬
玩阴谋诡计还能让史官跟着记下来流传后世还是篡位?史官也只是记录朝堂上发生的记载后宫什么事他也进不去。秦始皇死只有赵高胡亥李斯和四五个照顾秦始皇的宦官知道,没有史官在,在也得赶走。所有密谋的文字档案必定会第一时间销毁留下来不就是留下他们篡位的证据吗?杀了一个扶苏还有秦始皇二十多个儿子呢!还有宫廷档案都被项羽一把火烧了还能留下什么?司马迁怎么知道的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那四五个宦官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是他们传出来的。如果不是他们传出来的谁都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