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正史真的是事实吗?史书都是所谓文人写的,他们真的会如实记录吗?
lbt8673252
中国文人不缺“秉笔直书”的风骨
虽然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中国古代也不乏有不畏权贵,据实实录的史官,他们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风骨,有刚正不阿的职业操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春秋时代的小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庄公是个好色之徒。他对大夫崔杼的妻子东郭姜的美貌垂涎欲滴,多次利用权势与东郭姜私通,崔杼知道后,对齐庄公怀恨在心,于是设下陷阱杀死了齐庄公。当时,以臣弑君是大罪,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作为齐国的史官,太史伯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逼迫太史伯,让他记录庄公为“暴病身亡”。太史伯回答:据实直录是史官的职责,头可断,史不可改!严词拒绝了崔杼的要求,于是遭到杀害。
由于史官是世袭的,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太史叔相继世袭,都由于同样的原因相继被崔杼杀害。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世袭为史官后,崔杼用刀架在太史季的脖子上,恶狠狠的说,你三个大哥都都被我杀了,你自己看着办。太史季没有犹豫,拿笔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叹了口气,放太史季走了。
太史季刚出门,迎面碰到一个另一个史官南史氏迎面走来,原来他听说两个史官被杀,于是拿着简书跑过来。看到太史季秉笔直书后,放心的回去了。
《左传》里面的这个小故事,叙述了春秋时代史官们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历史形象,为后世的史官们树立了标杆。正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权贵们为了不留下千秋骂名,在做坏事时不得不加以收敛,后世也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
他们的这种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风骨,值得后世所有拿笔杆子的文人去学习。因为你尊重了自己的职业,他人才会尊重你。
拿铁无味
历史没有真相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后人可以从中得到为人处事的启发才是读历史的初衷。
通常来讲,历史都是由史官、御史大夫等文人知识分子写的。只要是作为人的概念而存在,不可避免的就会有主观能动性,对待事情就有褒贬抑扬的观点立场。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史官、御史大夫会如实记录,也有一小部分出于私心的论断。
过于主观的司马迁
司马迁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史记》更是被后世认作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这样一部史学代表作其中言辞之间,有失公允之处颇多。
汉武帝本是中华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开疆拓土、抵御匈奴、征讨高丽、平定内乱,为中哈封建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汉武帝本身缺点非常明显,宠信后宫、私养男宠、笃信方士等等。但是读过《史记》的朋友都会发现,孝武本纪中,汉武帝的功业只字未提,通篇都是信奉巫蛊之术、谶纬之言的记载。某某年某月巡游泰山进行封单,某某年得到一件奇宝是祥瑞庆贺一下。
不明事理的读者读完孝武本纪好像觉得这么一位功在千秋的帝王,成天就是搞祭祀求长生。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圭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史记》每篇结束后,都会有一个太史公的评价,对人物的一生进行总结、盖棺定论。司马迁给汉武帝的评价是“喜欢怪力乱神”。可见,司马迁对汉武帝确实有失公允,而且非常明显。
不怕砍头的褚遂良
唐朝是有名的开放强盛的盛世王朝,明君贤臣辈出。一直都是史学界和文艺界歌颂的典范。就是这样一个开明的王朝,曾经也发生过皇帝与史官有趣的故事。
话说,唐太宗早年通过玄武门之变承继大统,诛杀太子李建成及其儿子,还有三弟李元吉全家。
二十年过后,太宗皇帝闲来无事,每每想到此事不免觉得心中有愧,事不光彩。
于是,有一天他跟史官褚遂良半开玩笑说:褚爱卿身为史官,是否要将每件事都记录在案,朕丢人现眼的事是否也要记录。
褚遂良说,全都记录,这是臣的职责所在。
太宗旁边一位侍郎,赶紧接话说“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住啊”
于是,唐太宗打消篡改历史的念头。
由此可见,不是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假的,也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是真的。正是因为真真假假难以辨析,才使得历史变得有趣。历史是否真实可靠,完全看当时记录历史的人其品性如何。
atbhyuk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正史一般都是本朝撰写前朝事,写前朝正史的时候,多有贬损之意,是维护本朝的统治的需要。例如:唐写隋史,隋炀帝其实是很有才华的皇帝,开凿大运河,扩疆领土,安邦定国等取得很多成绩。但是唐编纂隋史,把隋炀帝描写成一个残暴滥杀,荒淫无耻的皇帝。清修明史同样为了扬清抑明,照样加大明王朝的腐败和黑暗,收缩,明朝的功业,来证明清朝的文治武功强于明朝。例如郑和率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巡航世界三十多年,发现好望角,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清只写郑和舰队七下西洋,到过印尼,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和非洲东海岸国家,而到过美洲和澳洲的历史被抹杀了。如果没有英国作家,加文.孟席斯花费十几年,沿郑和舰队行进路线寻访一大圈,著书1421中国发现世界才知道,中国舰队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七十年,中国发现澳洲比库克船长早350年,中国人到达麦哲伦海峡,比麦哲伦出生还早一个甲子,中国人解决计算问题,领先欧洲三个世纪。因为清朝闭关锁国,根本没有强大的海军,无法理解郑和远洋舰队的辉煌业绩,只是根据明朝遗留下来史料轻描淡写一番。这也算不错了,尽管不完整,终究还是把郑和舰队远洋历史记载下来。所以正史有扩大和缩小的可能,个别的也有望风扑影,无中生有的现象,但大部分中国正史基本上都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撰写,只是写的角度不同。例如唐史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了自已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唐史如实记录下来,当上大唐皇帝的李世民也无法更改,只是多加一些故事情节,让后世感觉李世民不杀兄弟,自已有被杀的下埸。撰写历史的人,可以为李世民发动兵变寻找理由,但无法掩盖玄武门兵变血腥史实。中国写正史是世界历史的奇葩,得益于编纂历史鼻祖司马迁,耿直不阿的精神,虽然受刑,仍不改初衷。后人写正史都受司马迁的影响较大,因此制约了那些帝王和统治者们为所欲为的行为。元清虽然靠杀掠起家,野蛮异常,一旦取得统治权,也要改恶从善,重视治国理政,兴利除蔽,隐恶扬善。因为书写历史的人会他的业绩和暴行记录在案,中国写史传统无疑起到遏制帝王和统治者们恶行的重要作用,因为任何帝王和统治者,都希望自已流芳百世,而不愿背上千载骂名。
UFO_Feio
历史是人和人之间过去发生的故事。一旦涉及到人,必然就会有真有假,因为人有七情六欲,有忠义就有背叛,有高尚就有低贱,有公正就有自私。
接下来我们退一步说,即使记载历史的文人公正无私,道德高尚。依然也会记载下错的事实。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几点!
第一:历史的原始信息太少。
这种情况是最基本的难题,没有详细的原始记载,或者记载太少,不成系统。这样的散碎记录即使文人们一个个都是道德楷模也无从记载。很多也只能靠分析,猜测。这样难免不客观。
第二:信息的极度封闭导致的不明真相
由于古代信息的封闭,很多故事和人物如果被歪曲,是非常难以考证。例如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是明朝时期的人,武大郎是地方官,是个好官,和妻子潘金莲很恩爱。有一天,一个和武大郎有点关系的落魄书生去投靠武大郎,可能要求比较过分,武大郎没答应他。此书生怀恨在心,返回时沿路就说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坏话。在形象上和道德上把武大郎潘金莲完全妖魔化。走一个地方说一遍。沿路百姓从此痛恨武大郎潘金莲,从此武大郎矮黑弱的形象出现了,潘金莲荡妇的形象出来了。而历史上的武大郎却是个高大廉洁的好官。妻子潘金莲是他的贤内助。
这样的假历史一旦形成规模传播开来,后世的人被蒙在鼓里也是正常的了。
第三:历史事件永远有正反两面说法。
这个就更麻烦了,一个历史事件,甲方说真的,乙方偏说假的。你说谁是对的。尤其是事件的当事人不在世的情况下,那就更加模糊了。天知道刘备私底下和诸葛亮说了哪些重要的谈话,达成了什么协议,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还有一点,中国话自古以来就是正面说有道理,反面说也有道理。刘备托孤诸葛亮,三国志即使记载的是真实刘备的临终遗言,一个字没改。但到后世,关于刘备的话,依然有不统一的分析见解,有人说刘备实在,就有人说刘备奸诈。
因此,历史从来不是固定公式,只能去对着现有的记载,按着人性的角度来解读品味。
→SKY←
正史虽然不一定全是真实可靠的,历史是由成功者来撰写,当中有没有虚假和隐瞒的成分呢?我想是有的,但是一本全是歪曲事实,篡改真相的史书,这样的书是毫无价值意义,是没有人认同和阅读的,也就不会流传千古。
现在的正史是经过时光的洗礼和考验,传承至今,是得到大多人的认可认同,所以正史是比较真实的
罗马假日tiamo
喜爱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有时候,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其实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已经言之凿凿的历史,也依然存在着众多尚待挖掘或澄清的疑点。而且,越是深入研究历史,这种现象就会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事实虽然客观存在,但历史是人写的,人们永远只能从现有的知识型来认识历史,而知识型本身也是历史的。因此,前人所留下的东西是否真实,是值得商榷的。更何况,中国古代历史的写作,往往把“教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为了传达“正确”的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史书中歪曲不实或者语焉不详之处比比皆是。
除了人为的意识上的偏差,历史中还存在着大量被掩藏的真相。而历史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研究历史的乐趣之一,如同大浪淘沙,当附着在历史真相上的“沙子”被淘洗过后,就会看到“金子”——真相。沙子里面藏有多少金子,我们不知道,随着这些金子逐渐显露,历史显得生动、鲜活起来。
历史的发展又像一个连续不断的加减法,有一些内容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忘,还有一些内容却被有意地加了进来。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就是那些被加减过的历史。后人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去芜存精,不断接近真相。
有人会问:何必要寻找历史真相?
答案是:因为我们需要。
“真、善、美”排在第一位的是“真”!
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懂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兴替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可是,假如你面对的是一面扭曲的哈哈镜,能照出正确的路吗?
思辨历史的过程,应该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的过程。思辨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当你只懂得跟随别人,人云亦云时,你的思考能力又有何用?
反之,当你开始质疑前人的记述是否属实时,当你开始思考看到的真相背后是否另有隐情时,说明你正在成长,正在成为一个有能力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判断是非,并以此引领生活的人。
最不济,知道一些人所不知的历史真相,可以使你充实谈资或者附庸风雅。这虽为真正的历史学者们所不屑为之,但是作为普通老百姓侃侃大山、聊聊天确是无伤大雅。
基于上以种种理由,还历史一个真实,可以有。
本人没有追求内容的全面丰富,而是选择了一些绝大多数人不了解,或认识错误的事件或人物,让大家对它们进行研究、对照和论证,揭开笼罩在他们身上的薄纱,还原其真正的面貌。这些事件或人物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小浪花,却可以折射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气象,包括时代背景、社会因素、宗教状况以及文化影响。
全帖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以讹传讹的历史,包括正史中人为的错误,以及民间传说、电视等媒体中对历史的误读;二,被掩盖的真相,包括重大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躲藏在历史背后的“大人物”。
前面说过,由于人类只能以当下的意识形态去看待历史,因此,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不可能是客观的和一劳永逸的。由是,本帖中的观点也可能不是第一真相。与揭示历史真相的实践相比,我们更希望能够传达一个理念:用自己的头脑发现真相。只有看懂了真相,才可以真正以史为鉴。
超人
所谓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为历史是人们所记载下来的,它含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可能证实相对来说,真实性要高一些,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外在的因素。
还有重要的一点,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在口耳相传过程中,人们也会把他的真实性有所忽视。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问题。学习历史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不断的去接近真实,但是可能终究也无法了解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