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例,谈谈你对处理历史题材小说中虚与实关系的理解。

如题,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例,谈谈你对处理历史题材小说中虚与实关系的理解。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

據明嘉靖壬午刻本影印。

罗贯中

最新跟帖
Swiss1030

Swiss1030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有虚有实。

清代章学诚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尤其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小说与历史“质”的差异上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

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但它在虚实方面的成功结合,成为历史小说创作虚实结合的成功范例。

从语法角度看,“历史小说”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主体是“小说”,“历史”则是对主体的限制和修饰。

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为了使人物表现得更为丰满,可以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但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人生层面”进行臆造和歪曲。

具体的,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非重要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

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以《张居正》为例,通观全书,作者对万历新政写得出色的在于节制宫廷用度、控驭宦官与外戚的权势等笔墨,由于作者确当地把握了历史上张居正与李太后、小皇帝、冯保、李伟等人的关系,有实有虚,虚实处理自如得当,人物的思想精神自然显现,很有生气。

作者直言其创作的历史观是十四个字:“不以道德论英雄,应为苍生谋福祉”。

扩展资料: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参考资料:

刘振宇

刘振宇

虚的让大家清楚是虚的就好 实的其实也未必就是真实的 但是不要像新三国那样 自己胡编的 也非说 历史也可能实际就是这样 那就有点操蛋了
米卡米卡

米卡米卡

可以说没有关系,因为那个时代,为了吸引读者,作家还没有完全的将现实和虚构分开,所以才会使用现实的人名,而把一些现实的情节加入到另一些个现实的人物身上,离现代越紧,虚构和现实就分的很开了,那些个情节和人名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所以说事情可能会有,但是人物绝对是虚构的。
zengfenghua

zengfenghua

小说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导,纪实文本以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导。 作者写小说时会对某些人物和发生的时间进行艺术加工,来满足自己创作的需要。如修改关羽性格,迎合当政的需要等。火烧博望坡,其实真是历史上是没有这一段的。又如落凤坡,其实庞统并不是死在这里。这些修改都是为了满足作者的思想需要。
徐逗逗她娘

徐逗逗她娘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