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到底有多可怕?为何古代女性宁死也不愿被流放?
舞雪
古代女人获罪后宁死不愿流放主要原因是:1、环境非常艰苦,男人都受不了,更不用说女人了。2、流放后正常安排在军营,白天干一些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晚上时间还要侍酒,当男人的发泻工具,也就当军妓。所以女人一旦获罪宁死也不愿流放。
崇小二
这个问题也是要分类型的,人各有别。有的人还喜欢坐牢呢,感觉坐牢就像回家一样,里面的个个都是人才,说话也好听。有的人就不行了。其实要说流放可怕的地方到底在哪,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是流放的目的,古时候,流放作为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其实用于普通老百姓的机会不多,我们看得影视剧里,哪些富商之家犯了事,也是流放拉到,这都是一种误解,流放这种刑罚一般都用作处罚犯罪不是很重,但是很让领导讨厌的朝廷中人或者皇亲国戚。水浒传中,林冲就是这样的,武松也是这样的,宋江也曾被流放,因为宋江是地保,也算是村长编织,最低级的公务员了,而像晁盖,吴用这些草莽出身,没有官职的,逮着就是一死。而流放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摧毁这些有那么一些身份的人的人脉基础,经济基础,同时也是避免因为处罚他们可能带来的人心动荡与不安。比如,王爷犯了错,皇上直接把他咔嚓了,其他的王爷要害怕了,这皇上一点情分不讲啊,我好怕啊,怎么办啊?要不然施压吧?要不然兵变吧?这样的,所以,上位者为了避免因为处罚一个人牵扯出更多的麻烦事情,所以,通过流放这种手段,让受处罚者的亲朋,同僚等等,渐渐的不再那么激动,因为古时候的沟通不便利,一个人流放了,一辈子了无音讯很正常,这些原本犯人的人脉和经济基础,就渐渐的没有杀伤力了。
第二,是流放的目的地。流放是一种责罚,那么自然不可能让你舒舒服服的过去享受生活了,所以流放的目的地一般都是比较偏远,穷山恶水。我们首先不讲这些犯人过去要服劳役,就算有些皇亲国戚,过去后,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一辈子都不可能打工,而且也什么都不会。就算不用服劳役,在偏远的地区也是很可怕的一个事情。首先,你要受苦,不管你多大的官,多大的后台,你来到了这里,不是不让你享受,就算把最好的给你,对你来说也是一种折磨。就像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入京后出逃,天天宫里歇着,好吃好喝供着,路都走不了几步的人,就算把农家里能弄到的最好的吃的给她,她也不行啊,受不了的。而且,现在我们都知道,让我们去一个偏远的地方去工作,去支教什么的,家人也会担心,说到了哪里哪里,人情不熟悉,别跟人起争执什么的。古代更是如此啊,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比之现在,低的不成样子,多少人活都成问题,讲究绅士分度,讲究礼仪,别逗了,手无缚鸡之力,身无长物,到了地方丢下不管,第二天就可能被人分尸乱地了好吧
第三,流放是到不了的目的地。俗话说,离乡情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你的地头上,你熟悉啊,人脉啊,关系啊,天时地利,各种方面,你有底气啊。离开了你的地头,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这个目的地,随便一走就是几年的好吧,不说多少人就这样累死,渴死,饿死的,就算是被打劫,被暗害,死的不要太彻底,真的能够到达目的地的,并不是很多,而且也没什么人真的去关心这些犯人的生死。解押的官差也知道,他们也不想劳心劳力,花那么长的时间去赶路,所以有的干脆赶几天路,找个地方,把人往山崖下一丢,然后找地方喝花酒,不是美滋滋。就像林冲就是很单纯的那种相信这种刑罚的人,如果不是鲁智深野猪林救下他,林冲哪里还有后边的风雪山神庙?机会都木的哒。
第四,综上所述,流放不是不让你死了,只是让你死的更惨一点,让你死的没人知道,让你死的孤独一些,让你死的凄凉一些,让你死的悲催一些,让你死之前,体会到无奈,体会到悲凉,体会到绝望,体会到人间最苦,最恶的那些事情,让你在死之前从身到心体无完肤,让你了无生念。心丧若死。所以,脑子清醒的人,应该会害怕流放更甚于死刑,而有些脑子瓦特的,可能还会有些窃喜呢
Mandy Baby
流放看起来比牢狱之灾及死刑好一点。就是去的地方有点不舒服而且远。流放一般都是发配到最南边和最北边,最南边和最北边不是什么好地方,或者边疆,要么是最冷,要么是最热,反正都是被流放到荒凉之地。流放的目的就是让你活的不舒服。
流放往往路途太过遥远,还需要戴枷前行,时而还不让他们吃饭,更甚的是会有官兵对他们进行毒打。在水浒传电视中这种情节很多,大家都应该有印象吧,还没有到指定地方就已经死了,估计有大一部分被累死的吧。
一些命大并且经得起官兵折磨的人,一般能够存活下来,但是一些命硬的人来到边疆之后也是要面临死亡的。因为他们到流放地之后,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水土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因为水土不服最终死去,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到了流放地,想走出去是不可能的。
流放的死亡率是极高的,很多人都死在了流放的路上。即使坚持到流放地了,接下来也是无尽的苦难!男人就不用多说了,重点说一下女性!被流放的女人,其实大部分女人都在途中死亡,根本到达不了流放地,幸存下来的女性,到达流放地的女性通常需要做什么事情:
做一些重体力的劳力洗衣、做饭这些就不用多说了,还要做苦役修城墙,非常的苦惨!一般被流放就基本不可能走出来流放地,所以一般都会在流放之地终老,最后埋骨他乡.....我们中国人都有死也要死在家的习俗,所以说大部分人都不想被皇帝流放到边疆,即使是死。
充当军妓,军士凌辱除了白天做苦力活,晚上还充当军妓的角色,古代女性有多重视自己的贞洁就不用多说了。久在外面打仗的男子对于女子本身就有很大的欲望,所以这些尚有资色的女人会成为戍边将士的玩物,为了提高士兵的作战激情,将领们把军妓作为奖品,所以军妓便成为士兵发泄的工具,并且一个女性一天要服务不下十个士兵直到老去或者死去,这其中折磨生不如死。
所以流放路上还是很可怕的,能不能活到流放地都是问题,到了流放地也是做重体苦力活,想走出去是不可能的。,最后客死在流放地,去了就女性就被流放就意味承受更多的折磨,也就是古代女性宁死也不愿被流放的原因吧。
一只蜗牛
流放到底有多可怕?为何古代女性宁死也不愿被流放?(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看过古装剧的大都知道这样一个情节:官员犯罪了,本人被砍头,朝廷派人对其抄家,并将其家眷全部流放,官员的家眷痛哭流涕。小编以前认为其家眷痛哭是因为当家人被杀伤心所致,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听到被流放的处罚才痛哭流涕的,尤其是女家眷更是哭的死去活来。小编认为,活人比死人强,那么流放到底有多么可怕呢?为什么古代的女性宁死也不愿被流放呢?
1、什么是流放?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流放作为一种刑罚,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远古以来就有,但只是零星出现,秦汉时代逐渐形成体制,直到南北朝后期流刑开始进入五刑体制。隋唐时候,以徒流刑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确立。自此,流放之刑正式出现在中国刑罚史上,并一直影响到清末。
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中有“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最轻为笞刑,就是拿鞭子抽仅有皮肉之苦。再重点是杖刑,就是用棍子打可能打得多日不能下床。罪名大了可能判徒刑就是坐牢,然后才是流放刑也就是发配边疆,罪名太大不杀不足以平民忿的适用死刑。其中这流放刑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其实也相当于是现在的死缓差不多。
古代流放之后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流放三千里可能要走上几年。有人没走到地方就已经被折磨死了,从此之后就和家人永世不得见面。运气好的在边疆充了军,立下战功被赦免了。运气不好的水土不服,一命呜呼死了,之后连自家的祖坟都进不了,这就是很多人宁死都很难接受的原因。
2、古代被判流放一般会被流放到哪里?《尚书》记载:“流共工于幽州”。《史记》中也记载尧舜时期流放地点为幽陵、崇山等四个地方,这些地方大概是今天的北京、甘肃一带。现在看来这些流放地仍在国家的中心区域,但在当时已经算作是最远的四极了。
秦汉时期的流放地是房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房县,后来又进一步扩大到今天的酒泉、敦煌一带。宋朝时,曾将西北地区设置为流放地,但却给罪犯逃亡塞外提供了便利,所以后来改成流放到今天的烟台沙门岛以及两广地区。
元明时期,流放的基本原则就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即如果是北方人,就将你流放到湖广,如果是南方人,就将你流放到东北地区,总而言之就是不能让犯人好过。
秦朝之前,流放的期限是12年到无期;南北朝时期改成了最长6年;唐朝以后又缩短为3年。
3、古代朝廷为什么要设流放刑?其目的是什么?一是免费劳动力,为国家开荒种地,增加收益。我国古代,人口比较稀少,再加上医疗条件差,况且还有因战争死亡的,所以人口是非常短缺的,劳动力也是非常缺少的。把这些犯罪的人流放不杀,既惩罚了犯罪,也增添了劳动力。另外,流放的地点大多是荒无人烟、鸟不拉屎的地方,就连边军都不愿去驻守,而流放过去的罪犯,便是免费劳动力,负责为国家开荒种地,不单单能够节省国库的开支,而且还能为国家增长收益。
二是朝廷的政治需要,流放可以显示朝廷的“仁慈”和“宽容”。流放犯人,能够显示一个皇帝的仁慈和善良,从而使天下的百姓皇帝是仁慈的,人性化的,对皇帝的名声是非常好的。其实,对于皇帝来说,流放刑不但能收买人心,而且还能为过年增收,何乐而不为呢?我
三是流放是朝廷戍边殖民的一种政策。在古代,得中原者得天下,但中原王朝边疆地区居住的汉族人比较少,防御的压力比较大,所以国家总会想法子迁移一些内地的百姓到边疆地区去肯荒戍边,但是这些人口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迁移的代价非常高,于是把犯罪的犯人流放到边疆地区,以此来增加汉族人的比例便成为一项长期政策。我们知道,边疆地区要么少数民族混杂民风彪悍,要么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犯人被流放到这些地方之后,会被安排在这里屯田垦荒,以此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四是为了充实边疆军队,戍边卫国。因为古代劳动力的缺少,导致军队短缺,尤其是守卫边疆的军队,由于地处边疆,荒无人烟,再加上外地经常侵袭,所以好多当兵的不愿守卫边疆,而流放充军是普通流放的升级版本,朝廷将犯人充实军队,既惩罚了犯罪,也加强了军队,还巩固了边防,朝廷何乐而不为呢?
3、古代女性为何宁死也不愿被流放?古代的女性,地位本就比男性低,女囚更是如此。流放的男囚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流放的女囚体力比不上男囚,只能做些洗衣做饭的粗活,没办法做那些苦力。并且大部分女囚流放后,都被发配到了边境,边境常年有将士军卒驻守,荒凉之地,生活枯燥,常年没有异性,女囚一旦被发配到军营中,便真的是沦落,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原因是:
一是在白天,她们需要做军营的后勤工作,洗衣服、做饭、缝补军人破旧的衣服,没有休息权,比奴婢还要辛苦。不仅如此,她们还肩负日常简单的大夫事宜,军人时常会受伤,她们必须学会基础的包扎、煎药和照顾军人的起居等,她们是军营最低等的奴婢,什么杂事都要学会做。
二是到了晚上,她们多会被军士凌辱,因为她们多数是罪犯或者罪犯的妻女,戴罪之身,无法抵抗,更是毫无尊严,而那些当兵的因常年见不到异性,寂寞难耐,往往会大发兽性,遭罪的还是流放的女囚。
三是古代的“营妓”制度。往往是被流放的女囚被收为“营妓”。“营妓之设,说者谓盖以慰藉军士者,始于春秋时代越国”,意思是,营妓的存在,是为了慰藉军士,开始于春秋时期的越国,勾践采取过"游军士"、管仲采取过"女闾",都是那时候的称呼。在汉武帝时期,营妓正式成为了一项制度,汉武帝为了那些没有妻子的军士,吩咐置办营妓,以此稳定军心,鼓舞士气。营妓有自愿的,也有强迫的,强迫地就是那些犯了罪的女囚,没有自由且犯了罪,根本就无法逃脱,只能任由分配。
所以,历史上的流放刑,虽不及死刑,但也非常残酷,男人也都很怕被流放,何况是女人呢?因此有很多官员的夫人、女儿如果遇到判罪流放,大多选择自尽来保全脸面,为的就是防止将全部被流放至军营中,而被当兵的亵渎。所以说,是有尊严地死去还是苟且偷生?是每一个流放女性的艰难抉择,在古代女人把贞洁看得比命都重要,他们宁愿死也不远被流放。
荏苒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
流放其实就是强迫你到一个边远地区受苦受难,收到身心的折磨然后希望你能够得到反省,使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希望能够将你洗脑。这可是个生死搏斗的历程啊,身心皆承受极大痛苦,多病死途中。清朝的法律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余准是。”不过也有一些文人天性乐观,到了流放地还能促进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流放虽然不让你立刻死,但是还不如死了干脆。这种刑罚实际上给流人带来的是终生的痛苦:
1.流放旅途艰险,被罚流放的犯人在去往流放之地的一路上全靠步行,流人每天的食物,均由当地政府供给,犯人经常受到担负递解任务的解役兵丁肆意虐待,即便抵达戍所,贫苦、饥饿等一再威胁性命。例如清初诗人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这就算了,有时还需要戴枷前行,如《水浒传》中林冲、武松发配时就需要戴枷锁前行,这种痛苦岂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不少流人就因为难以忍受折磨而在途中死去;
2.古代那交通也不像现在,人那时候都是我要是想你了,就背着行囊翻过千山万水去看你,浪漫着呢,但是流放可不是,那可是被迫地背井离乡、妻离子别、抛父弃母,今生今世就此一别何日相见,足以让人肝肠寸断;
3.前面也说了,统治者们为了选择合适的流放地绞尽脑汁啊,流放地都是蛮荒瘴疬之地,能活下来就不易,生活上根本就不能奢望能与原来相比。除了这些之外,宋代的时候在流放加入了独特的刑罚——刺配,柔和了前代的流放刑罚,集刺、杖、流于一身,主要是在发陪着脸上刺字,外加杖背而后流配充军,刺配这直到清朝都在援用。刺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便于追逃,以及再犯罪的认定;另一个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被刺字人在人格上受到贬损,精神上受到打压,这可是是终身的烙印。不过,后来因为刺字使得罪犯无法融入正常的生活,自暴自弃,官府进行了改良,针对不同的犯罪情节对受刺人采取手臂、颈部等地方的选择。被流放的人物身份复杂,既有王公大臣,也有一般百姓,有汉人,也有满人和其他民族,由于清代实行“一人犯法,诛连九族”的连坐法,因此流放人的数量很大,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发遣分为当差、为奴、种地等情形,一般而言,职官及生员以上的人犯罪,发遣当差的较多,一般人犯罪,则多为奴,无论当差还是为奴,都是在边地服劳役,为当地驻军提供服务。迁徙,则是作为流放的刑罚之一,是将犯人及家属或受株连的人一起迁离乡土的惩罚形式。清代一般迁徙者要离开家乡六百里以外。
添添天蓝
古代流放有多惨!
流放一般是将犯人送到边境或人烟稀少的地方。多为国家养马或者其他工作。
路途遥远,好比流放从兰州到黑龙江,流放的犯人没有车坐,而且一路枷锁脚镣。走不快,而且走不了多远脚都会磨破。
古代流放一般比较远,少则要走几个月,多则一年以上,天天都在赶路。大多数犯人会死在路上,而且吃不饱,穿不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