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你认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文秋仪
宋词的演变要分成两个方向来看:词体的演变和风格的演变。在谈演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词的起源。或者说词与音乐的关系。这方便,我在别的问题下已经零零总总回答了很多,这里就泛言一下,如果想更深入了解的朋友们,可以翻翻我之前的回答。软求关注 :)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别名很多。有如“曲子词”“今曲子”或者直接就叫“曲子”。那么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词’这种文体和音乐是有很大的关联。词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乐府诗集》中的“近代曲辞”。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隋唐时期“词”才兴起,所谓的“华夏正声”或是乐府古调,在这个时期已经几近消亡。这时候的“今曲子”大多都是依托于隋唐时期的音乐体系‘燕乐杂声’而存在。宋词的发展过程词体的演变:令词→慢词。关键人物:柳永。在北宋初期的,词作大体上都是承接南唐、西蜀的遗风。北宋之欧阳修、晏殊等人的小词,和南唐的冯延巳的词风相似度极高。甚至于一首词在这几位的词集中都有(《蝶恋花》入阳春集也入欧阳修词集)。而且因为词体的限制(当时都为小令,一首词不过数十字)、以及作词的风气(基本上都是即席填词而唱)等原因,使得词地位不高,内容不深。“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其慢词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睹新声。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使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这个情况到什么时候开始改善的呢?从柳永“变旧曲作新声”开始。什么叫做“变旧曲作新声”“”举个列子:《玉蝴蝶》 温庭筠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即把原来“四十一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的《玉蝴蝶》改成了“,九十九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的格式。从小令改作了慢曲。这样的改编,便有篇幅容纳更多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在男欢女爱的相思主题上了。内容的演变:“豪放”和“婉约”并流。关键人物:柳永、苏轼自柳永开拓词体,使得词所能容纳的内容更加丰富。但是柳永本身所应制的慢词,多用俚语迎合大众。李清照词论里讲: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说白了,柳永这种俚俗的作法,不适合文人们用。直到苏轼突然灵光一闪,才真正把词的束缚解开。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丨密州出猎应运而生。苏轼:“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也正因为苏轼,使得士大夫开始正视“词”这一体裁,文人们发现词不仅仅只是作为“侧艳”所作,竟然还能感物言志,伤今怀古啊!于是纷纷开始认真填词。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向子諲<酒边词>序体系的建立:别是一家。关键人物:周邦彦所谓的词分‘豪放’、‘婉约’,是从苏轼和柳永开始分行。但是这时候,什么是最正统的词作呢?并没有一个定数。李清照词论把前人喷了一个遍,苏轼、欧阳修等人不葺音律;柳永通音律写的太俗;秦观则是多言情,而不重典实。同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概念。然而按她的观念,词之正统当有以下几个特点:1.协音律。2.不可“词语尘下”。那么这说的是谁?周邦彦。只有周邦彦符合李清照的所有诗词观,所以在《词论》里李清照就没有喷周词了。慢词的正统地位,直到周邦彦才确认。为什么这么说?从音律上来看:词在柳永时期,只对“去声字”有所讲究。而到周词处,“能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在明辨“去声字”之外,还讲究音节的拗怒,同时对于入声字的安排也非常考究。从用字度句来看:周词不但遣字用词富丽精巧,同时章法谋篇皆有法度。在柳永时,写词只会铺陈,要不是柳永的描摹事物异常细腻,简直是不能看。而周邦彦写词,在各种意象的跳跃变化中,会有时间、空间、甚至通感的联系。周邦彦的词,成为了宋词的集大成者。不论从音律、布局、用字等,几乎无可挑剔。后世词坛,几乎无人出其衣泽处。王国维称之为“词中老杜”一点都不过分。以上,便是各角度下,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其中的关键人物了。
iiii
宋初词人,显然沿袭冯延巳,温庭筠等五代花间派的词风,爱写男女缠绵的情事,这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词人是张先,欧阳修,柳永。词本来就比较自由,善于抒写复杂的情感,所以婉约派实际上占主流地位,绝大部分宋代词人都写婉约风格的词,连苏轼都写过‘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现象值得今人思考。至苏轼,喜欢写景抒怀,借古人浇胸中块垒,抒发家国抱负,感慨深沉,识见超迈,如《念奴娇》。于是豪放派应运而生,响应者如雨后春笋,陈亮,辛弃疾,张元干,陆游,都为此中翘楚。大约到北宋后期至南宋年间,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善于自闯新路,重视词的格律,有一些新的探索,有人称为‘格律派’,但我以为内容上大致超不出婉约豪放二派的东西。宋词的确创造了一代的辉煌,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财富。无论如何,均值得钦敬!
喀喇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在文学艺术上,各个时代都有着独自的特色!关于宋词,想必大家都有过接触,但对于宋词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你真的都熟悉吗?没关系,下面我便带大家一探究竟。宋词的来历宋词并非开始于宋朝,它最早的雏形开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形成于隋唐时期,那时叫做“曲子词”,配合当时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曲(是一种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一起歌唱。这也是为什么宋词是可以配乐唱的,正是继承了隋唐时期“曲子词”的风格。当时在民间特别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又有了诗余,乐府,琴趣,长短句等别称。而在宋代,逐渐成为了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所以后来称为宋词。宋词的分类形式宋词有四种分类形式,下面和大家简单做个介绍:1:按长短规模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2:按音乐性质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3:按拍节可分为: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慢(引而愈长的)四种。4:按词牌划分有三种情况:一是乐曲名称,像西江月、《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与内容无关,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二是: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像《忆秦娥》。三是词的题目,列如《浪淘沙》。宋词的发展过程抛开前面隋唐时期的曲子词不说,宋词在两宋时期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唐入宋的过渡阶段,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等。第二个阶段是柳永、苏轼等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宋词的派别这个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宋词的主要派别有两个,一个是婉约派(包括花间派)、另一个是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窄狭。主要代表像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等等。而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主要代表有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等等。好了,关于宋词就和大家介绍到这了,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哦!“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flashkatty
词的最初全称叫“曲子词”,刘熙载《艺概》有:“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生言耳”。后来“曲子”和“词”合并了,统称为“词”。曲子词以敦煌发现的为主,是民间无名作家创作,同时期有诗人所作的《花间集》。二者形式上多为小令,内容上也有差异。花间作品辞藻华丽,大旨谈男女爱情,敦煌曲子词语言朴素,大多描摹生活百态。据学者考证,应该是诗人接受了曲子词的形式,然后加以改造,发展成更精致华美的文学形式。民间无名作家所作大多体式不严格,风格更接近通俗生活。而文人加入之后,便从章句、声韵上去发展,形式逐渐固定下来了。既然词和音乐是有联系的,那么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就有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以音乐为主,主张歌词和音乐紧密相连,创制新调,比如北宋的柳永、周邦彦,南宋的姜夔等。这类词人通晓音律,能自度曲,或者将古乐翻。又有文学功底,能文字和音乐完美结合。所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是相当流行的。相当于古代的流行音乐。而姜夔更有白石道人歌曲传世,为硕果仅存的词曲皆流传的词人。另外一条就是文辞第一,音乐第二。如黄庭坚“寓以诗人之句法”,苏轼“以诗为词”,秦观也“语工而入律”。这些词人将词从音律中释放出来,另开一番新天地。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那些符合音律的词作在曲谱散失后,很多就未能传世。而不重音律的词作却能发扬光大。此类词作已不是音乐,而是纯文学了。这是相对于文辞与音乐的关系而论的。词的发展,还与所写内容风格有关。唐五代到北宋中期,主要是小令发展鼎盛阶段。尤其是西蜀少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乐于吟唱,所以才有《花间集》问世,多为男欢女爱之作。经李煜和冯延巳的发展,已经能抒发国破家亡等社会重大题材了。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冯延巳能“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北宋初期的作家,以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的小令为主,抒发闲愁别绪,闲雅艳丽。而柳永创作慢词,融入市井生活,别来生面。至于苏轼,则一改婉约,变为豪放。周邦彦又将小令、慢词、音乐融为一炉,为“集大成者”。其他词人,如黄庭坚、秦观、张先、贺铸等,皆一时名家,各有千秋。靖康之变,词的创作与国破家亡,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始终相随。其实北宋也有范仲淹所作边塞词,但并不成气候。词至南宋,更增添爱国情怀,忧国忧民。如辛弃疾、岳飞、陆游。辛弃疾弃武从文,壮志难酬,只能感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岳武穆沙场征战,却喊冤被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更是“作中十九从军乐,更古男儿一放翁”,也逃不过“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其余如李清照、姜夔等人也颇有时局感慨。南宋偏安,一度恢复繁华,期间吴文英史达祖等语气稍缓,可见已经习惯了歌舞升平的景象。而到了南宋后期,风云再度突变,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深受压迫,感喟时事,所作皆有亡国之悲。至于南宋灭亡之后,词人只能抒发故国之思,抚今追昔了。感慨“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