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不同政权并存,百姓为了不得罪,是不是多方都要交税呢?今天这方控制就交这方?

粉色薄荷叶
清朝灭亡以后,各地方就是军军阀混战了。日本人入侵以后就又多了个日本人了。
不论是谁,见到老百姓都要收税的。不然他没吃没穿的就饿死了。
古中国人把人分成两类,一类是老百姓的劳动生产者,一类是不劳动的强人靠别人养活的人。
而政府就是镇压强人的人群。
因此老百姓说成政府.强盗.老百姓这三类人。
强盗又可以说成寇。因此皇帝与寇之间就成了:胜者为王,败者寇;或者是胜者为王,败者贼。
仍然又回到老百姓和强人两类了。
只不过现实里面还有一个黑社会,也属于强盗一类的。黑社会也是收保护费的,也就是税。
因此真正的政府就是镇压这些强人的。所以又称保护人民的。
因此古书上又这样说,中国的大事是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
也就是军阀混战或或强盗乱行,再由一个王统一起来,把这些侵华和强盗灭掉,成为一个政府与老百姓的社会结构。
看一九五几年拍的电影,就可以看见乡长或者是村长,见到日本鬼子就得去伺候他们,见到国民党还得去伺候他们,见到土匪还得去应酬他们。就是当时交税的真实写照。
所以中国解放以后,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实际上是很穷的,可老百姓是兴奋的。就是因为没有外国人的盘剥,没有各个土匪恶霸的征税。不再受欺负了,所以说是解放了。
这才是当时中国人穷却兴奋亢奋的原因,也是很多老人留恋那个年代的原因。
侯宝林相声上说过一个段子,就是在胸前别一个啤酒盖儿,假装是一个徽章就可以任意打人了,没人敢惹的。就是民国那一段乱世的写照。
而小兵张嘎电影上那个胖翻译在吃西瓜的时候,问他为什么不掏钱,他随口说的,老子在城里馆子里吃饭都不要钱,何况吃你几个烂西瓜呢。
这都是真实的历史,所以中国老百姓解放以后,再穷都能忍受得住,都听党的话,都努力的建设着国家。
直到建成今天这个样。
把中国建成今天这个样子,原先有一句话叫做:争气。
这是因为全世界人都看不起中国,才说争气的。穷而兴奋的亢奋的原因就是这争气。
(全由人力建大庆油田场面)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城市旋律
自古到今,老百姓都是如此。
无论是唐宋元明清,哪个政权的建立,都是我给你交税,你来保护我,打个比喻,就像黑社会收保护费的道理一样。
除了土匪流寇,靠抢劫为生的,只要想建立政权,想夺取政治地位的,都会争取地盘,然后保护地盘里的老百姓,给他种地服徭役,给他交税。俗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这片中华大地,也是铁打的疆域,流水的王朝。所以的政权都是暂时的,而老百姓和土地,是永恒的。
民国时期,随着北洋政府的分崩离析,出现了军阀割据,大小军阀纷纷跑马占地,谁控制的哪片土地,这一批土地上的老百姓就给他交税,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为了活命,哪个大王来了,只要保护我,就给他交管理费,不敢你是张王李赵,也不管是吴大帅还是冯大帅。
有许多的地方军阀,建设的还非常不错,比如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等等,省内统一,注意发展民生,搞教育搞建设,老百姓也挺拥护。那时候老百姓国家的意识都很淡,古代是家天下,这个国家是皇帝家的,梁启超才提出国家的具体构想,民国时刚刚推翻封建王朝,老百姓都不太适应,每个政权每个军阀,都相当于土皇帝的。皇帝来了,就给他交税呗,那时候在老百姓的思想里,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多方交税是不现实,你在吴大帅的地盘,你却给冯大帅交税,那不是找死吗?那时候我们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

Steven
交税?你想多了。
一个政权如果他有能力有技术去征税话,他就是有能力的政府了,有能力统一全国了。
交税是有固定日期的,有税册底子的,还需要很多行政以及税务工作人员,不是可以简单就完成的工作 。
如果严格按照税册底子去征税,老白姓还真的不用负担几个钱。
民国时期的军阀政权一直都是“强征逼捐”,那有什么“交税”之说。首当其冲的是商会。
在民国,各地集镇大大小小都有商会,商会会长一般都是当地最富最有势力的那个人,他可不是老百姓。
他是当地的实际统治者,他是豪绅地主,他才是和任何一个短暂政权合作的人。
做商人的最怕市面糜烂乱兵过境,每遇到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商会必定出面劳军。对于暂时占了上风的军阀来说,这是来钱最快的办法。
当然了,劳军之后,商会会长借着“新大王旗帜”往下摊派多少,他自己又捞走多少,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正所谓“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明白了吧!在民国,百姓只需向豪绅交粮也就可以了。再就是各村村公所和各乡乡公所,他们除了负责出些粮食之外还要负责劳役。
当然了,村公所和乡公所的掌权人自己是无须出钱出力的,他们会借着“新来大王”的枪杆子去威逼老百姓。
在民国,任何暂时占了上风的军阀政权都需要地方政权合作的。
也有例外。
这在电影《白鹿原》中最有体现,那个镇嵩军的杨排长先找的就是鹿乡约,再找的白族长,最后闹的火烧麦田。

Ellen26
民国时期的军阀政权一直都是“强征逼捐”,那有什么“交税”之说。
首当其冲的是商会。
做商人的最怕市面糜烂乱兵过境,每遇到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商会必定出面劳军。对于暂时占了上风的军阀来说,这是来钱最快的办法。
民国总共三十八年,无一年不战,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咸思圣清。
各军阀扩军备战,互相攻伐。为了支持战争,对百姓横征暴敛,有的地方提前征收农业税,甚至收到民国七十年。
由于统治者时常变换,百姓要多方交税,哪怕卖儿卖女,否则轻则抄家,重则坐牢。

悠兰love
有。
1949年11~12月解放四川,蓝党地方政权已经收过税。但是,俘虏及起义投诚军队是90多万,地方政权也需维持,解放军本身的供需要求,西南军政委员会向整个四川征收1949年度的1500万石公粮。
这引发了四川士绅抗议
比如大邑县派2000万斤公粮,其中一半是刘文辉兄弟几个承担的。
1950年2月2日,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发布指示:
为统一公粮年度,目前所征之粮食,为1949年度公粮...本会前公布之征收1950年度公粮与1950年度公粮合理负担暂行办法,均改为1949年度。
因为前期工作疏忽,百姓疑虑多,加上地方土改尚未进行,民间较多特务及地主分子残留,同时禁止银元流通政策,导致当年春节均发生了不小的匪乱。

ty1000
谢谢邀请!
民国时不同政权并存,百姓为了不得受,是不是多方都要交税呢?今天这方控制就交这方?
这段历史民间记载的不多,只能凭口头传承,笔者有幸搜集了部份资料记录下来,只能反映本地当时真实情况,只能提纲式回答题的提问,各式情况有别,仅供参考,而且是民间资料!
1,当时的情况与题主提问基本相式。
2,本地离南京较近从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占据南京后,本地属于国统区,国民政府的伪政权一直在本地陆陆续续维持到民国38年(1949年4月24日宣城解放终止)
3,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活动由暗处转向明处。
新四军二支1938年IO月进驻我蒋山行政村,张家自然村宣传和发动后方老百姓积抗日支援前方。
一直到45年新四军北撤本地虽说是国统区,但是二种政权并存。
4,如,新四军二支队来到本地后,由二支队张鼎函司令员和本狸桥区国民党区长共同主持召开全区抗日宣传动员大会,地方名流应邀就坐,干部群众有300多人参会,这是国共合作在本地的典范,为建立稳固的后方抗日根据地各自做出了努力。
5,当年本地流行二种纸币即新四军发行的抗币,和国民党发行的伪币。伪币当时己经无法流通了,有一次一农户因家中有事卖掉三亩良田,交易为伪币,第二拿钱到街上办事,钞票倒了,只要买回一个豆渣团子。
6,当地农民既听从国民政府,也积极支援新四军抗日,成立了支前小分队把老百姓捐的粮与物送往抗日前线。
6,新四军有专门收税的管理人员,筹集资金抗日。
7,当年也有少数农民二头倒,共产党来了共产党好加入共产党,国民党来了国民好,而且去自首,虽说少数有这种人存在。
8,真正怕得罪人的是地方执政者,他们二头讨好这是一种比较好,当然还有少数选边站的。
现说说怕得罪人一位商会长,一位新四军指导员的三岁儿子要寄宿商会长家,商会长很乐意接受了,前提要改名改姓,不然话自己无法交差,甚至要倒霉,后来王指员答应了,把儿子与会长姓叫徐寄生,一直到1948年,风声紧了,徐会长才把徐寄生亲自送往上海王指导员家中,当时王指员己在上海税务部门工作了。从此就失去了联系。
以上是本地的大概情况,欢迎大家评论!

less3366
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部分减税有可能,全面免税项绝无可能。部分或小部分会免税,是在一些层面有效益缴税增加的情形下。新能源,新科技能免税还会有补贴,这就是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好处。

Ekcntrc_Dynamo
民国时期的确有不同政权“并存”的现象,但是,为时极短。而且只有两个“政府”并存,即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即使有两个政府的短暂时间并存,老百姓也不可能“多方交税,也交不起这个税。”题主的问题我基本上是回答清楚了,但是,为了与读者朋友共同探讨民国时期全国的税赋状况,我适当的把这个问题扩展、延伸。
宁汉分裂与合流(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其实武汉国民政府是在一九二五年七月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之后,随着北伐军汀泗桥战役的胜利,攻击占领了武昌,于是于第二年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是为武汉国民政府。
拥有重兵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根本没有把武汉政府放在眼里,公开声称自己是“中国革命领袖”。在占领南京后,遂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八日成立了南京政权,宁、汉公开分裂。
在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宣布正式与共产党决裂后,于八月二十五日迁入南京,宁汉合流。东北三省,由于张作霖一九二八年在东北沈阳的皇姑屯被炸身亡,北方形势顿时严峻,7月6日,北京西山碧云寺,蒋、冯、阎、李在孙中山灵前举行“北伐完成报告祭”后,东北的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形式上是统一了中国。
南京政府 财政部长的财政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旧址)
前文已经说了,在孙中山先生去世的一九二五年七月,广东国民政府就成立了,宋子文任商务厅厅长,9月22日任财政部长,时年三十二岁的宋子文风度潇洒,气质不凡,文人气质的宋子文此时革命精神可嘉,这位留美博士一掌财政大权,立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整顿财务。
财务第一大漏洞就是偷税漏税和行贿受贿。这个清末民初以来的痼疾,几乎无药可救,但是,任其发展,将要动摇国本!怎么办呢?全国商民和国府高官紧盯着这位国舅爷的改革措施。
(宋子文)
吃牛奶面包长大的宋子文其实很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用中国特色的手法:“打蛇打七寸”,“治乱世用重典”,为了震摄偷税漏税和行贿受贿行为,宋子文成立了由他直接指挥统辖的,清一色德式装备的“税务警察总团”,地方上那些克扣成自然的税务官和不法奸商以及地方势力的地头蛇,看到那些稽查的武装警察,终于明白,滥收重税是要杀头的,重压之下有所收敛。
这个文人学者出身的财神爷,用枪杆子作为后盾。
在广东初试牛刀的经历,奠定了宋子文在民国初期的地位。
宋子文在南京政府一共担任了六年的财政部部长职务。后十六年则是由自己的大姐夫孔祥熙担任,两人为此“老死不相往来”。
一九二八年六月,宋子文主持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邀请全国金融实业巨头六十多人参加,会议作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统一全国财政,废除厘金,开征统税”。
裁除厘金和统税的意义厘金是清朝末年的税收政策,在当时有利也有害,成为地方督抚敛财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对外囯商人产生漏税现象。
统税政策出台后,国民政府与西方各国进行了关税新约的谈判,并且重新签订新的条约,中国就基本恢复了关税的自主权。
于是,关税、统税、盐税,成为民国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
比如全国的盐业机构,都纳入财政部管理,提高了税率,整顿五花八门的盐场乱象,而且实行就地征税,所以盐业收入立即产生“吹糠见米”功效,如一九二八年的税收是5千400万元,而一九三一年则达到1亿5000万元。
有朋友也许要说了:这个样子可能产盐地区收入会下降呵?
我们以民国时期的产盐地自贡为例,当时不叫自贡,叫自流井和贡井两个小镇,抗战军兴,为了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抗战提供后方财税保证,于是合而成为一,升级为自贡市。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自贡市民捐款活动最积极,而盐的税收占到省财政收入的40%,八年抗战中四川上缴国民政府的财政总支出是4400亿元,自贡的盐业财税上缴占到几乎一半。宋子文的财税改革功不可没。
民国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以卷烟、棉纱、面粉、火柴、水泥为代表,开征统税后,那就对这些工业品课以出厂税。也就是说,征收了出厂税后,运销各地就不再收乱七八糟的厘金、杂捐。这样对民族工业发展是有推进作用的。
农村的田赋征收办法农村的税收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我们知道,从明清以来,农村的各种税费多如牛毛,而贪官们巧立名目,弱肉强食,仅银子的“火耗”折损,就是一个永远说不淸楚的事情,官员们也正大光明的在这一项中大发横财。大的赋税项目在大清即将灭亡的一九一〇年,共计四项:
一,正粮(主要税收)。二,地丁(土地加人口)。三,捐输(专项捐款)。四,津贴。
民国十年(1921)以后,就奉命改为“正税”和“附税”征收。以国税名义上缴。
但是,附税的名堂就太多了,成为地方官府敛财的“百宝箱”,把财政成本不足之处,都打到这个名义下征收。
到了民国三十年(1941),由于物资极度缺乏,田赋改为实物征收。如果逾期不交,还有滞纳金处分。
结语
民国时期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赋税的征收上,尤其是农村。其复杂程度不是本文所能说得清楚的。再回答一遍本文的开始部分:“民国时期的老百姓能够把自身的税赋交清楚都十分不容易,再要交一次税赋是根本无法承受的。同一个地方,有两个政府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即使是四川的防区制,军阀们也只是滥铸歪银元敛财来得快当。”

有苦难言m
哈哈!本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作为老百姓,还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掌握一定的工作和生活技能,在生活中不迷失,在工作中不走歧路,整个人生虽是平淡但却总是稳步前进的就好。
民以平为福!大富大贵虽然耀眼,岂不知蕴藏着多少不为常人所知的善与恶的故事!
平常人,还是不要做恶梦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