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庸早年的《碧血剑》和《书剑恩仇录》,影响力远低于《天龙八部》等?
lovecope
要讨论金庸小说知名度的差异,还是从作品本身说起。
就像金庸本人所说,早期很多作品,因为出于连载考虑,往往是根据读者反应边刊边写,无法在整体上构建出完整缜密的框架。当然故事的主线査先生还是成竹在胸的。即使如此,作为试水之作,《书剑恩仇录》在整体结构、叙事手法甚至人物设定上都很大程度上沿袭模仿了古典侠义小说和旧派武侠小说的套路。
什么“千手如来”、“奔雷手”、“武诸葛”之类,浓浓的飞檐走壁无兵版水浒传味道。人物塑造上也是一样,专门研究侠文化的曹正文就说陈家洛背后拖着宋江的辫子,一语中的。当然,出于首部作品的尝试性,《书剑恩仇录》里还夹杂着诸如梅里美的马铁奥·法尔哥内在内的各种元素的影子。这造成了小说内容与风格上的混沌,也给看腻了旧派武侠的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更给之后金庸拓宽自己的写作格局提供了个起点。
《碧血剑》则又有所不同,它知名度或者艺术水平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松散和人物个性不足。结构上的松散是主线不清所致,这也是因为金庸在此作中大胆采用了双线结构,这一创意才气纵横,但是难免厚此薄彼、混淆核心。人物形象更是许多金迷的槽点,袁承志常被当做最没个性的主角没有之一。(这里为张无忌喊个冤,个人认为小说里的无忌哥哥远远不止是个渣男加面瓜)。
据金庸基友倪匡说,金庸写《碧血剑》是为了写袁崇焕和夏雪宜,那么至少完成了百分之五十。袁督师的忠正还是太过平面,比起后期的乔帮主、靖哥哥太过单薄,可能因为确有其人,金庸又对他颇多敬爱,所以反而造成了敬而远之的后果。夏雪宜这个形象的成功,估计也是一次尝试性的胜利,有了这个战果,杨逍之类的形象估计金庸心里也就有底了。
总而言之,影响力的差异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艺术造诣和作者当时的经验、能力。有了这两次尝试,金庸才有信心继续以长篇形式连载受读者欢迎的武侠小说。金庸中后期结构更精巧、人物更鲜明的作品,也更有利于戏剧改编,也就更有利于推广,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relee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金庸也诚然是才华横溢,但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一点从他的十五部书里尽可以看得出。
比如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充斥着《水浒传》一般的结义兄弟情节,替天行道情节,人物群像混乱不明,略显杂乱却又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主角陈家洛更是优柔寡断不讨喜,无论是从人物塑造,还是情节设置上,都有许多败笔。
到了《碧血剑》呢,改善了一些,去掉了群像模式,专一写男主袁承志,不过这个主线还是略散乱,而且袁承志也很难说得上有什么个性,人物形象依旧不鲜明;女主温青青除了爱吃醋发脾气耍小性子,也没有什么可爱之处;唯一的亮点金蛇郎君,是通过暗线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金庸毕竟是金庸,到了第三本《射雕英雄传》……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这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不但创造出了无数的经典影视剧集,更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立了起来。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洪七公、欧阳锋、黄药师、老顽童、梅超风、欧阳克一个个形象鲜明,入木三分;而情节虽然还没有如后期的《天龙八部》那么波澜壮阔,但已经极为成熟,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疗伤一段,一波接一波的人物粉墨登场,剧情让人应接不暇,体现出金庸深厚的功力。
后期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金庸的笔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天龙八部,将天下大势,国家纷争,与江湖之上的明争暗斗相互勾连,写出了一个悲天悯人的故事,人物纷至沓来,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罪业与执念,所谓无人不冤,有情皆虐,这一场武侠世界的最巅峰大戏,让人直呼过瘾,畅快淋漓。
因为不好看。
大土豆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封神,起步太高。直接成为了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人物,也让金庸名扬四海。
这部小说直接确立了金庸的风格,不过终究是第一部,在人物塑造,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上欠缺。而且人物过于庞杂,未能真正做到创新,不够鲜明。
《碧血剑》巩固了金庸小说的风格,而且没有超越《书剑恩仇录》,金庸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写作方式,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后来金庸修订自己的小说,在《碧血剑》下的功夫最多,可见这部小说也让他不太满意。
然后就是这一部誉满天下的《射雕英雄传》,直接让金庸坐上了“武林盟主”的宝座,影响力巨大。金庸在人物塑造方面凸显出了独特天赋,郭靖黄蓉的搭配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天龙八部》个人认为是金庸的巅峰之作,彻彻底底体现啊金庸的大智慧,博学,文学素养。在娱乐性和文学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世间百态,人性善恶,被金庸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大呼过瘾。一众人物鲜明,故事情节安排精妙,真不知道金庸的脑袋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