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Inger_Fly
谢谢邀请!
对于汉字“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吃,本意是吃东西。按:“吃”在古代一般不当“吃东西”讲。“吃东西”的意义古代写作“喫”。汉字简化后“喫”写作“吃”。
关于汉字“吃”的演变过程,篆书是这样写的:
这个篆书“吃”字,是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查阅到的。当时“吃”字的写法已不是“喫”字的写法了。
上图中的隶书“吃”字,不是从汉碑上查找到的,我专门查阅了汉碑书法字典,遗憾的是,汉碑上没有一个隶书“吃”(喫)字的写法。
上图中的草书“吃”字,就是沿袭了篆书中“吃”字的写法。
上图为行书“吃”字,其中苏轼和黄庭坚二位书法家用的是“喫”字,而敬世江用的则是“吃”。
上图为楷书“吃”字,是唐人颜真卿和柳公权写的。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汉字“吃”的根在篆书,而在草书、行书和楷书的书写中,只有苏轼和黄庭坚书写时用了“喫”字,其他书家用的都是汉字“吃”。
蓝色梦想
1、汉字「吃」的字形演变。
汉字「吃」字始见于先秦战国的古陶文,不过是上下结构:
字形引自:高明. (1990). 古陶文汇编. 中华书局.页286古今文字的演变过程:
引自:李学勤. (2012). 字源. 天津古籍出版社.,页89可以看出,古文字「吃」从「气」,今文字从「乞」。
其实,「气、乞」本一字分化,「气」是母字,「乞」是分化字,承担假借义。这个演变跟「毋、母」和「刀、刁」的演变是一样,用作表音的音符可以通用不分。
这种现象在在文字学中称为:「改变母字字形,承担母字的部分职务」。
「吃」为形声字,从「口」,「气」声,「口」是意符,其实,「吃」的古文字还有从「气」从「欠」的字形:
这个字隶定为「㰟」,是「吃」的异体字:
玉篇·欠部:㰟,口不便也。亦作吃。宋本《集韵》有收录二字:
引自:异体字大字典,电子版「欠」的古文字像「人张口哈气」之形,所以经常用作表示表示「人类的发音」的意符,如:「歌、吹」
「欠」的的甲骨文----------------------------------------------
2、汉字「吃」的本义汉字「吃」的本义其实「口吃」,也就是「结巴」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的解释和文献用法:
标准篆体「吃」---------------------------說文:「言蹇難也。从口,气聲。」管子‧樞言:「行年六十而(如)老吃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我们知道。先秦时代最有名的结巴恐怕就是韩非子了,司马迁在《史记》说他「为人口吃」:
宋代曾慥的类说·嘲口吃引《东轩笔录》记载历史上几个有名的「结巴」:王汾、周昌、韩非、扬雄、邓艾。
东轩笔录·卷十一:王汾口吃,刘攽尝嘲之曰:“恐是昌家,又疑非类。不见雄名,惟闻艾气。”盖以周昌、韩非、扬雄、邓艾皆吃也。又尝同趋朝,闻叫班声,汾谓曰:“紫宸殿下频呼汝。”从「口吃、结巴」的说话困难,引申出「行动的困难、迟缓」,也就是「吃力」的意思。如:
孟郊。〈冬日〉:「凍馬四蹄吃,陟卓難自收」。
古代有吃语诗,这个「吃语」就是用的「吃」的本义,「吃语诗」相当于今天的绕口令。
宋苏轼写的吃语诗,大家可以读一下,看你口吃不口吃:
「吃」还有一个意义是形容「笑声」的:
漢·伶玄·趙飛燕外傳:「帝昏夜擁昭儀居七成帳,笑吃吃不止。」《故训汇纂》所收集的古人文献注解中,「吃」从未表示「进食」的意思,「吃:口吃」和「喫:进食」的职务非常明确:
宗福邦等主. (2003). 故训汇纂. 商务印书馆.页323、364既然「吃」的本义是「口吃、结巴」,那为什么可以表示「吞咽食物、进食」呢?
很简单,这都是古人为了偷懒,表示「进食」的「喫」太复杂,古人借用一个字形较为简单的同音字表示。
所以,「吃」表示「吞咽食物」就是同音借用,以达到简化的目的。如同借「斗」表「鬥」,借「丑」表「醜」。
那「吃」是什么时候表示「吞咽食物」的呢?从我查阅到的文献来看,借「吃」表「喫」最早见于宋代写本茶酒論。
敦煌抄本茶酒論写于开宝三年(BC970),以拟人化的手法,让茶酒对话,互相指其所短,夸己所长,文中「吃、喫」混用不分:
「茶吃只是胃疼,多吃令人患肚。」
「茶喫发病,酒喫养贤」
引自:王重民. (1984). 敦煌变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上册,页268-269
明代正字通释「吃」为「喫」之俗字:
明清清代白话文小说中「吃」表示「进食」,如:
紅樓夢第62回:「方吃了半盞茶」。我国在1955年颁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确定了「吃」的正体地位,
最后要注意的是:「吃」表示「口吃」,其实应该读作「ji1」,也即「居乙切」,但是后来「吃」代替「喫」的职务,「口吃」的吃也就读作「吃」。
--------------------------
给一个总结论:1、「吃」始见于战国陶文,本义是「口吃、结巴」,「吃」的这个意义读若「机」(居乙切)。2、大致从宋代开始,古人借「吃」代替字形较复杂的「喫」字,以达到简化字形的目的,「吃」「喫」的读音也变得一样。(「喫」中古音为「苦击切」)3、明清到民国时代「吃」渐渐变得比「喫」常用,所以,我国的简化方案取「吃」舍「喫」,是约定俗成,述而不作。「吃」的今音也变为翘舌音「chi」。咩哈哈
神奇的汉字,玄妙的读音。我们的先辈创造的语言,多彩多姿,言之有理。先辈们向自然学习,模拟天籁之音,刻画激扬文字如神来之笔。今天我就来聊一聊“吃”。
研究表明,世界所有的语言中,只有汉语的产生是纯自然打造,只有汉语的读音内包含重要意义。
当草原上的牛羊正津津有味地享受鲜嫩芳草之时,古人静闻其声,心有所得。有人闻其声为“-c-”(汉语拼音),也有人闻到“-s-”(汉语拼音)之音。于是心中有数的先辈们创造了“吃”、“食”、“饲”等语言的发音(-c、-s的卷舌音为-ch和-sh)。
香喷喷的食物,口水直流。现代汉语的“吃”就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的过程。但在古代汉语中将此过程称为“食”。“吃”字的产生,最初的含义是说话“结巴”,即“口吃”。《说文解字》为证:言蹇难也。史记·韩非传上说:“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意思是韩非是个结巴,说话艰难,但善于写作。和一个口吃的人在一起,很可能受其影响,也变成口吃。君王当然不要他做官。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韩非子当不了官了,并不是他清高,而是自身生理有问题啊。
因四川方言将“吃”说成“-qi”,所以将此字写成“口+契”;后又演化为“口+气”;最后简化成“口+乞”,即再在“吃”字的模样。看来最初造此字之人是古蜀国(现在的四川)人吧,他是苍老师的多少代传人呢?
东卓摄
这是吃字小篆的写法,左边口右边气,本意为口吃,结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