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为了应付作文而自己编名人名言?

阅卷老师看得出来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李子舍乙

李子舍乙

哈哈~这种情况很普遍吗?杜撰名人名言,大名鼎鼎的孔融是老祖宗,苏东坡则是在作文时的具体实践者。我的意见是,不公开提倡,不明确反对——算是默许吧。说说苏轼这个故事吧。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在应礼部试写命题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时,先引用典籍上的话“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然后笔锋一转,就来了一段现编的故事:“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史书记载,主考官欧阳修非常欣赏这篇文章。考试结束后,他要见一见作者,顺便也澄清一下疑惑:因为皋陶是舜帝时司法官,后来还被大禹推荐为继承人,不知为何在苏轼的笔下做了尧帝的法官?另外,这个“三杀三宥”的故事典出哪里。结果年轻的苏轼告诉欧阳修,典故出自《三国志》孔融的故事里。当然,最终苏轼承认这个故事是自己杜撰的。欧阳修听完苏轼的解释不仅不生气,反而非常欣赏。他对别人称赞说:“苏轼善于运用知识,把书读活了,以后写文章肯定独步天下。”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赞同“疑罪从轻”,现代法律更是明确了“疑罪从无”。我们教师即使怀疑学生杜撰了名人名言,最起码也应该有默许的气度吧。如果编的巧妙,我们甚至也可以学一学先贤,还可适度夸赞一下他们呢!
Maplice

Maplice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