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刀在冷兵器时代的日本军队普及了吗?

如题,日本武士刀在冷兵器时代的日本军队普及了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最后的武士

《最后的武士:荣耀与毁灭》:长期以来,武士——这一古代日本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群体,一直和军事杀伐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但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以研究武士史著称的权威专家史蒂芬·特恩布尔在这本扣人心弦的...

史蒂芬·特恩布尔

最新跟帖
头上三炷香

头上三炷香

武士刀过去在日本民间曾经很普及,但是在日本军队算不上很普及。

日本过去民不聊生啊,军阀混战天天打仗,东边国主打西边大名,南边将军揍北边城主,几百年都不消停。

上面这么打,下面还能怎么办?打到最后民间都出了匪气,哪个村子不拿刀简直不舒服。

没办法,这年头日本一副吃枣药丸的样子,地方上没点武力值能活得了命么?

而且日本的领主制度与欧洲封建制度特别像,领主找个高山,修个城堡,把地方镇住。

要打仗时,就让武士出门拉周围的农民组队,喂:“那个姓都没有的傻瓜,打完了你再回来放牛,什么?不帮着打仗?你家田没了。”

农民出去打仗,渐渐的总有机会积攒自己的家底。比如把自己的竹竿子换成大枪长矛,或者打刀,给自己置办一身破铠甲等等。

领主们过段时间还会打仗的,底下的人民们必须得自己准备好一应装备,哪怕是能留下来最差的白板,也比光屁股能活命。

久而久之,底下的民众手中的武器也越来越精良,许多人还升格成了武士。

早期的下层武士与后来电视里描写的那种武士有很大区别,不少人只是因为比较强悍,或者很得领主欢心,扇子一指就成了武士,实际却与普通农民没啥区别。

他们一样要耕田,一样要种地,平日也混迹在农民堆中,根本看不出来区别。

这种情形给日本民间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民间的武装化,民间拥兵器甚众,各村、各寺庙、各山,凡有人的地方都近乎武装到了牙齿。

这些武装中,日本刀就属于一种相当普及的武器,只不过大多数的刀都很一般,远未有电视屏幕上那些武士刀那么牛叉,仅仅算是能砍人的铁片子罢了。

别小看这些铁片子,这在当年可是日本的民间习俗。

战国时民间拥刀者甚众,某些地区甚至能达到成年男子人手一把,将之作为成人礼佩戴,甚至少年都会专门携带。

没有刀怎么办呢?去外面买,找匠人来做,某些武士因为“侍奉”了主家,所以还能从对方那里获得和购买。

有些村子,会在农忙时将部分刀打造成镰刀、农具,以事耕作。用完后又回炉,重新打造成刀枪,以保卫劳动果实。

所谓“保卫劳动果实”,当然也包括劳动果实不够,所以得出去抢别人劳动果实的情况。有时候两个村子还会互相攻伐,或者山上寺庙的和尚跑下来强行抢劫、商人的私兵互相掀摊子等等,这些情况一律被称为“喧哗”。

反正领主们只关心自己的“国战”,只要不妨碍自己收租子和拉壮丁,地方上随你怎么闹那都是“喧哗”。

甚至有一种特别的民间活动,叫“落武者狩”,即农民们在战事打完后,大规模出动去围猎那些落败方的武士,抢走他们的财物、盔甲、武器。这是日本古代曾经很重要的一种群众运动。

后来秀吉平定了天下,他觉得这帮农民太混蛋了,不好好耕田种地,天天挂着刀横行霸道,连军队都得忌惮那些村子,这怎么能行呢?

于是秀吉下达了“刀狩令”,收缴民间的刀,不允许农民再持有武器。于是仅颁布命令同年,肥前等地方100个官员就用钓鱼执法的方式没收了刀1万5千把,可见民间之混乱。

实际上,秀吉到死都没真正把日本的刀“狩”光,一些挟兵自重的寺庙、山村数不胜数,各地大名们能管得了自己山城外100里都算不错了。

“刀狩令”后来基本成了日本统治者一贯的国策,他们开始时不时的深化这种运动,一直搞到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的武士阶层也在运动中与农民彻底的分化开来,即便是最下层的武士,也得在管好自己刀的同时,与农民、商人们分开关系。

武士是一种日本历史上平安后期登场,并存续到江户时代的社会阶层,一般在日本文化中指代“以武艺作为生活职业的人”,但这个职业阶层被统治阶级吸纳,成为其武力基础。

江户时代开始,武士被引入了“侍”这个概念,专门指代幕府的旗本、各藩的中小姓以上、以及士农工商中的士身份者。

武士是幕府的旗本,也就是“将军”→“大名”→“旗本”的旗本,其下级阶级有“徒士”→“足轻”。

后来,武士的阶级也从上层建筑变成了“武士(上层武士)”→“徒士(下层武士)”→“足轻(下层武士)”的模式。

德川幕府的江户时代开始,武士阶层正式演变成我们今天在故事中看到的那样,他们高高在上,鼻孔朝天,严守着封建的规矩,动辄就会斩杀那些冒犯自己的人。

他们携带的刀具也随之化为了武士身份的信物,武士以下阶层的人,一概都不许摸武士刀。

也就是从此开始,日本刀在日本民间来了个断崖式的下跌,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稀罕,最后逐渐变成了特权阶级的玩物。

后来武士阶级也不能拥刀了,政府要求完全的没收一切刀具,直接下了“废刀令”。

而且武士还被执行了“家禄奉还”和“金禄处分”,也就是将武士的俸禄变成政府的补偿金,然后强行买断,甚至补偿金都变成公债,打欠条。

这时候就更没有什么民间“武士刀”装备了,军警虽然也能带刀,但那时候的日本崇尚西化,大肆引进西洋刀剑,大搞融合式改造,差点就把自己的的武士刀给整没了。

实际上,日本刀在战国中后期就已经扛不上大梁了,大炮、火铳早就在战国时代被运用,长矛大枪这些也不是刀能对付的。

民间多造打刀,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技术简单,适合多功能、多场合使用,也比较符合日本一贯的刀剑文化。

毕竟相传天照大神是拿的天丛云剑就是把大刀,日本民间也一度将佩刀作为成人礼的象征,所以……总不能给骚年勇者配全村最好的锤子吧?

但适合农民使用,不代表适合战场使用。

前面也说过,大部分民间普通日本刀根本不值一提,就是个土造消耗品。

哪怕是精品日本刀,就凭那种“河里淘‘玉钢’,敷土法打造”的办法,是没法大规模高质量制造的,况且武士刀也不怎么适宜激烈的战争。

那玉钢就是河中淘洗的铁砂,日本连炒钢法、灌钢法都没掌握,他们纯粹就是靠渗碳叠打来制造好刀,这种搞法不是一般的耗时耗力,性价比极低。

而且日本刀的刀刃过薄,刀身太窄,通过敷土法制造了刃面和刀脊不同的硬度和韧性性能,这让日本刀相比其它的大刀显得很轻便灵活,拿来砍杀软目标相当不错,但一遇到“硬货”它就不行了,很容易崩刃、卷刃和折断。

如果被武器打到狭长的刀身,它还很容易发生弯曲甚至崩断,而这在战场上的磕碰中是避免不了的。

刀背甚至是日本刀的弱点,连日本人自己都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不少流派都发明了让刀刃,砍刀背的做法,因为这样可以断对方的刀。

刀刃对刀刃的磕碰也是大忌,像电影中那种动辄用刀刃对着砍的情形,几下子就能让一柄武士刀报废。

由于日本刀先天的结构问题,它们甚至无法通过磨刃等方式修复,只能扔掉或回炉重造一把。

实际上大部分日本刀都谈不上什么优良的制作,古代的品控从来不存在什么平均值,能留下来的那些大名的宝剑都已经是很顶级的东西了。

日本的武士刀还会跟着年代与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天下太平的时期,达官贵人们的刀都又轻又薄又锋利,这种刀适合斩草席,玩弄居合术之类的把戏。

而到了战乱的时代,人们便更愿意把武士刀造的更长、更厚一些,好方便的将之运用到战场上,也利于去刺杀和劈斩铠甲。

战场上武士刀主战的场合并不算多,他们多用于比较狠戾的精锐武士部队,在近距离对敌阵的混战砍杀。

甚至武士刀还是身份的象征,并非普通的喽啰能够使用,尽管乱世时一些山贼、地方武装、浪人和流散武士将它带到了民间,但也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连造副铁甲都难得要命,武士刀的普及率想想都知道答案。

其实,交战中最可靠的武器不是刀而是枪,日本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相比起更加讲求仪式化和日常携带的武士刀,长枪、大刀、长矛才是更可靠的武器。

这也就导致出现了一个现象,日本古代会将所有武士使用的,外形上凑得上刀的兵器都可称之为“武士刀”,包括变形长枪在内,如“菊池千本枪”。

说到底,武士刀这种东西是不能与长兵器相抗衡的,性价比上也远不及长矛,既浪费金属又浪费人工,除了给武士阶层摆个谱,就只能近战的时候用一用,怎么可能会普及呢?

总的来说,古代的日本军队有相当多佩戴武士刀的战士,但他们基本上还是一支以长矛、长柄武器、弓箭等为主组成的部队。

今天的武士刀具有很大的夸张要素,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包装自己的民族,相比于大咧咧啥都不当回事儿的中国人,日本人是古代扒出个稻草都当金子,随着他们不断给干瘪的历史隆胸,武士刀这种比较亮眼的事物,自然也被大书特书,抬到天上去了。

不少中上层武士的武士刀根本就是装饰,还不如那些下层武士代代相传的装备,毕竟后者是要拼命的,而前者巴不得自杀都用扇子。

有些说法里认为足轻不是武士,这属于教条了,足轻虽然是最下等的喽啰,但在江户时代开始,他们已经有成为下级武士的资格。

只是,足轻这个“武士”实在是下等的可以,空挂武士名头,没有刀的比比皆是,大部分足轻武士是凑不出来一把好刀的,战场上也很难轮得到他们用刀。

不过,很多时候,能否区分武士阶级,就得靠他身上带的刀来辨认,虽然有刀的也可能是山贼、山法师、浪人,但没刀的多半不是武士,这是一种特权。

像这样的特权,武士阶层有很多,比如如何穿衣服,能不能骑马等等。当然,武士之所以是“侍”,是因为他们需要有个“主公”,没有侍奉的主公,没法从主子那拿到俸禄的人,练了武也不是武士。

这也是许多日本动漫作品中,一些角色总要拼命找“效忠对象”的原因,因为这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成为一个武士,或者是否能继续延续武士的身份。

很多上层武士其实是不打仗的,他们只是作为一个小统治阶层,服务于另一个统治阶层,比如今天被包装成“忍者之里”的忍村,过去其头目都是拥有武士身份的。如果把日本朝廷看做是企业的话,这些武士就是中下层管理。

忍者的刀还不是武士刀,虽然看着像,但与武士的各种“打刀”、“太刀”、“胁差”比起来,简直是水了不止一点。连日本人自己做节目都得吐槽:“就是个铁片子嘛,连刃都磨不出来,只能捅人,不能砍。”

据说有的武士穷得把刀都当出去了,又实在拉不下脸来,便挂着刀鞘出门,人们一看,哦,武士大人只是不小心把刀子忘带了,有刀鞘他也是武士大爷,没毛病,这不丢人。

用日本话说,这叫“武士は食わねど高楊枝”,意思是:武士大人即使穷得吃不上饭,那也得含着牙签做出样子,让人觉得自己刚刚吃饭吃得好饱好饱。

没牙签怎么办?随便扯个草装呗!就好像那位拿着刀鞘出门的武士一样。

gong ivy

gong ivy

谢邀,并没有普及。甚至可以即便是在日本武士刀依然是稀罕物。

提到武士刀,很多人就会想到汤姆克鲁斯的电影《最后的武士

在里面武士们大多数都有武士刀。

但要注意的是,这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已经走入现代,基本的炼铁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层次后的结果。即便是如此,武士刀依然是稀罕物。


如果我们将视线继续向更古代的日本来看,会发现日本武士刀并不普及。W君这里有一个关原之战的条幅画大家可以看一下:


公元1600年以照本茂利带领的八万东军和德川家康带领的七万西军开战。这幅6叠条幅屏风画画于1864年。画中的大部分参战士兵依旧是使用的长矛作为武器。

而日本刀寥寥无几。

这里就得说下战争的本质是什么了。战争的本质是物资的巨大消耗。一场大的战争最终都是会走向拼物资拼资源的结局。

而日本刀的制作过于复杂,在战争中属于大量消耗资源的武器,实际上是不可能在战争中大范围装备的。


有做日本刀的钢铁和时间往往可以制作8-9柄长矛。在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还得说下“日本史”。很多人所了解的“日本史”其实都是一部秽史。大量的扭曲已经完全看不到历史本来的面貌了。这里其实是有近代日本文化的干系的。由于日本刀在视觉效果上更好看,导致很多日本的影视作品大幅度宣扬日本刀的使用,而导致大家所认识的日本战争是以日本刀完成的。


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根据日本在1564年的一篇关于日本南北朝的研究表明,在那个时期的战争中,受伤的最多是箭伤,其次是日本的戟和长矛造成的伤,真正能记录在案的日本刀伤(剑伤)比例很低。


日本戟

的长度很长,且只需要日本刀的1/3用铁量。是日本当年步兵和骑兵更经济实惠的武器。

同时,日本刀在对付日本戟的时候并不占丝毫的便宜。



在玩命的时候大家都不傻,所以真正用日本刀在战场上厮杀的人并不多。

甚至后来在1500-1600年的时候日本的军队大幅度装备了火铳。就更加将日本刀真正的排挤到战场武器之外了。

yucarolina

yucarolina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