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典籍

如题,推荐中医典籍
提到的作品

[作品]内经

内 容 简 介 《内经》又称《黄帝内经》。本书系王冰所注,以黄帝、歧伯等问答的 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巨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其内容囊 括了多人作品。原书共18卷,即《素问》和《灵枢》各9卷、...

刘新荣

[作品]医方集解

内 容 提 要 本书为清代医家汪昂所著,共三卷。书中搜集切合实用方剂800余首,分列 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该书内容丰富, 释义详明,流传甚广,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

汪昂

[作品]本草纲目

《本草钢目》乃中华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其内容对现代生活有着很高的使用价值,乃为世人所首肯。本书拮取《本草纲目》药学之精华,突出李时珍的药学成就,博引旁征,实用性强,对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育工作...

李时珍

[作品]说文解字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许慎

[作品]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是:后汉张仲景(名机,南郡涅阳人)撰《伤寒卒病论)十六卷,西晋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十卷,余不传。北宋翰林学士王洙于馆阁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林亿自杂病以下校正后利行,即...

张仲景

[作品]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

刘建平

[作品]神农本草经

内容简介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书中总结了 秦以前药物学的成就。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及配位规律。次载药365 种,分为三大类。书中对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

吴普

[作品]难经

内容提要 《难经》是中医古典名著之一,它继承了《内经》理论并 有所发展。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特别是对脉 诊的论述,更为精要,“独取寸口”诊脉法是其创造性立说, 对后世脉学的发展甚有启发,...

[作品]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明代李时珍为纠正五代高阳生《脉诀》之误,汲取其父李言闻《四诊发明》中有关脉学内容,并参以诸家学说及自己的临证经验编撰而成。李时珍号濒湖,故书名《濒湖脉学》。该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论述...

李时珍

[作品]中国医学大辞典

我国医学名词,如温、清、补、夺等十三剂,大方脉、小方脉等十三科,汗、和、下、消等八法,古方分量之沿革,君臣佐使、汤丸膏散之解释,亦皆源本而详释之。 全书辞条不下七万,排比之法,以首字笔画为序,首字相同...

谢观

[作品]黄帝内经

天地之间,万物翻备,莫贵于人。而人体之保全,又赖于命于天地滋养,违之则病。而人又能治病,医之则救。古之医者,黄帝也。读了《黄帝内经》,即知病从体中生,体在自然中,心与自然万物相应,则病不生,故治病先治...

论敏编

[作品]三字经

国学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为此,我们出版了这套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国学读本:《三元启蒙丛书》。《三字经》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三字经》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已有了较多的版本。我们所出版的这本《三字...

郭丹、涂秋生、舒晨|绘画

[作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八册 外科部分 卷三五九-卷三八○),ISBN:9787117003872,作者:(清)陈梦雷等编

陈梦雷

[作品]串雅内外编

《串雅内外编》为“走方医”治疗技术方面的专著,清,赵学敏纂辑,清,吴庚生补注。作者记录走方医柏云口授医技,广摭民间治疗经验,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药知识与临床经验,“删其眩异繁缛,参以秘笈所藏,归之雅正,...

赵学敏

[作品]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浅解(修订版)》皆以诗歌体裁写成,言简意赅,押韵和谐,便于诵记,故在医学界流行颇广,影响颇大,一直为后学者传诵。但由于歌体文字比较简奥,初学者有时难于完...

肖俊平

[仙侠]灵枢

这是一个修仙的世界.修仙的世界,有最低阶的修仙者,炼气期,通慧期,宿命期,结丹期,元婴期.也有高阶的修仙者,地仙之境的化神境,玄关境,世界境,看主角如何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修仙世界.

猎焰

最新跟帖
欧阳欢-

欧阳欢-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可注意看此回答图片中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标记,所有中医书籍都可在其内找到电子版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十三、「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十四、「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十五、「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十六、「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十七、「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十八「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十九、「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二十、「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二十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二十二、「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二十三、「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二十四、「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后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这本书对于临床的帮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里面有许多涉及“房肿木”的内容。

王娜

王娜

中医典籍可分为医经、医论、本草、医方、医案、医话等,比较有名的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名医类案等等。其中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被并称为四大医书。

如果你的古汉语基础很好的话,建议你看看中医古书专写走方医秘籍绝活的《串雅内外编》,就能明白很多知识,学到很多本事で。

我国第一部综合性中医药辞典

说文解字》《尔雅》等我国古代的字典、辞典,虽有某些中医药的词目,但毕竟不是专业的中医药辞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中医药类书,虽将某些内容的文献资料按照时代先后编排在一起,但体例规范都不符合辞典的基本特征与要求。我国第一部综合性中医药辞典的桂冠,当属谢观主持编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

谢观,字利恒,是近代中医界的风云人物,当时的中医学校、学会、杂志等机构都争相延聘,其“美髯公”的照片也频频登载于各种报纸杂志,但都没有关于其早年学习与工作经历的介绍。综观其同乡吕思勉于1935年4月1日撰写的谢利恒先生传及其弟子陈存仁于1951年3月所作的谢利恒先生传记,谢观在1917年出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长之前的大致履历是:

谢观的父亲谢钟英为地理学大家,少年时代的谢观聪颖好学,承继家学,12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并对中国古今山川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15岁入常州致用精舍,致力于经史舆地之学。21岁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05年以地理之学应邀赴广州府中学任教,成为名藻南粤的地理名师。1908年因母亲不服岭南水土,辞归上海,入商务印书馆就职,编纂地理图书;不久即被上海澄衷学堂聘为校长。1911年后,回故里武进主管教育,两年之间便使全县教育成绩名列全国第二。1914年“仍入商务印书馆,主纂地理书籍”。

很明显,35岁之前的谢观既无学医经历,更不以医为业,何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编辑完成收罗宏富、剖析详明、体例新颖的中医药辞书呢?

中国医学大辞典》“谢润”条云:“字葆初,清武进县附生……著有医学经纬五十卷,未及刊行。其孙观,因其原稿而分析扩充之,成《中国医学大辞典》。”我们从此可以很容易地知道,谢观是以其祖父没有刊行的医学经纬原稿为蓝本,“更以历代学说制为条释”,“证以新说,决其取舍”,扩编而成《中国医学大辞典》的。

全书“搜集之名词,以中国原有医书所载者为限,故定名为《中国医学大辞典》”。所辑词目,包括病名、药名、方名、身体、医家、医书、医学七大类,共三万七千余条目,约计三百五十余万字。排列方法以首字笔画为序,首字相同者则以次字笔画为序。为方便检索,还编有辞头索引辞条索引。

中国医学大辞典》于1921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1926年7月修订再版,1933年8月再次出版,并注明为“国难后第一版”。1951年陈存仁说:“出版迄今,凡经三十二版,达百万余部,行销地区,几遍及通商各国。”新中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为了配合中央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分别于1954年12月、1955年4月与8月三次重印发行。

毋庸讳言,《中国医学大辞典》某些词条的注释确实存在着错讹之处,早在1928年余择明即在卫生报撰文指出将树脂的音译名“拔尔撒摩”误为药物实名(中国医学大辞典订误一则),1933年杨彦和在医界春秋上更是明确提议应全面进行补充修正(中国医学大辞典有补正之必要)。若以现今通行辞书体例来衡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至今仍不失为嘉惠医林、启迪后学的重要工具书。

关于编写缘起,吕思勉在谢利恒先生传中说:“治中国医学者,谋编辞典,以谂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以属君。”而谢菊曾涵芬楼往事却说:“谢观……初在国文部编辑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后调至字典部参加编纂《中国医学大辞典》和中国名人大辞典。”究竟是中医学界要求商务印书馆组织编写,还是商务印书馆自行发起编撰,已难以知晓。

对于编撰起止时间,谢观在《中国医学大辞典》1921年版的“序言”中说:“民国初元,不佞忝长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即有志补救此弊,而事体既大,措注为难。继念举要删繁,莫如辞典。乃合全校员生,互相考校,凡典籍所载……莫不条分缕析,博采兼搜,删其复重,裁其空论,约辨难攻讦之旨,省浮泛藻饰之词,程功至六七年……民十之春,初版竣事。”由此看来,开始编撰的时间在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立之后,完成于1921年春天,历时四年之久。但却又说“程功至六七年”,时间上就不能吻合了。不过,若从谢观第二次入职商务印书馆的1914年算起,到1921年出版,倒正好是“六七年”的时间。

至于参加编写的人员,陈存仁在谢利恒先生传记一文中说:“辅助辞典工作者得十二人,焚膏继晷,日夜辛勤,屡删屡增,数易其稿,历时八载,书乃告成。将付剞劂,不意此十二人中,积劳而病殁者二人,撄疾而获治者四人。”这应该说的是1921年“初版”时的情况。到1926年“再版”时,参加修订的人员达66人之多,“门人参订”名单见于1954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是目前为止所有的《中国医学大辞典》版本中,唯一保留有编写人员名单者。

此外,1952年吕思勉在自述——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一文中说:“一九一九年,入商务印书馆,助谢利恒君编辑中国医学词典。予于医学,本无所知,而先外王父程柚谷先生、先舅氏均甫先生、先从舅少农先生,皆治汉学而兼知医,故予于中国医书之源流派别,略有所知。谢君本旧友,此时此书亟欲观成,乃将此一部分属予襄理。至暑假中事讫。”由此可知,吕思勉也曾经参加过《中国医学大辞典》的编撰工作。“至暑假中事讫”,是说吕思勉负责的部分于1919年暑假完成,还是整部辞典编撰告竣,我们已很难考证清楚了。

CherishWhatIOwn

CherishWhatIOwn

1、《黄帝内经》。黄帝所写,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难经》。扁鹊所作,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

4、《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5、《本草纲目》。李时珍所撰,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

6、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隽宝宝

隽宝宝

1、《黄帝内经》。黄帝所写,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难经》。扁鹊所作,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 4、《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5、《本草纲目》。李时珍所撰,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 6、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bettylin

bettylin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可注意看此回答图片中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标记,所有中医书籍都可在其内找到电子版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
雨的印记

雨的印记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