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
推荐理由
读后感
字数500字左右吧
小米爱沱茶
《飘》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读后感:
高中时,我很喜欢看小说,尤其对世界名著比较着迷,因为我感觉世界名著社会背景特别的强,看完后你会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看过很多名著,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
其中《飘》,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便会告诉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书中另一个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兰妮。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了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着地相信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着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真的是太伟大了,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希望没有看过这部书的人一定要去看一下,会让你受益非浅
fogyan
雨果的
这部说是雨果历时38年而作的.
《悲惨世界》简介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盖纳西岛,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上午八时半,维克多·雨果,法兰
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
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
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
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郊区寒怆
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龙,资产阶级的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惨厉绝伦的滑铁卢战场,
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
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
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小说中的画面描绘,远远超出了表现历史背景与叙述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雨果有意识
要为后世留下史笔,他所描绘的这个世纪两大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与一八三二年巴黎起义,
就是极为辉煌的两例。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说里写出“本世纪”的历史之流迂回曲折、起
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
人民悲惨的命运。在他看来,大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人民的处境同样都悲惨
艰难,并无变化,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他在小说的序里就指出
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因
此,可以说,作者要绘制的就是那个时代中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
这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主人公冉阿让的经历
具有明显的奥德修斯式的传奇性,他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他所遇到的厄运与磨难是那么
严峻,他的生活中充满了那么多惊险,所有这一切都不下于古代史诗奥德修记中主人公
的历险。与奥德修斯的史诗不同的是,冉阿让的史诗主要是以他向资产阶级社会强加在他头
上的迫害、向不断威胁他的资产阶级法律作斗争为内容的。正因为冉阿让要对付的是庞大的
压在头上的社会机器与编织得非常严密的法律之网,雨果要使这个人物的斗争史诗能够进行
下去,就必须赋予他以惊人的刚毅、非凡的体力、罕见的勇敢机智。冉阿让得到了所有这一
切,他近乎神奇的本领使他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对他的迫害。不仅如此,他还被作者赋予现代
文明社会的活动能力,他从事工业,有所发明创造,一度成为了一个治理有方、改变了一个
小城整个面貌的行政长官。雨果笔下的这个人物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
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象史诗
一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
“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
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
境界。正象他在传奇般的经历中要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险阻一样,他在精神历程中也要绕
过、战胜种种为我的利己主义的暗礁,才能达到他那种不平凡的精神高度,才能有他那种种
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义举,而且,这种暗礁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险阻更难于超越,需要有
更大的勇气与坚毅。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
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
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
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这是一种浩博精神的结晶,人道主义精神的结晶。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
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一八○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贫苦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处了五年劳
役,出狱后又在就业中屡遭拒绝。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使他产生了写《悲惨世界》的
意图。他把这个事件作为小说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蓝本,并让冉阿让终生遭到法律的迫害,
以此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此外,他又以芳汀、珂赛特、商马第等其他社会下层人物
的不幸与苦难作为补充,在小说里倾注了他真诚的人道主义同情。他这种同情无处不在,无
处不有,它是那么渗透弥漫在整个悲惨世界里,似乎包容了一切,不能不使人有一种浩博之
感。
这种人道主义同情还推动雨果进行尖锐的社会批判。他把下层人民的苦难,明确归之于
“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他整部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揭露这种压迫如何“人为地
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在《悲惨世界》里,
与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并存、水乳交融的是,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抗议。在
这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是他同情劳动人民的出发点,也是他进行社会批判的一种
尺度。
不仅如此,雨果还把人道主义的感化力量视为改造人性与社会的手段,小说中的卞福汝
主教与后来的冉阿让就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卞福汝是小说中一个理想的人道主义的形象,
冉阿让后来也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们身上不仅有无穷无尽的人道主义爱心,而且他们这种
爱,还能感化凶残的匪帮,甚至统治阶级的鹰犬,并在悲惨世界里创建了滨海蒙特勒伊这样
一块穷人的福地,真正的“世外桃源”。于是,人道主义的仁爱在小说里就成为了一种千灵
万验、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这种近乎童话的描写,倒正是雨果天真幻想的流露,是他的一
种局限。
这是高昂的民主主义激情的体现。谁都会注意到小说中对一八三二年人民革命运动与起
义斗争的出色描写与热情歌颂。在整个西方文学中,我们还没有见过有什么作品象悲惨世
界这样,对一次革命起义作过如此正面的、完整的,如此规模宏大,如此热情奔放的描
述,其画面都是以壮丽的色彩、细致的笔法绘制出来的,具有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女神引导
着人民那种辉煌的风格。作品的这一举足轻重的部分,无疑给《悲惨世界》定下了革命民
主主义的基调,其中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观点,事实上也突破了人道主义的框架,弥补了作
品的天真幻想的一面。
雨果的革命民主主义激情,还鲜明地表现为对起义民众、革命人民的热情礼赞。在他的
笔下,疲惫不堪、衣衫褴褛、遍体创伤、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们,是一个伟大的整体与象
征:人民的象征。正是这一个伟大的群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推动着法国社会向
前发展。雨果特别在这一伟大的整体中,突出了安灼拉、马白夫与伽弗洛什这三个英雄人
物。安灼拉是坚强的共和主义者,街垒起义的组织者领导人,雨果以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革命
家圣鞠斯特为蓝本塑造了这个人物,用饱满的笔墨使他成为了十九世纪文学中一个难得的革
命领袖的正面形象。马白夫老爹是巴黎普通人民,起义的基本群众,他最后用自己的生命保
卫了革命红旗这一悲壮的场面,雨果是以庄严的颂歌的笔调写出来的,并对此发出了热情的
礼赞。伽弗洛什,这个巴黎流浪儿童的典型,是法国文学中最生动、最有魅力的艺术形象之
一,他身上凝聚着法国人民那种开朗乐天、轻松幽默的性格,还保持了儿童的天真与纯洁,
他善良、慷慨,酷爱自由,在起义斗争中勇敢机智,直到最后壮烈牺牲,仍唱着幽默顽皮的
歌曲。这三个人物是雨果心目中革命人民的象征,他塑造出他们的高大身躯,正是出于歌颂
人民这一伟大群体的热情。
这就是《悲惨世界》的四种素质、四个方面。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
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即使是在十九世纪文学中,也只
有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的整体可与之比美。对于它厚实的艺术容积,也许只有借助
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这一类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
《悲惨世界》问世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它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
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而且将永远是人类文学中一块
不朽的胜地。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
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
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
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
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悲惨世界》读后感
19世纪初,法国人民正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就在这时,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雨果创作了一部经典的作品—━《悲惨世界》!它强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的黑暗,对那些贫穷的人民寄予了真挚的同情!
这部著作的大致情节为:失业工人冉阿让为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苦役十九年.出狱后,一个主教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成为马德兰市长.天真纯洁的少女芳汀,被恶浊的社会玷污后,受到了众人的嘲弄,她的女儿珂赛特也被别人当作奴隶,遭受百般折磨.最后还是被越狱的冉阿让所救……
这部作品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我感到就因为一块面包判冉阿让19年苦役实在是太残忍了,他也是迫不得已才来偷这块面包的.如果当时政府让穷人们衣食无忧的话,他也就不会来偷了,所以,让人民遭受痛苦的罪魁祸首是政府官员!出狱后的冉阿让受到了一位主教的教育,便决定重新做人.不久后,他竟成为了令人尊敬的马德兰市长.他不断帮助穷苦的人民,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和那些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的政府高官真是天壤之别!他宁可自己挨饿,也不让老百姓受苦,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官,才是一个真正爱岗敬业的人!让我们向他致敬!
在他担任市长时期,在路边看到一位衣衫破烂,伤痕累累的小姑娘手里拎着一桶水,走也走不动.冉连忙夺过水桶帮她拎.原来,这个小姑娘名叫珂赛特,是一个老板的奴隶,受尽折磨.经过一番周折,冉阿让终于使小姑娘逃离了魔爪,自己收养了她.多么具有同情心的人啊!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他不忍心这个小女孩,是他那颗善良的心改变了珂赛特的命运!那些资本主义的高级官员们,当你们看到这一切时,难道一点也不会内疚吗 当你们看到那些被剥削的人,难道会非常高兴吗 你们可以醒悟过来了!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感到作者对这种残酷,剥削,黑暗的社会充满了厌恶,非常希望有一个博爱,仁慈,道德的环境.再仔细想想,我们现在不就是生活在后者之中吗 为何还不去珍惜呢 为何还要去蹉跎光阴呢 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要想立足于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你不得不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来迎接那光辉灿烂的明天!让光明永远围绕在我们的身边!
崔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