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周代的庙堂音乐,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汉乐府,嵇康的广陵散;部分唐诗,唐宋词,元曲,曾经都是能唱的,那些曲谱和唱法怎么就都失传了呢?真是可惜啊。还有什么途径恢复么?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名曲保存的那么少?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土士金
古代歌谣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有歌自然就有曲。但很多辞流传下来了,但曲确流传甚少。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两点。第一:社会的变革,歌这一形式逐渐不再流行,从而导致曲的流传受阻。古代群众,无论上流还是庶民,都喜欢和歌。上古有之,尚书•皋陶谟就有记载帝舜和皋陶的对唱的歌。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夏朝也有,虽然没有辞流传下来,《离骚》确有记载: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周时,有《诗》三百,都是以曲传唱的,《左传》中也有郑庄公与其生母隧道内外对唱的记载。试想以三代有限之文献,却记载的唱歌事迹不胜枚举,这说明那时候的社会唱歌在各个阶层都是是非常流行的。而此后的各朝各代,文献浩繁,士人、高官类似的记录确少了,唐以后,歌者逐渐沦为歌妓百工,成为末流,沦为上流社会的娱乐工具。这部分人社会地位不高,自然难以将曲艺流传下来了。第二:曲的记载和文辞记载比起来,更难识别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宫商角徵羽的谱曲方式,但曲子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本就不如文字来得多,后世识曲也只是少数人的教育,与科举制影响下的读书潮相比,可谓天差地别,这也是原因之一。
octobre
就我看来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战火,而是古代乐者的地位问题。乐在春秋是个大礼数问题,周王室还会派官员到各地采风,所以有了后来诗经里秦风等等。乐在古代多半是帝王和高级贵族才能享受的东西,土财主就不要想了。这就说明,乐的谱流传的范围小,一旦遭逢战火,特别是朝代更替。乐谱很容易失散。在唐代以后,乐者的地位逐渐下降,最后甚至沦为贱籍。那么只要有条件的人一定会为了脱离这个身份而努力,这样愿意从事乐者工作的人越来越少。流传曲谱的可能性就更少了。以上是我的拙见。不知是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