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广年轻时受文帝青睐,老年却被武帝嫌弃?

如题,为何李广年轻时受文帝青睐,老年却被武帝嫌弃?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最新跟帖
萧木落叶

萧木落叶

文景之时,奉行休养生息,并没有特别大的战役发生,连文帝都感慨李广生错时代,李广在文景之时,年轻气盛,因为才能出众,多为倚重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郎中。

此段话证明,李广从孝文帝时期就已经从军了,当匈奴人没事来大汉朝打个牙祭,吃个午饭动不动骚扰之时,李广以平民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入侵。因为他善于骑射,斩的人头多,被认命为汉廷中郎。平民子弟参军,凭借一腔孤勇,在万军丛中如入无人之境,李广勇气可嘉,在文帝时期,他属于少年英雄正当时。

李广初生牛犊的性格,加上年轻气盛,什么二百五匈奴人,连猛兽都不放在眼里,生死看淡,不服就干,那些冲锋陷阵和与猛兽搏斗的事,李广没有少干。他随文帝出行时,文帝就说啊:“你可是生错时候了,要是生在高祖时代,以你的本事,封个万户侯都没有问题。”在文帝时期,当时的政策是休养生息,对外的战役并不是太多,所以李广在文帝时期,只是受到文帝欣赏,并没有多大可能去打一场特别打大的战役,匈奴人侵扰并不是为了能灭大汉,其实他们是知道自己的实力的,来也就是打个劫,弄点好吃好喝的而已。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到了景帝刚登基的时候,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对天起誓要造反时,李广随从周亚夫平叛,在城楼上夺取敌人军旗,自此扬名立万,城楼夺旗,特别是战时,是特别鼓舞军心的事情,坏就坏在,他的将军印是梁孝王授给他的,没有国家正式批文的将军印,不是合法的。回朝后,念在军功的份上,不罚就算了,所以也没有给他封赏。

就这件事看来,李广确实只是一介武夫,连将印该谁颁发都没有搞清楚,虽然梁孝王有意拉拢,但是毕竟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boss,你端谁的碗,还看不清楚吗?

不过好在他年轻而善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在皇帝面前为他美言了几句,说这是个人才,天底下恐怕没几个人比得过了,是人才就有恃才傲物的毛病,他屡屡和敌人正面交战,不顾生死,你不对他好一点,怕是会失去这一员良将的。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都以勇猛杀敌而出名。

可以想见,在景帝时候,还没有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出世的时候,李广可以算得上年轻有为,国之栋梁,除却他,谁还可以担得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在景帝时期的政策也主要是休养生息,只要匈奴不犯,他也乐得清闲,所以李广在景帝时期的作用和文帝时期没有不同,多以防御为主。和匈奴的争端,景帝一朝16年,双方只有偶尔的小规模摩擦,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所以李广的作用在这两朝时期,都是防御为主,当然也偶有小胜利,射杀匈奴射雕人,以少胜多的小战役等。

特别是他那个以少胜多战,可以说打得特别无厘头,匈奴人入侵上林时,一个官宦没事带人出去玩,或者是溜达,他肯定不是侦查敌情去了。结果遇到匈奴人,官宦肯定打不过,最后找李广求救,李广一阵神操作,把匈奴人团灭了。大家都说跑吧,李广说,跑什么跑,躺地上睡觉,还得躺得随意一点,这样匈奴人就觉得我们后面有援兵,不敢上前。

结果李广是对的,匈奴人真的以为他们有援军,硬是没敢上前复仇,都躺到半夜了,匈奴人一直在等汉军的援兵,李广早就脚上抹油,溜之大吉了。

司马迁能把这个战役写上《史记》,证明景帝时期,确实和匈奴没有大的战役,这个小摩擦,都不算个战争。李广是守卫有功,但是没有一个功劳可以到封侯拜相的地步。

汉武帝扶植新的军事力量,善用外戚,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异军突起,李广善于防御,而汉武帝时期的对于军事,以进攻为主,所以李广的军事理念不合当时政治氛围

到汉武帝刘彻即位,形势就有所转变了,李广已经错过职业最佳期了,最勇猛无敌的岁已经过去了,这就像一个人的黄金时期,从精力到闯劲都会更加勇猛,黄金期一过,总会有所衰退。

李广主要的优势在于防御,而汉武帝时期,对于防御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汉武帝在位的时期,就对匈奴下了猛药,谁和你联姻,谁和你乞和,不存在的。他曾18次出兵征伐匈奴,河套、漠南、漠北三大战役几乎团灭匈奴,匈奴的主力部队所剩无几,彻底扭转了匈奴经常打牙祭的不良之风。武帝时期的对外战争,已经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李广善于防御在这时期,属于跟不上时代形势,军事思想保守,作战方式不适应新时期的理念,过于老旧。

第二、汉武帝刘彻善于提拔身边人,喜欢用外戚,他的小舅子卫青,他小舅子的外甥霍去病,都是自己人,这些人都是背景的,李广不过一介武夫,打打仗,利用利用就好了,再加上汉武帝亲手培植了新的军事力量,卫青、霍去病是作为军事新生力量茁壮成长起来的,旧有的力量,可以保存,但是已经没有再进行扶持的必要。

李广一介武人,必然有他自身的性格特点,过于粗豪,不善变通,这也是他的致命伤,与他同时期的程不识就聪明多了,程不识在景帝时,由于屡次直言进谏被封为太中大夫。李广只知道打仗,并不知道要个上司搞好互动,景帝那么谦和的领导,他都没有拿下,更别说武帝这样的上司了。

李广虽然也骁勇善战,但是他同时代的年轻人,卫青、霍去病更加优秀,在一群狮子面前怎么能脱颖而出,比才能略有不足,比出生哪一个不是皇亲国戚,能建功立业的大功劳,肯定是轮不到他的,这也是他出身的悲哀,有些人是你注定只能仰望的,哪怕你和他们呼吸一样的空气,吃同一种粮食。

表面上看,李广一生未封侯,和怀才不遇有关系,其实与他性格中的偏执有莫大关系,说白了,他只是一个会打仗的武夫,并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变通

李广一生未封侯,外部原因看是怀才不遇,但是他自身也有问题。

李广的军旅生涯有一个耻辱之事,他被匈奴俘虏,假死而逃脱。当时匈奴兵力众多,李广部不敌,李广被生擒,单于念他是名将不愿杀他,他趁匈奴人不注意就杀了身边守卫逃出来,回到京都,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自己的死罪,削职为民。虽然他保住性命,这件事算是他从军生涯的政治污点。

本来他低调一点也没有事,可以平安度过一生,但是他偏偏心胸狭隘,有仇必报。有一次他不知道哪里晃荡去了,回来太晚,城门已关 ,他大喊开门,霸陵亭尉不给开门,说了几句难听话,就是将军来了都不能开门,更何况现在你已经不是将军了,这门不能开。本来几句难听话怼回去就好了,但是他生生的记住了,后来寻了一个机会把这个亭尉给杀掉了。

杀掉亭尉这事过去了,他又犯了小心眼的毛病,这次是生生把自己气死了。在漠北之战时,李广任前将军,应听从大将军卫青的调遣。卫青令他侧面打击匈奴,他偏偏不听,非得正面出击,战场上以自己的经验为主,漠视主帅命令,这老头的倔毛病又犯了。阵前与帅赌气本就是大忌,他率军绕道匈奴军的侧面,结果迷了路,没能参战。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如今终于有幸跟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的老头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刎颈自杀。他到死都认为这是天意,但凡他心胸开阔一点,何至于自刎谢世。

纵观李广的一生戎马倥偬,最后虽然不是马革裹尸,但是也算是功劳赫赫,匈奴人听到李将军的名字都闻风丧胆,他历经文、景、武三代帝王,始终没有拜相封侯,还落得个“刎颈谢世”,让人不得不唏嘘感慨。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感叹道:“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昌龄的出塞里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世对他多有同情,所以才有那么多诗歌歌颂于他。

悠悠岁月,时光荏苒,李广早已不在,是非成败转头空,留得身后事,博得后人评。

荷未央未央

荷未央未央

1.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文帝时代信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中将,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

2.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为匈奴胆寒。后来汉匈开战,匈奴几乎都是把精锐部队投入到李广所在部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一个客观原因。

3.但是,在西汉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军人的奋勇作战,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分南下侵扰,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4.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李广可以说是一个匈奴化了的汉朝将领,他的带兵特色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色,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了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色。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屏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5.李广战史中最精彩的战例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击战,一次是两年后的河西会战,第一次,他率一万大军被匈奴单于三万主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却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样的杀伤,并使得卫青可以穿越匈奴两路主力的空隙,直导匈奴后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锋队被右贤王四万主力包围,鏖战六天,全军只剩四百人,却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击浑邪王。从两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李广的特点,作战勇猛,冲击力迅速,战斗力强大,却多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战术的变通,且贪功恋战,易于本队脱离,造成被敌人包围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则聪明的多,在匈奴改变部署的情况下毅然改变行军路线,直导其薄弱环节,终取得完胜。

6.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他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作不成一个好的元帅。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



afriken

afriken

李广祖辈是秦时大将李信,可谓武勋世家。

他年轻时,精通骑马射箭,在抵御匈奴的侵略时,屡立战功。在做文帝随身侍从时,可以与猛兽搏斗,获得了文帝的青睐。

他年老时,屡次带兵出击匈奴,但都无功而返,武帝认为其命不好,因此嫌弃他,怕他参战影响到与匈奴关键战役的胜败。

一、文帝时英气勃发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加大汉边军抵御匈奴的侵略保卫家乡,因为他武艺娴熟、精通骑射,经常可以斩获匈奴人的首级,因功被升迁为汉中郎。

李广的名声渐渐地传开,且因其祖上是秦大将李信,武略传家,因而获得了汉文帝的青睐,特许他随侍在身边,成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史记》: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期间发生过与猛兽搏斗的事迹,汉文帝对他大加赞赏:“可惜呀,你没生活在高祖时代,如果在那时能封个万户侯!”

汉文帝对李广说的话,显示了他期望很高,认为李广封侯是迟早的事。李广当时年轻,不能独当一面,只能跟随大将周亚夫、张武等在大汉边境作战,虽常有斩获,但未有开疆拓土之功,功劳只够加官,未达到进爵(封侯)。

二、武帝时命运多舛

景帝时,在参加平定七国之乱中的昌邑之战时立了大功。本来可以封侯了,可是他得意忘形,接受了梁王授给他的将军印,因此得罪了景帝。

还师后,其他将领都先后封侯,唯独李广被景帝厌恶无封无赏。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军事实力发展到巅峰的年代,正史记载在这期间有26位将领因军功封侯,可是李广在汉朝大军五次主动出击匈奴的战役中,独自领军却以三次迷路无功而返和二次全军覆没吿终。

汉书·李广传:“大将军阴受上旨,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公元前119年,汉朝发动漠北之战前,汉武帝特意下旨大将军卫青,怕李广的霉运给这次远征带来不利的战果,不让他做先锋与匈奴单于交战,作为统兵大将,已经得不到皇帝和元帅的信任,何其悲哀!

李广最后的谢幕战,也十分的不幸,他又迷路了,错失了战机,使得已经被卫青主力打败的单于残部顺利逃脱,卫青因此要治其贻误战机之罪,李广不堪受辱,拔刀自刎。

年轻时,英姿勃发备受汉文帝青睐;年老时,命运多舛屡屡失败,让汉武帝对其失去信心。李广的心中,直到死时都念念不忘的“封侯”成为其人生最大的遗恨。王维的一首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道尽了李广的悲哀!

jane11252

jane11252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李广。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个典故。李广何许人也?为什么功高而又难以封侯呢?

飞将军李广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

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为何难封?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文景之治时期,崇尚黄老之术,多用老臣;武帝时期,又多用年轻之能臣,而此时李广又老了。

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生不逢时

飞将军李广,可谓生不逢时,年轻时战事太小,年老时又战不动了。年轻时年轻气盛,不懂官场规矩;年老时又被武帝嫌弃。正是:率性而为自不知,桃李不言自成蹊。

naturally

naturally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