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里面讲的明明是金蛇剑,为什么叫碧血剑呢?
我是超人TA妈
这个问题我喜欢,不是封闭式的提问。
首先我们要纠正这个问题里面的一个说法,那就是问题中说《碧血剑》里的主线讲的金蛇剑。其实,如果要正确梳理碧血剑的故事脉络,还是要看金庸先生是怎么评价自己这部作品的。金庸说:“《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而这两个主人公在书中都没有正式出场过。金蛇郎君身上隐藏的是个人的深仇大恨,袁崇焕身上隐藏的是家国恩仇。金庸在写《碧血剑》的时候,当时的他对于袁崇焕是十分敬仰崇拜的,甚至在《碧血剑》后面还附上了自己写的一篇袁崇焕评传。我在读《碧血剑》的时候,顺便也完完整整地读完了袁崇焕评传。
所以碧血剑这个名字的由来,显然是出自袁崇焕,“碧血”一词也是出自庄子,里面说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庄子·外物。屈死的伍员对应的是谁呢?答案很明显了,当然是袁崇焕了,因此碧血一词指得就是袁崇焕,而非金蛇郎君。
那么金庸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一部书的篇幅,用一个武侠故事来写袁崇焕呢?其实从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也是可以看到大师这一生的思想转变的过程。金庸最开始的小说,包括《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这样的小说,换句话说三观很正,都是站在汉人立场去描写那场大变,而道后期的《鹿鼎记》,就可以看出早年所谓宣传的那种三观正,革命理想都转化为对于现实的妥协和承认。金庸24年出生,《碧血剑》的成书时间是56年,32岁的金庸,当时去香港不多久,身上热血沸腾,血气方刚,所以对被冤杀的袁崇焕一案充满了愤懑可以理解,到了《鹿鼎记》中,这样的情绪显然淡了很多,即使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事情,从韦小宝的口中说出来,不说戏谑吧,那也是多了一种对于往事的回忆。
auroraurora
《碧血剑》从书的名字可以看出来两个内容:一是碧血,二是剑!
“碧血”就是袁崇焕为国为民、抵挡金兵却被崇祯听信谗言凌迟处死而留下的一腔热血!取典故“苌弘化碧”,示意被冤杀!
“剑”就是金蛇郎君夏雪宜留下的金蛇剑!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给了袁承志一个明确的方向,一方面他“继承父志”为国为民,另一方面就是手持金蛇剑为民除害行侠仗义!
所以袁承志只是在做袁崇焕和夏雪宜没有完成的事情,袁承志只是这两个人的一个替身而已!我们看到的袁承志也是没有什么太明确的性格,忠厚老实,没有主见,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就远走高飞,离开是非之地去避世隐居,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他就像张无忌,没有太耀眼的光芒!
反而看袁崇焕和夏雪宜,他们二人虽然记载不多,但从只字片语可以看出他们二人的光芒!
袁崇焕一身热血,为国尽忠,但最终为崇祯说猜疑,金庸说袁崇焕是“希腊神话悲剧式英雄”,这是对袁崇焕的悲悯之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他是保境安民的栋梁,可惜最终被冤杀,北京老百姓还“争啖其肉”,呜呼哀哉!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将领像袁崇焕一样,壮志未酬,留下无数遗憾!
所以书中袁承志只是穿针引线,通过他的所作所为让读者去感受到袁崇焕身上散发的光芒以及金蛇郎君夏雪宜“亦正亦邪”的癫狂!二人都是惨死,一个国恨,一个是家仇,这就代表了英雄和侠士在穷途末路之时所面临的结局!
而他们的愿望能通过袁承志都实现吗,不见得!在历史前进的波涛面前,人只是其中一叶扁舟,所以,袁承志也只是顺着时代去前进,而李闯进京后发生的事情就不是他想看到的,所以他就像失落的小鹿,就远离是非之地!
《碧血剑》真正的主角是袁崇焕和夏雪宜,他们身上散发的魅力才是这部作品的内在精神!
我是热爱武侠的忠肝义胆岳老三,为袁崇焕点赞,为夏雪宜留言!
dfasjfk
碧血丹心,忠贞报国,这金庸先生创作《碧血剑》一书的核心主题。袁崇焕是明朝抗金英雄却含冤遭害。其子承志继父亲遗志、奋起扙剑为保家国不灭。可见书中多次出现金蛇剑,用碧血丹心典故寓义:忠烈、碧血丹心,忠臣扙碧血剑。
大可-Kyle-Yo
很多网友的答案不准确,属于臆想。小编你听过“苌弘化碧”这个成语吗?苌弘是周景王的忠臣,但他后来被冤杀,传说他死后血化为碧玉。《庄子》中说:"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这是借这个典故为书名,说袁崇焕是被冤杀的忠良。
圜小方系想想
这个问题在我小时候看碧血剑也有同样的困扰,在电视剧全篇一直只有提到金蛇剑却没有碧血剑,后来看过一部碧血剑的电影里是有碧血剑的,好像是猪脚的武器遇水还是见血就变成正真的碧血剑,杀死了对手,其实到现在也不是很懂,求大神解答
老强
所谓碧血,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碧。”讲的是忠诚而不被信任,就如袁承志的父亲袁崇焕一样,也是侠之大者的体现,所以只能叫碧血剑不能叫金蛇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