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参加科举考试都读什么书?
TinaHwang
简单说,就是八股文,四书五经
第七十三闲人
以明代为例
蒙学阶段在明朝要想成为读书人,自小就要接受一套完整严密的教育。
好在明太祖建国后,十分重视教育,诏令在各地皆建学校,乡村也必须设立社学以为开蒙之需。这让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到鼎盛。
对于蒙童的教育,包括识字,写字练习,教材为蒙童训、《小儿语》、小四书、幼仪杂箴、日记故事等,这些是八、九岁或之前儿童需要学习的内容。等九岁之后,就需要读一些经书了,如常见的四书五经,这是必学的,还有《龙文鞭影》、声律发蒙之类。
科考阶段蒙童长大到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就开始为科举准备了。
四书五经是必须背诵,《四书集注》、《孝经》、小学、五经传注、《周礼》、《礼仪》、《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性理、《文选》、八家文集、文章正宗等。
基本涵盖经史子集方方面面,科举可不仅仅只考八股,还考策论,若不博览群书,引经据典很难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windholz
中国从夏,商,周,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几千年,每个朝代学习文化都不一样。最简单的四书五经,孝经,五经,周礼,礼仪,国语,战国策等等。
丽江单行道
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春秋,五经,诗,书,礼,乐,纪
一只妞
历代科举制度不同,和现代教材一样,每个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书籍也各不相同!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历朝历代用来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
始于隋隋朝:隋文帝时采用的是分科制度,仅有策问,即以皇帝的口吻询问考生对于治理国家,民生大计等时事的处理方法或建议!考生便以“对策”应答!最后从明经、进士两科中取士!
善于唐唐朝: 从院试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等等,考试范围之广可见一般!
不同科考试科目不同,就明经科来说,考试内容所涉及的经书就有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除此之外,《孝经》、《论语》为必考。但只要对这些经书背诵熟练,考试一般来说没什么难度!说白了考的就是死记硬背!
而进士科就难考多了,内容和隋朝大致一样,涉及的也是时事政治等,但录取率很低,考中之人寥寥无几,大诗人孟郊中试之后欣喜若逛,特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
再有明算科:考数学;明法科:考法律;明字科:考书法;明道科:考道家伦理等!
止于清明清时期:科举主要为乡试,会试,殿试,分别对应解元,会元,状元!
因前朝代考试范围之广,有些考试无法制定硬核标准,因此公平性难以平定,便兴起了八股取士!文人死读书便开始了!直至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奏请停止科举,推广学堂,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才正式废除!
喜欢我的文字,欢迎点赞关注哦!谢谢大家!
-
四书五经!必须要学习的!
好吃的鱼
诗书礼易乐春秋
包昀浩
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科举考试内容从隋唐到明清是有变化的,现在人说科举,大抵就明清说事。而说科举考四书五经和八股,基本上属于不了解科举。八股是经义文和四书文的答题格式,又怎么和考四书五经分得开?明清科举考试内容也还有差异,比如明代乡、会试分三场,第一场经义和四书义,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策。清初大抵用明制,康熙初曾一度废八股文而改用策论表判。乾隆时还试诗。乾隆末还把原来的士子专经试改为五经并试。【真非短短数语可回答,待稍后我申请到原创申明权限,在我的头条号上发文专门讨论此事。我手头有专门文章,2.5万字,实在不适合发在这里。】
libinglemon
答:其他朝代不知道,清朝学子必看奇书,增广四书备旨,由于内容不好说,请感兴趣的同学自己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