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人物,是否真实存在?

umtty
创作源于生活。

雅诗兰黛
一半以上是真实存在的

萨尔雷斯
据史家考证,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这就是淮南地区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一百零八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这三十六个人在正史书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大部分根据民间传说再加工而成的。小说的取材很多是根据说书人口口相传留下来的,都是非常的零散,但是由于当时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比如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 这些故事在当时的流行,让商家看到了商机,印刷后流行到市场上,也为这些故事的流传留下了很好的文字资料。
小说最早的蓝本应该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打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故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些应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灵儿
首先说一句,不要把《水浒传》当做历史来看待。
《水浒传》是部编撰的小说,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
严格地说,《水浒传》连历史小说都称不上,只是一部虚构的演义小说。所谓“演义小说”,指的是小说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历史上的确有过,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却是经过艺术加工出来的。
换言之,《水浒传》这部演义小说只是部分历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只是书写得太好了,以至于让后人以为这就是历史,而真正的历史反而很少有人去关注。
《水浒传》里面的人物一部分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他们就存在于宋江起义这个历史事件里面!而宋江起义是真真实实,确有此事!
不过,据历史书籍宣和遗事、宋史·侯蒙传的记载,宋江起义真正有名号的人物是36个,他们分别是: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赤发鬼刘唐,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条张顺,船火儿张横,立地太岁阮小二,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双鞭呼延灼,混江龙李俊。
九纹龙史进,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插翅虎雷横,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锋索超,短命二郎阮小五,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双枪将董平,两头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没遮拦穆弘,拚命三郎石秀,双尾蝎解宝,铁天王晁盖,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的人物与其对应的历史人物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小说中的宋江不是历史上的宋江,小说中的高俅也不是历史上的高俅。
因为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并没有小说里写的这么波澜壮阔,轰轰烈烈!并且真实的宋江起义,只是一次规模较小的民变,都没有跟高俅交过手,就被镇压了!没有这么多戏剧性……
不得不说,《水浒传》真的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就是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赋予了一百单八将深刻的人物性格和艺术内涵,最终才成为了古典文化史上的不朽。

344288231cj
水浒传中的人物造型是那段历史的铁证 ,108将个个都有其绝妙之处。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水泊,替天行道,浩浩荡荡,可谓是风光显赫。其中人物,武松,史进、林冲、关胜、呼延灼、秦明、董平、張清、及魂断(涌金门)的張顺等等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好景不长自征讨方腊的血腥战役中108将死伤惨重 ;最后大小将领死伤近百,时属惨状而归。回朝后以蔡京 ,童贯、高逑为首的黑手党甚是不舒服而且时不时给宋江等人设套加害;好景不常,势单力薄的宋江 ,卢俊义、花荣、李逵等被其黑手党用毒酒结束了生命。

郭不满
《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所以,端王(后来的宋徽宗)、高俅、苏轼,都是真实的存在。
说到梁山好汉,大部分是虚构。在历史上,北宋时期,山东地区,曾有过一次规模不太大的起义。这次起义的性质,到底是农民起义,还是城市流民起义,我还没查到确凿的证据。只知道传说这次起义,有三十六位头领。
这三十六位头领,就是“三十六天罡”的由来。但是人物也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情节事迹,更是虚构为主。
“七十二地煞”,则完全是虚构。而这虚构,又并不全都是凭空想象,有的是把传说中的某人物,移植到水泊梁山这个背景中来。

楊海力Hailee
《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等人农民起义事件为原型,而写成的小说。里边的历史人物,有很多都是历史上真实纯在的。
首先,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那就基本能肯定,《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位好汉,有三十六位是真实的。另外,还有如武松,杨志等人也是宋朝历史上有证可查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没有上过梁山。
更有北宋末年的那些奸臣们,如高俅,童贯等也是历史上真人。宋徽宗就不用说了,李师师,林冲,关胜,张顺包括李逵都是真实纯在的。据说历史上的李逵,也不是小说里说的黑汉莽撞。而是个笔墨很好的文人,后来投降了金国,是否真实,有待进一步了解。
根据大宋宣和遗事里记载说,梁山泺有一好汉叫李横,绰号是“一丈青”。这与《水浒传》里的扈三娘一样的绰号。想是作者后来加上了七十二条好汉,绰号又重新安排了,那李横也改名张横了吧!

张3王5
一、宋江及其部下起义军: 《宋史》上有三处记载:
徽宗本纪:宣和三年(1121)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至尔卒。
张叔夜传:叔夜再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占所向,贼经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虏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还有不少关于宋朝的野史提到宋江曾经参与平定方腊,但记载多有矛盾之处。比如秦湛的林泉野记中说:宣和二年(1120),方腊反于睦州,(刘)光世别将一军……光世遣谍查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
此处年代就已经和《宋史》相矛盾。《宋史》中记载宋江起义军直到宣和三年还在活动,怎么可能在宣和二年就去讨方腊?其他一些史料的矛盾之处不一而足,就不一一列举了。
1939年在陕西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有如下记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根据这个说法,宋江被镇压是在方腊之后,那么讨方腊一说可以休矣。但是这个说法又和《宋史》中张叔夜镇压说相矛盾,可信程度有限。
根据《宋史》,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二日曾下诏命令讨平京东东路盗贼,没有说明是不是宋江。但宋皇十朝纲要则说宣和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下诏“招抚山东盗宋江”。由此我们大致可以说,宋江是从宣和元年(1119)开始起事,由于影响不大,失败时间则没有确切记载,大约在宣和四年(1122)左右,失败后有可能全部被杀,也有可能受了招降,但是从时间顺序上基本可以确定没有参与镇压方腊。
二、关胜
宋史·刘豫传:建炎二年(1128)正月,……是年冬,金人攻济南,豫……蓄谋反,杀其将关胜,率百姓降金。
金史·刘豫传:挞懒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
齐音:金人薄济南,有勇将关胜者,善用大刀,屡陷虏阵。及金人贿通刘豫,许以帝齐,豫诳胜出战,遂缚胜于西郊,送虏营,百计说之不降,骂贼见杀,且自啖其睛。
这里的关胜为抗金壮烈牺牲,不愧是堂堂一条好汉。有人认为这个关胜就是宋江部下三十六人中一位,受了招安后作了济南守将。也有人认为是后来的说水浒艺人将他加入了水浒传中。其实我们可以在宋金之交时期的宋军和北方忠义军将领身上看到水浒传中许多人物的影子,这一点后面也会提到。
三、史进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元年(1127)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偕帝号。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建炎二年十一月,泾原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吴玠袭叛贼史斌,斩之。
《三朝北盟会编》:玠以斌凌迟处斩。
此处的史斌应该就是九纹龙史进的原形。
四、李逵
宋史·高宗纪:建炎三年闰八月,知济南府宫仪及金人数战于密州,兵溃,仪及刘洪道俱奔淮南,守将李逵以密州降金。
此处的李逵是否就是水浒中的李逵,无法确定,但是看来是个问题人物。
五、杨志
《三朝北盟会编》有关于他的记载,说他是招安巨寇,贪财,在宋联合金国进攻辽国的战役中率领“选锋军”,结果不战而走,导致宋军大败。实在是个很不堪的人物。
六、张横
中兴小纪:自靖康以来,中原之民不从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初,太原张横者,有众二万,往来岚宪之境。岚宪知州、同知领兵一千五百人入山捕之,为横所败,两同知俱被执。
这是水浒传加入宋金之际北方忠义军人物的一个凭证,还有学者认为太行山忠义军将领梁青就是浪子燕青,见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浪子燕青: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太行”,而且把“一丈青”放到了燕青身上。
七、神行太保
金史·突合速传:孛堇乌谷攻石州,屡败亡,……突合速谓乌谷曰:“敌皆步兵,吾不可骑战。”乌谷曰:“闻贼挟妖术,画马以系其足,疾甚奔马,步战岂可及之?”这应该就是神行太保戴宗故事的来源了。
以上就是一些史册可见的梁山好汉的记载,特供大家参考。
主要资料来源:刘靖之:元人水浒杂剧研究。

zuiaizhy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多是艺术创作产生的人物形象。但其中也有几位在北宋历史上确有其人,如宋江、杨志、武松、关胜、史进等人,都是可以考证的真实人物,只不过史书所载是否就是小说之人物原型,不得而知,只做一观聊遣而已。 宋江。宋公明在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一,此人绝非杜撰,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里头都记录了关于宋江的一些零星记载。史载宋江起兵后,“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1121)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东都事略中也提到当时有亳州知州候蒙向皇帝上书,建议“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徽宗应准,但侯蒙还未成行就得病死去。之后宋江所部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被知州张叔夜设计降伏,时人有诗称“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可知宋江所部三十六员头目都被收编入宋军。后来宋江所部随宋军南征方腊,方腊平定后不久,宋江便死去了。不过另据折可存墓志铭,其中明确记载有折可存征方腊回军后,“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故而有人认为宋江在方腊被镇压后,又一次起兵反宋,直至宣和四年(1122),才最终被折可存率兵镇压,宋江也遇害身死。 杨志。在《三朝北盟会编》中,杨志被称为“招安巨寇,”隶属陕西名将种师道【即鲁达的上司“小种经略相公”】麾下。宣和四年征辽燕山一役,种师道派遣赵明、杨志率领先锋军在军前开道,结果因为指挥失当宋军大败。后来宋金开战,杨志又随种师中北援太原,在榆次与金军对阵,“翼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闲道径归。”结果胡骑四集,官军溃败,主将种师道战死,杨志也被金军追“败于盂县。”但据李纲梁溪集记载,榆次之战杨志是有功的,“武节郎【徽宗政和年间,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八阶为武节郎,约当于今日的“少校”】杨志,昨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大兵既溃,志不免退师,诸将散逸,志独收集残兵,保据平定,屡次立功,杀退贼马,理须徼赏。”之后杨志改隶两河宣抚副使刘韐,于寿阳县界“攻击贼马及杀获近上首领, 赴坠崖谷, 死者甚众,” 立下战功。此后其事迹史无明载,有可能是在太原附近战死,因其“巨寇”身份不为士大夫所喜,所以未能留下过多记录。 武松。据清代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地方志记载,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其武艺高强,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更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高权心腹。后来高权被诬谄罢官,武松也受到牵连,被逐出衙门。继任知府蔡鋆是大奸臣蔡京之子,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因民怨,决意杀了蔡虎为民除害,同时抒报高权和自己的冤屈。某日他身藏利刃匿于蔡府之前,待蔡鋆出行之际,刺杀了蔡鋆。武松亦被当场拿获,后被重刑毙于狱中。杭城“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按文学之历史化古已有之,自南宋开始梁山好汉已经开始被人为附会,而武松此说因起自清代,稗官野史,只作一观。
西湖武松墓,修于1924年,1964年平毁,2004年重建。关胜。据记载为北宋末年济南城守将,因为不愿随同济南知府刘豫投降金朝,被刘豫设计杀害。据金史·刘豫传,金将挞懒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宋史·刘豫传也记载,建炎二年(1128)正月,“豫惩前忿,遂畜反谋,杀其将关胜,率百姓降金。” 可见关胜和刘豫之间私怨已久,刘豫于金军南下之际乘机杀之泄愤。明末人所著齐音,说“金人薄济南,有勇将关胜者,善用大刀,屡陷虏阵。及金人贿通刘豫,许以帝齐,豫诳胜出战,遂缚胜于西郊,送虏营,百计说之不降,骂贼见杀,且自啖其睛。” 记载中已沾染了小说的气息,应该是对文学形象的历史附会了。 史进,一说即南宋初年汉中起义首领史斌。按照史籍记载,史斌早年为宋江部将,后来随宋江降宋。靖康二年(1127)七月,他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反宋,守将弃城而逃,史斌据兴州称帝。宋史·曲端传称他为剧贼,攻四川剑门关未克,撤回兴州。次年攻打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不胜,回关中,转攻长安【今陕西西安】。十一月败于宋将吴玠,在鸣犊镇被吴玠所俘杀。据《三朝北盟会编》,吴玠是以最残酷的“凌迟”之刑虐杀了史斌,可见其给统治者带来的极大麻烦和无比痛恨。→→→→→→→→→→→→→→→→→→→→新增的分割线→→→→→→→→→→→→→→→→→ 张横。据中兴小纪记载,“自靖康以来,中原之民不从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初,太原张横者,有众二万,往来岚、宪之境。岚、宪知州、同知领兵一千五百人入山捕之,为横所败,两同知俱被执。” 按史籍所述,太行山地区曾是宋江起义军一度活跃的活动范围,因而宋江又被称为“河北剧贼”。此处的太原张横可能就是宋江余部之一,后来投身太行抗金义军,又据南宋人宋江三十六人赞,内有船火儿赞:“太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火儿,其数不足。”可见张横确是活动于太行山一带。另有学者认为太行山忠义军将领梁青,就是浪子燕青的原型,依据是宋江三十六人赞中记有浪子燕青赞:“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言燕青闻名于太行山,可能即是梁青。 李逵。南宋初年,密州【今山东诸城】有个军卒,名唤李逵,官乐将节级【节级是宋军或地方政府中的低级军吏,相当于排长或副科级别。乐将,即衙门中的乐队队长】。这与《水浒传》中那位家住沂水县【与密州西南相邻】百丈村的后任江州小牢子节级的黑旋风铁牛的经历倒是很像。不过这个李逵却非《水浒传》中的仗义英豪,在历史记载中更像是个投机乱世的地方首领。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建炎元年(1127),密州军卒“有守衙节级杜彦、乐将节级李逵、小节级吴顺三人者,因民汹汹,遂谋作乱,”起兵赶走知州,以杜彦知州事,“而逵与顺左右之。” 后来三人抓回知州,肢解处死,南宋政权默许了这一事实,命杜彦权知密州事。建炎三年(1129)三月,杜彦不听李逵等人劝说,与同为地方乱军首领的宫仪所部作战,大败而归,被李逵、吴顺杀死。李逵自领知州事。不久宫仪降宋,被命为济南知府。宋高宗又命人敕谕李逵等山东割据势力,夸扬守土功劳,激励忠诚报国。同年八月,金军与宋军宫仪部在密州附近大战,李逵、吴顺与金将约定,金军胜则降金,宋军胜则从宋,结果宋军大败,李逵等人如约献城投降了金人,不久又被吴顺杀死,可能又是因为争权夺利所致。此人所为虽多苟且,但又有保境安民、安抚乡梓之劳,免去了密州一地的战争破坏,应该称之。
济南马跑泉,据说是关胜的战马刨出来的,故名“马跑【刨】泉”。董平。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元年(1127),唐州【今河南唐河】有土豪董平,乘乱“攒集强壮为兵,朝廷因以为统制。” 此人实为南宋初年的乱民首领,在乱世中拥兵自重保护乡里,平时则纵兵掠夺四境以扩大地盘补充给养。他盘踞唐州桐柏地区三、四年,驱逐了宋廷的唐州知州,以桐柏县大义山为根据地,频繁骚扰随、唐、信阳三地。建炎四年(1130),董平带兵攻打德安府【今湖北安陆】,所部将领被德安知府策反,带兵反攻董平本部,董部大败,董平率残部逃入洛阳境内,“为乡村把隘人所杀。” 一丈青。南宋初年,有女将一丈青,与扈三娘的浑号相同。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当时有“大盗”张用,号张莽荡,本是相州汤阴县之弓手,“乘民惊扰,呼而聚之。”一时团聚十万余人,成为地方乱民首领。他先受留守东京的爱国名将宗泽招安,在东京守卫。后来宗泽病死,继任者杜充排挤敌视抗金义军,导致人心离散,原本守卫东京一带的诸支义军,多南下转为武装流民集团,四处抄掠为生。张用所部亦被杜充调用岳飞、马皋两部攻击,流落两淮一带,后至濠州【今安徽凤阳】,遇到曾今的老上司,宗泽副手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闾勍。闾勍劝说张用归顺朝廷,还将自己的义女,已故统制马皋之妻“一丈青”,嫁给张用为妻。一丈青嫁给张用后,做了张部的中军统领,有二认旗在马前,“题曰:关西贞烈女,护国马夫人。” 这一寡妇军将的形象倒是和扈三娘在祝彪死后嫁给王矮虎颇为相似。另《水浒传》中曾说一丈青扈三娘有个哥哥,名唤扈成,而当时确实有个统制扈成,和一丈青的前夫马皋,同为东京留守杜充的手下。如此,这里的一丈青马夫人,很可能就是扈三娘的原型。后来扈成随杜充南下建康,在金坛因与同僚戚方结仇,本人及一门老小都被戚方所杀,这也正应了扈家庄被李逵屠灭的水浒段子。张用所部被宋军排挤,忽降忽叛,游击于两淮地区,走至湖北,又以“兵五万寇江西。” 后来张用在湖北汉阳投降岳飞所部,一丈青自安陆带兵前往合军,一起降宋。 孙立。南宋初年,有安丰军钤辖孙立。据南宋中期人王明清挥尘后录记载,有“孙立者,寿春人,少为盗,败露,窜伏淝河中,觉有物隐然,抱持而出,乃木匣一,启视之,铜印一颗云:寿州兵马钤辖之印。印背云:太平兴国八年铸。后三十年,以从军之劳,差充安丰军钤辖。安丰即昔日之寿州也,遂用此。明清为判官日,亲见之。” 又据《三朝北盟会编》和宋会要记载,南宋初年楚、泗淮河流域有“水贼”邵青,其党徒有将名孙立,应即寿春孙立。此人后随邵青降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任安丰军水寨头领,在颖河杀败金国水军,“两阵立功,乞赐推恩。”王明清所谓“以从军之劳,差充安丰军钤辖,”应即此战之赏功。 张顺。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四年(1130)五月,永兴军路将官名张顺者,部下谋反欲杀之,结果失败亡去。永兴军路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管辖今陕西省大部分地区,专设帅府,以“文臣为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总一路兵政,许便宜行事;武臣副之。” 张顺即为永兴军路将官,所官应该不低。至绍兴三年(1133),张顺因“尝从大将、破敌有功”,转右武大夫。【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四阶为右武大夫,约当于“大校”】次年五月,张顺已经官至“中卫大夫、和州防御使、淮东宣抚使、前军统领。”【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九阶为中卫大夫,约当于“少将”。防御使,武臣之寄禄官,如今日之行政级别,从五品。宣抚使,北宋后期南宋初年为一路或数路的军事统帅,如今日之职务】又被任命为淮东兵马都监,【南宋初年,以要郡守臣带此职,掌一地军务】,洪泽镇把隘。此处之张顺亦为水军将领,曾隶属韩世忠部下,南宋初在淮东抗金,做到兵马都监。 彭玘。南宋初年,河南孟、汝、唐州镇抚使兼知河南府翟兴部下,有骁将彭玘,曾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二年(1132),翟兴与伪齐刘豫的军队交战,兵败战死。彭玘被迫归降刘豫,被命守卫汝州。同年十二月,宋襄阳镇抚使李横击败刘豫,进攻汝州,彭玘借机反正,重回宋军。次年二月,“郑州兵马钤辖牛皋、彭玘率兵与李横会。” 李横任命牛皋为蔡、唐州镇抚使,彭玘为汝州知州,之后其人再无记载。彭玘一名较为少见,此人可能即《水浒传》之人物原型。 李忠。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三年(1129),有剧盗曹端,“自京城聚众扰于京西,号曹火星。”后来为京西制置使程千秋招买,依附襄阳城下。后来程千秋为剪除曹端势力,联系曹端裨将王辟,“使杀端。端军多溃,惟后军李忠寨差远,独不散,自称权京西南路副总管,与其徒冠白巾,”声言为曹太尉报仇,骚扰襄阳一带。忠聚众达二十余万,渐入金州【今陕西安康】境内,意图入蜀,但不久即为宋将王彦【著名的太行八字军首领】所部战败,李忠率残部投降了刘豫伪齐政权。其人后事不详,但顺昌之战,刘锜手下有中军正将李忠,“恃勇深入,率皆手杀十人而后死。” 按伪齐被废后,有一批伪齐将领降宋,不知此人是否即自伪齐归正之李忠。
史载:张用之妻,“勇在用右,带甲上马敌千人,自号一丈青。”梁山一百单八人,于南宋初年武人之中,多有名字近似者,如张青者,就有小校、艄公、士卒三人,史书留名。但其经历与书中之人判若两人,当系偶尔同名者,于此不加记录。

月小叉
《水浒》是一部小说,因而其中大多数人物是小说家言,亦既是服务故事情节需要而虚构出来的。
但是,少数人物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进行艺术加工进入小说,如梁山原来的头领——白衣秀士王伦,其为北宋末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但是比宋江起义时间要早好几十年,两人在历史上并无交集。
宋江起义确有其人其事,在今山东、河北一带流动,并未达到小说中南至长江、西至陕西华山那么大的活动范围,声势、影响都没有方腊那么大,(也并无稳定的根据地——梁山泊),所向披靡,打得官军一败涂地,连败童贯、高俅两太尉,而是被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知州张叔掖,仅征召千余民勇(其相当于今市地级主官,手下没多少军队),设计引诱宋江离开流窜的海船并放火烧毁,击杀宋江副将后宋江投降。
武松确有其人,但是在杭州为民除害,刺杀当朝蔡太师之子杭州太守蔡九后被害,今杭州尚存宋义士武松墓,小说为造声势,把他放进宋江队伍中去了。
方腊起义在浙江一带,声势规模、影响力都比宋江起义大的多了!
另外,蔡京、童贯、高俅实有其人。需要说明的是,蔡京为宋代著名的书法家;高俅为苏东坡家僮,苏东坡外调出京,将其介绍给端王、后来的钦宗皇帝因而发迹,但史载并无劣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