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中国水平最高的三首诗(词)是哪些?

lisa20047
三首太少了,三百首差不多。

然小然
我会选这三首:《长恨歌》文学性第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感染力第一;《春江花月夜》哲学性第一。
从《诗经》到当代的海子、顾城,中国经典诗词无数,很难说哪首最好。但从文学性、情感感染力和哲学性上,我认为中国诗词中有以上“三座高峰”,至今没有后来者能逾越,这三首诗词应该能代表中国诗词的最高水平。
为什么这么说?
中国诗词中能写出一个完整、精彩的故事的,很少很少。而能把一个故事写的如此动人,《长恨歌》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我把《长恨歌》排在文学性第一,因为它把叙事、写景、抒情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叙事上,《长恨歌》的故事背景是真实历史上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白居易在创作时融合了民间传说和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把一段君王和妃子的爱情纠葛、生离死别描写地波澜起伏、感伤动人。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再到最后的高潮,爱情似宿命般实现了无尽轮回:“但教心似金细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表现手法上,《长恨歌》用了大量的修辞笔法,而且用的出神入化,举2个例子:
描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用到了极致的夸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每读到此处,脑中都能浮现巍峨大殿中佳丽无数,但在大殿之上、龙榻之侧有一束金光格外耀眼,这束金光改变了一个帝王的命运,也影响了一个王朝的走向。
在写杨贵妃身死之后李隆基对她的思念时,用到了景色反衬:“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面对优美的景色,李隆基没有心动,反而愈加悲伤,满心思念的都是爱妃,芙蓉像爱妃的脸,柳枝像爱妃的眉。仿佛景色越优美,对他的折磨就越深。
我们今天人解读《长恨歌》,对它的赞美大多来自其背后的隐喻,表扬它用高超的文学手法讽刺了唐明皇沉迷女色、不理朝政最后葬送唐朝盛世。然而单就文学的角度细细品读《长恨歌》,会发现它所写的这段爱情故事又何尝不让人哀叹断肠。
一首词,短短56个字,表现伤感之情何其浓郁。南北宋三百多年,古词最巅峰的时代,都无一首的感染力超过他们身前的李后主。
全词的情感核心一个字:愁。有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到好处的象征,让所有的读者都能体会到他那份对故国的愁思。
李后主不矫揉造作,不花言巧语,在面对家仇国恨,不粉饰自己的过失,也不哀怨历史的不公,只表达他那如江水般不绝的愁思,将不堪的故国往事都藏在了“月明中”。
正所谓:文字越短,力量越大。短短56个字的情真意切,让后世再多的华美篇章都黯然失色。
张若虚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生卒年月不详、履历不详,传世的作品只有两首,然而其中之一的《春江花月夜》就为他赢得了一个巅峰美誉——“孤篇压全唐”。
是否真的能压全唐,这点见仁见智,但至少从表现的哲理性上,《春江花月夜》即使放在中国所有的诗词中,也算是技冠群雄的存在。
从文字表面上,《春江花月夜》词句工整、音韵优美,同时描绘了一幅极富意境的月夜风景图。但它的出彩不仅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把春、江、花、月、夜这几个富有变化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引申到对时间、人生、宇宙等永恒问题的思考当中。
“月亮”这个符号,是对这些永恒问题思考的线索。月亮每夜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让张若虚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意思是,既然身外之物永世存在,那起点何在?如果没有起点,那谈何存在?
相比之下,人生到时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然而无数代人的悲欢离合,不是和那天上明月的阴晴圆缺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那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大江和月亮又因何存在?不清楚,“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像极了哲学上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美妙的是,我们没有听到枯燥的说理,而是一首将人生哲理和江月美景融合在一起的好诗。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各位批评指点。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从中选出三首水平最高者,着实是件见仁见智的事。

爱育黎拔力八达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五四六七八!

yxivan
01.《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极大。此诗在喜欢喝酒的广大群众中影响是不同凡响的。
02.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03.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

fabrio
本来就是文字游戏,

囧羊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诗词文化,更是灿烂夺目,如汪洋大海。要选三首之最,得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评价之人,必须了解全部大海,否则谈何比较?
二是,每首诗词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不然,“水平”之高下该以何论?
三是,除了满足上述两点之外,评价之人的水平要高,并且要公平公正。
如是,我便觉得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
其一是我自感所知的诗词对大海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
其二是悉数数来,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好诗举不胜举。不管哪一首,都是独特的,无法超越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触觉与感知,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与体验,每个人的才情与构思,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的同一首诗,味道亦是大变。因为其独特性,所以根本无法评高低,更无法谈“最”。
其三是我水平不高,公平公正无法做到。孩子多了,作父母的都有偏爱,更别说读诗读词。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段,亦会有不同的选择。
那么,我只想选出自己心中喜欢的、独特的三首来,聊以作答。
第一首,是清朝郑板桥的春词。全诗如下:
春风,春暖,
春日,春长,
春山苍苍,春水漾漾。
春荫萌,春浓浓,
满园春花开放。
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
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
春色好,春光旺,
几枝春杏点春光。
春风吹落枝头露,
春雨湿透春海棠。
又只见几个农人开口笑:
春短,春长,
趁此春日迟迟,
开上几亩春荒,种上几亩春苗,
真乃大家春忙。
春日去观春景,忙煞几位春娘,
头插几枝春花,身穿一套春裳;
兜里兜的春莱,篮里挎的春桑,
游春闲散春闷,怀春懒回春房。
郊外观不尽阳春烟景,
又只见一个春女,
上下巧样的春装,
满面淡淡春色,浑身处处春香;
春身斜倚春闺,春眼盼着春郎。
盼春不见春归,思春反被春伤。
春心结成春疾,春疾还得春方。
满怀春恨绵绵,拭泪春眼双双。
总不如撇下这回春心,
今春过了来春至,
再把春心腹内藏。
家里装上一壶春酒,
唱上几句春曲,顺口春声春腔。
满目羡慕功名,
忘却了窗下念文章。
不料二月仲春鹿鸣,
全不忘平地春雷声响亮。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我们都知道他的书画好,但他的诗词亦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而这其中一首春词更是妙,绝。相传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郑板桥和朋友一起外出春游,触景生情,吟诵而成。
全诗46句,用了68个“春”字。开卷未读,春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读诗之时,更感口齿生香,脆生生的,全是春的味道。读罢掩卷,春的味道更是回味无穷,久久不散。
看过太多写“春”的诗词文章,写春风,写春花,写春柳,写春草,写春色,写春怀……唯独这一首,几乎揽括全部,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情编织进来,读起来既有壮阔山河之美,又有春日的柔情旖旎,美不胜收。
作者的才情实在让人心生敬佩,祖国语言文化的妙不可言和美不胜收更是让人深深醉情。
第二首是唐代元稹的一七令·茶。全诗如下: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品鉴一首诗,我们一般会从形式结构、立意内容以及意境韵味来分析。
这首诗的结构是难得一见的“宝塔型”。乍一眼看去,便是中国文字的美——中国汉字,单看别有韵味,巧妙地搭建,更是韵味无穷。从形式上看,仿若青山绿水间的一座小寺庙,仿若凡尘喧嚣里的一株绿意盎然的小茶树。跟作者要写的内容如此完美契合。
这首诗的内容写的是“茶”,茶作为我们中国文化之一,源远流长。用寥寥几字,勾勒出一部茶文化史,从茶的本性,茶的香味,形态之美,到人们对茶的喜爱,饮茶的习俗,茶的功用等等,涵盖内容之多,堪称一部诗中之《茶经》。
读这首诗,亦有唇齿留香之感,仿若喝了一杯好茶,令人回味无穷。
在这忙碌又喧嚣的尘世,顷刻间让人心神安宁。
第三首是清代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全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如果说前面两首诗分别让人想起中国的音乐与戏曲、中国的建筑与书法,这首诗
则会让人想起意境幽远的中国画,无比写意。
全文九个“一”,白描手法勾勒出简约的一幅卷轴。这是中国山水画的典型之作。颇有水墨之风范,闲适之意境,让人的目光停留在咫尺,思绪却又飘向了天边。
虽然只是“一”,但中国人的“一”却最是丰富,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字自是美无穷。所以,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色撩拨,有“更上一层楼”的无穷韵味,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的空旷寂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狂放洒脱。
又说“钓”字,中国文人讲究雅兴与诗情,所以,钓字很少与“鱼”搭配,我们可以“独钓寒江雪”,可以“独钓一江秋”,意境之美,美不胜收。

jraixue
屈原巜天问》
杜甫登高
毛主席沁园春.雪
屈原是中华文化的一支源脉,浪漫主义诗歌的发端。他的爱国情怀配以雄奇宏丽的诗章,光照千古。李白诗无敌,但相比于屈原,少了一份原生生机。
杜甫上承《诗经》现实主义伟大情怀,沉郁深刻,兼具屈子的浪漫、瑰丽,其思想境界深邃,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登高一诗坐拥百代也不为过。
毛主席的巜沁园春.雪》则兼具屈原、杜甫的所有诗歌优点,集中华古典诗词之大成,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皇皇王者,无人可敌。

ge_mimi
只选三首最佳诗词,提问者是想让古人在地下打架吧。

爱偷懒的鱼
我认为中国水平最高的三首诗词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伟人的沁园春雪。
一.李白的《将进酒》——广交朋友的巅峰之作
《将进酒》是写作者和朋友喝酒的场景,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说明作者在酒桌上豪气干云,李白一生结交的朋友应该有很多吧!
二.苏轼的水调歌头——书写人生的巅峰之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作者酒后对人生发出的感慨。“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纵观人生,何尝又不是这样呢?!
三.伟人的沁园春雪——家国情怀的巅峰之作
沁园春雪上阙写北国雪景,下阙写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名句,不但适用于战争年代的革命者,还适用于和平时代的建设者。构筑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同样需要千千万万的风流人物。
我认为这三首诗词是各自领域的巅峰之作,应该可以称为中国水平最高的三首诗词吧!
(本文原创,还请喜欢诗词的朋友点评!)


pipiluo
首先谢邀请!
我国最高水平的三首诗词,我认为从古到今,很多很多,不分伯仲的,但非要分的话,我个人比较喜欢大气,荡气回肠的诗词,应该是: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代,杨慎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
沁园春.雪——近代,毛泽东

moneycc
中国的诗人如群星璀璨,他们创作的诗词浩如烟海,每首都是瑰宝,要评出哪三首水平最高,这是很难评判的,即使让專家去评说,恐怕也难以形成共识。
不过,我们只能根据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喜爱和傳诵的广泛度来确定它们的水平是高还是最高。
说到唐诗,不管老少长幼,人们第一提到的就是诗仙李白。他的诗以浪漫夸张,豪放不羁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一首《将进酒》传唱千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这些名句被人们铭记,传颂,作为励志和人生的格言和哲理。同时,这首诗被谱成曲子,进行演唱。最近,中央电视台傳颂经典栏目,把这首诗歌作为经典之作进行收藏。可见,它是多么为人们喜爱。所以,我选择了李白的《将进酒》。
说到宋词,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豪放派代表苏轼。苏轼的词豪放大气,格调脱俗,深爱人们喜爱。可以说,他的词作,每篇都是精品。浪淘沙:赤壁怀古高端大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丽飘逸,既有雄浑壮阔的,也有细腻柔情的。我最喜欢的第二首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一一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既有对人生的感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官场争斗,处处凶险,如履薄冰,时事难料;又写了兄弟情深,天各一方,人生短暂:但願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如梦,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为大众所喜爱。有歌曲,京剧,舞蹈,多种表演形式。所以,我推荐了苏轼的这首词。
第三首,我要向大家隆重推荐才高八斗的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
提起曹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著名的巜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现存赋五十四首,叙事,咏物,抒情各类都有。其中《洛神赋》堪称佳品,为人们所称道,也充分显示曹植的才华。
《洛神赋》是曹植十四岁时的作品。黄初四年,曹植到京朝觐后,途经洛水。诗人在洛水之滨与美丽的洛水女神相遇,两相爱慕,但因人神相隔,无从结合,含恨分离。
全文以浪漫主义手法,构成梦幻般的意境。塑造了美丽的洛水之女神,是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美丽的洛神,神采艳逸,情致高雅,情意缱绻,若即若离,超凡脱俗。作品运用排比,铺陈,比喻,夸张多种表现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形象,给人以清丽起凡的感觉。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瓦当。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另外,洛神的衣着,动作,神情心理,都被诗人描绘的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洛神的形象,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她的形象,出现在园林,画卷和戏曲舞台上。
《洛神赋》,这不朽的名篇,将和曹植的名字一样传颂千古。
以上,就是我最喜欢的三首诗(词),希望你也喜欢。

圣伊戈尔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