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小说中对袁崇焕以及李闯王等历史人物的描述是否反历史,为什么这么写?
如题,金庸在小说中对袁崇焕以及李闯王等历史人物的描述是否反历史,为什么这么写?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安古
关于金庸的历史观,在评传中,可以看出金庸是对封建专制极权的批判。专制带来的是对权力欲望的追逐,不愿相信别人和轻易相信别人,不愿承认自己的愚蠢和局限。自古功高盖主,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必将受到君主的怀疑和打压。袁崇焕和崇祯都是强势性格,但袁崇焕脱离不了时代的局限,所以,袁崇焕的命运是注定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每个人自有自己的观点,有人就与主流评价背道而驰。同时历史人物的描述不可能不带上个人色彩,历史人物也是立体的,不是非黑即白,有人喜欢不足为奇。最后一点,看历史,还是要从历史观着手,强调生命的价值,人的尊严,在天朝不过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在之前的描述中,往往赞其丰功伟业,杀伐征讨而不述及其残忍的一面。
迷糊妈妈
历史人物的评价每个人自有自己的观点,有人就与主流评价背道而驰。同时历史人物的描述不可能不带上个人色彩,历史人物也是立体的,不是非黑即白,有人喜欢不足为奇。最后一点,看历史,还是要从历史观着手,强调生命的价值,人的尊严,在天朝不过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在之前的描述中,往往赞其丰功伟业,杀伐征讨而不述及其残忍的一面。 金庸先生有他自己的历史观,更何况小说的角色,是为情节服务,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人物。
黄二二就这样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kongbai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1]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