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改了很多小说的结局,你认为他改的怎么样?更接受哪一版?
猫三三Jake
金庸作品创作近二十年,不断地修订和更改持续得更久。一般来说,公认的有三个版本:连载版、三联版、世纪新修版。其他修改的版本就不知多少次了。
连载版是最接近当初在报纸连载的版本,比如在射雕三部曲中,杨过的母亲是秦南琴、阳顶天的原来名字叫杨破天,等等。但在后来广泛流传于华人世界的三联版相比,这些都被改掉了,秦南琴这个人物和相关情节直接被删掉了,穆念慈成了杨过的母亲。这些掌故对于金庸迷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在此就不多费唇舌了。
说说题主提到的结局吧!
金庸先生小说中结局改动最多的当属《倚天屠龙记》和《天龙八部》,就以此两部作品结局探讨一下。
按照故事背景年代排序,先说说《天龙八部》,这部小说和《鹿鼎记》堪称金庸先生艺术成就最高的两部作品,本人以为可以直接进入文学名著的行列。
“有情皆孽,无人不冤”更是这部小说的最佳注脚,这部佛家思想贯穿主题的作品,几乎每一次更改都表明金庸先生对佛家思想理解得更进一层,萧峰为天下苍生而死,已是将侠之大者写到极致,他的结局必须是悲剧的。所以争议处不在萧峰是否复活,而是段誉与王语嫣的情感走向。
普遍接受的结局是段王在一起,这也是段誉辛苦求爱的回报,但世纪新修版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王语嫣又推回到慕容复身边,即便慕容复已然疯了。很多人觉得这不可思议,金庸先生是不是老糊涂了,其实不然。
我个人感觉这是本书的高明之处,段誉早年痴迷于“神仙姐姐”的玉像不可自拔,见到王语嫣与玉像神似,就自然而然地对王语嫣抱有好感,哪怕被包不同等人屡次羞辱也不以为意,他以为这是爱情,但当最后回到大理再次见到玉像后,他明白了,自己爱的只是玉像的神,而非王语嫣的形,王语嫣将玉像推翻,玉像被毁,神已失去,王的形自然就没有意义了,她回到慕容复身边也就合理了。
我觉得这涉及神与形、色与相的佛家哲学问题,段誉困于此间没有想明白,反而将最值得珍惜的木婉清冷落了。金庸先生此种改法一来是将《天龙八部》的佛家思想进行了更深的探讨,另一方面从世间人性角度来看,当局者迷,困于自己也不明白的魔障,就会冷了眼前人和最值得做的事情,有一丝劝道的意味在,看清懵懂,找回自己,是每一个人穷极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情,金庸先生想明白了,段誉想明白了,我们呢?ps:木婉清后来被立为贵妃,这个结局也是蛮好的。
再看《倚天屠龙记》,这个改动就更大了,可以说是金庸作品中结局改动次数最多的。
连载版中周芷若出家,张无忌接任峨眉掌门,与赵敏双宿双栖,张三丰怀念郭襄等,都算比较中规中矩的结局。
到了三联版,结局大变,删掉了张三丰对郭襄的百年留恋词句,张无忌陷入周赵二女的情感旋涡中百感交集,他虽认定了赵敏,但心中仍旧放不下周芷若,符合他对待感情三心二意、拖泥带水的设定。
到了世纪新修版更是又进一步,面对周芷若的临别赠言,他的心又活了,不仅想着周赵女儿都跟随自己,还想着殷离和小昭也回来,意淫着“四女同舟何所望”的美梦。
除了张无忌感情归属,明教的结局也做了改动,把朱元璋阴谋诡计害他的情节删去了,在新修版中他没有辞去教主之位,还以“三大令、五小令”的方式让明教教众不得做官为君,进一步提升了明教救世为民的思想境界,也为自己放弃帝位做了合理的解释,这么一改动,结局的思想高度被拔高了几个层次,一来张无忌聪明了许多,二来略微洗白了朱元璋,三来贯彻了射雕三部曲的核心:布衣英雄只为天下苍生奔走,绝不索求荣华富贵,将“侠之大者”的理论更推进了一层,当唾手可得的天下和帝位和黎民苍生幸福与否摆在面前,真正的“侠之大者”会有自己的判断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