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很强的“扩张欲望”,为什么却不敢吞并东南亚国家?

如题,清朝有很强的“扩张欲望”,为什么却不敢吞并东南亚国家?
最新跟帖
里嘎

里嘎

不是不敢,是不屑,非我族类不要!在大清眼里,他们不够资格。

药师慕少艾

药师慕少艾

开国战力最高的时候看不上,到中后期被汉文化腐化严重,已经不具备扩张实力了,即使勉强举全国之力拿下也不划算,一个缅甸都打成那样,泰国柬埔寨哪个都够吃一壶了[捂脸]

小NiuNiu

小NiuNiu

战争是经济政治的延续,关键是当时天朝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太需要开疆拓土,没有近代欧美列强开拓市场、掠夺资源的内外原生动力。

bennay

bennay

清朝源自后金,早期是游牧民族,善骑射……开疆拓土是游牧民族的本性使然。

早期盘踞东北,后攻破山海关,入主中原,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征程。先后占领中原,汉地18省,和亲蒙古,征西藏,平新疆叛乱。在康雍乾三帝励精图治之下,逐渐统一中国,也奠定了华夏版图。

至于,为什么不敢吞并东南亚?不是不敢,是实力不允许呀!征战几十年,但是都遭遇了顽强抵抗…东南亚国家君主选择纳贡称臣,愿意成为附属国,再加上劳民伤财,所以,放弃了征战。

___沛哥儿

___沛哥儿

最强捡漏王,江山都是捡漏来的。从吴三桂开始就没什么战斗力,不是吴病死内乱,都要被推翻了到郑经准格尔之类的全都或熬到对手自己病死,或者考叛徒带路,指望他们会打仗?都是靠吃中华大地老本堆人上去的。康麻子打个毛子大几千人干几百人打的很惨,后面康麻子为维护统治自废武功,全面禁止火器发展,流放戴梓,吹嘘马上得天下,后面搞得自己人都信了,后面鸦片战争看看打个什么鸟样?八国联军进京百姓拿梯子帮忙,鞑子愚民统治从建国之初就定下基调了,烂到了骨子里

小抠、不悲伤。

小抠、不悲伤。

其实清朝的扩张基因很小的,清朝那么大的版图,主要是被侵略,然后还击,把敌人的领土变成自己的,很少主动去侵略扩张领土。

cutelisa

cutelisa

已经打缅甸,但是气候环境不适合作战,最后义和,南蛮荒山野岭胀气恶露,人员不适应病死无数,所以就不打了

王萧权的行走日记

王萧权的行走日记

不是清朝的扩张欲望强而是不把对手给吞掉,就会给他造成严重致命威胁。清朝主要增加的领土是蒙古地区,新疆地区和西藏地区。明朝建立后虽然收复了唐朝大部分领土并把中原核心区全部收复,但是新疆只收复了一小半儿,西藏只剩下名义上的控制。清朝靠的是满蒙一体,所以肯定要把蒙古给牢牢拉住。而新疆地区的准噶尔不识抬举,想要入侵清朝统一蒙古各部,清朝如果不消灭准噶尔部,它早晚有一天要干掉清朝。至于东南亚国家,正常情况下放他在那里,他也不敢来入侵清朝,所以也就没有吞并消灭它的欲望了。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清朝的主力八旗起源于北方地区。根本不适应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在那里的战斗力要大打折扣。如果清朝拼了老命去打,肯定打的下来,但是没必要,毕竟留着东南亚国家又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打下来又没有多大好处。

natalie929

natalie929

清朝没有俄国那样对于土地的贪婪,清朝对外的基本国策是:如果对方的存在对我的统治是一个威胁,那我就一定要把对方消灭掉,彻底消除隐患。如果对方只是和我有一些边境摩擦之类的小冲突,那么我把对方打服了,让它今后再也不敢惹我就可以了。

正是根据这一条国策,清朝对于新疆用兵百年,最终将其彻底征服占据。因为在新疆的准噶尔部落一直都是以入主中原为梦想,始终与中原为敌。从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阿睦尔撒纳都是如此。因此,清朝也就始终不断地想尽办法来征服控制整个新疆。

还有像台湾这样的地方,如果居住在上面的不是励志反清的郑氏家族,而是一直由荷兰人占据,那么估计清廷也就不会去出兵攻打那里了。

对于一些小的磨擦冲突,清朝就没有采取消灭对方的策略。像越南、缅甸都和清朝发生过边境冲突,但是由于这些国家对于清王朝的统治没有造成真正的威胁,所以清朝也就没有把对方赶尽杀绝。

至于像朝鲜那样早就臣服的国家,清朝就更不会将其纳入版图了。

所以,清朝的对外政策始终都是以服务于内政为原则的。传统上,中国的中原王朝对于中原以外的土地并不感兴趣。清朝显然也是受到了这个传统的影响,他们不会单纯地为了扩张土地而对外兴兵的。


rexong

rexong

清朝入关后,在南明政权、大顺政权、大西政权等大小政权基础上摧枯拉朽,很快建立起了新帝国。

夺下汉地十八省,再加上自有的东北地盘,清朝的疆域可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末。虽然看着地盘比明朝大多了,但除了东北老家,清朝实际地盘控制力却不尽如人意。

先看一下清廷对帝国内部的控制力。

南边的云南、广东、福建被外包给了以吴三桂为首的汉人军阀手中,财政、民政、军政管理权基本归地方所有,朝廷只有一个空壳子的名义统治权,这也为后来的三藩之乱埋下了伏笔。

四川的大小金川地区,自明朝起就被当地土人占据,凭借易守难攻的山区地形搞区域自治,俨然是一副“国中之国”的景象。

湖南、湖北西部,贵州,广西,云南山区都有不同程度的类似问题,这些“化外之地”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大一统帝国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把这些问题都归咎于清朝头上也实属冤枉,因为这并不是清朝年间才出现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历史遗留问题。反而,清朝是历代中对这些山区地区征剿灭最激烈、最彻底的朝代。

另外,汉地此起彼伏的武装抗争,汉地各省“反清复明”的呐喊从未休止,初生的大清统治危机重重。

相对而言,这都还算不上最大的威胁。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令封建帝国最头疼的倒不是外国势力,而是来源于周边外围区域少数民族武装的威胁。

像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唐朝时期的吐蕃、宋朝时期的辽金,乃至明朝时期的后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是中原王朝统治者最大的心病,甚至数次都是外族直接导致了大一统帝国的改朝换代。

而当时清朝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是征服了哈萨克、灭掉了叶尔羌汗国,一度称雄西域坐拥领地七百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汗国。

这个准噶尔汗国在种族上属于蒙古部落,作为昔日的黄金家族,此时的蒙古部落在内乱中重归统一,并在一代枭雄噶尔丹的带领下在蒙古、新疆、西藏地区重塑了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蒙古帝国。

蒙古和满清两个处于极速扩张期的游牧民族战斗力都很强悍,但蒙古在内部关系处理和火器装备上较满清稍逊一筹,最终被清朝统治者以怀柔分化的政治手段,辅之以火炮打击的军事手段,费了不小的劲才把噶尔丹之乱给平息掉。

由此可见,不仅是清朝,整个封建王朝面临最大的主要矛盾还是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冲突,而非外国势力。

清初基本就是这么个内忧外患的情况,所以一开始清朝统治者最先考虑的是解决最紧要的内围问题,东南亚完全不在其战略目标之内,而清朝完全稳固社稷之时,也都到了乾隆晚年,战争打了近百年,军费开支也相当庞大,也没有了继续往外拓展的动力和条件了。

难道东南亚国家就不香吗?

当然香!现代来看,更接近热带的东南亚其实更适合种植水稻、水果等农产品,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称其为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也不为过。

但在当时来看,就是一块农业发展程度较低的不毛之地,纵观东南亚的发展史,最基本的农业体系都是在近代列强殖民时代所正式建立的。

除了经济基础薄弱,文化隔阂也是个重要原因,与中华文化圈格格不入,完全是三观融不到一起。

在1754年的时候,苏禄(今菲律宾)国王曾上表请以苏禄国土地、丁户编入中国版籍,但乾隆帝想都没想直接婉言谢绝,可见清朝统治者对东南亚丝毫没有一点点兴趣。

清朝后来虽然有入侵东南亚的越、缅军事活动,但那也并非是为了占领,而是维系清朝的亚洲宗主国地位。

当然,在不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清缅战争清军确实是打的一塌糊涂,可见东南亚这些小国也并不好征服,最终还是靠庞大国力消耗的缅甸差点崩溃,只能俯首称臣。

满清的决策层并不糊涂,他们能站在更高的中国传统地理形态层面、国家核心发展利益层面、现实经济开拓成本层面综合考量给出理智的答案。

第一,首当其冲是受到中国传统地理形态束缚。

千年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的疆域面积始终固定在传统地理的屏障范围之内,并且很少有王朝触及到中国地理范围的最大广度,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通过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中国疆域天然的地理限制:西北是高寒的帕米尔高原,西南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面是无垠的草原荒漠,东面和南方是浩瀚的海洋。可见中国自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系统,拥有上天赋予的天然屏障,而如果超过这个地理限制想继续向外扩展,作为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封建王朝,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

这不光是历史的一脉相承,更像个生产力技术的难题,不单是清朝,整个封建社会都无力破局。

第二,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并不触及帝国核心发展利益。

刚刚讲了,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不是东南亚、不是俄毛子、不是朝鲜半岛,即便是他们真的想不开来搞事情,也会被天然的气候、地理、技术等壁垒所阻隔,并不具备对帝国颠覆性的可能。

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还是周边外围区域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武装是在阻隔范围之内或在边界上下移动,随时有侵入的可能,看到中原王朝鼎盛之时则老老实实偏安一隅,看到中原王朝内乱之际就跑来分一杯羹,五胡乱华、辽灭后晋、后金灭明,历史上反复上演了好几次。

也因此,历朝历代的中原统治者都十分警惕这些少数民族武装,天天派人对其进行动态观察,甚至还出兵试图解决后患,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能够有足够的气魄和实力根除后患。

通过历史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清朝自入主中原以来,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巩固内部和外围根基。

内地的四川大小金川,一个几万人口的弹丸之地,乾隆花一年多的财政收入才拿下但他觉得划算,从长期投资回报来看,这钱花的值,一劳永逸解决所有的隐患,保障王朝统治长治久安。

外围新疆、西藏、蒙古问题虽然直接原因是与噶尔丹的决斗不可避免,但无敌的八旗军+红衣大炮的王炸在手,征服的时机已然成熟,收纳外围区域完全符合清政府的长期发展利益。

而且东南亚国家还乐于跟大清搞贸易扩展外交,并愿意依附在以清朝为核心的亚洲宗藩朝贡体系之内,于情于理都没有去灭掉人家的理由。

heroes_nx

heroes_nx

周边都试过的。

乾隆的小舅子都战死在对缅甸的战争了。

要知道乾隆时候国力是最强盛的。

问题还是在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

大军一到就开始各种水土不服

瘟疫从前可能是个历史名词只是两个字而已

但是现在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大家该知道瘟疫多么可怕了吧?

东南亚诸国他们的人种对当地病毒与细菌基本都有抗体

所以历史上我们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不光清朝,就连唐太宗李世民这么厉害的人物

亲帅大军前往半岛也差不多无功而返。。。

今天我们疆域的扩大,多半都是清朝带来的。

所以这个朝代辛亥革命能善终,与它带来的蒙新西青等嫁妆有关。

老夫并非历史大人,觉得老夫说的有理请关注哦

花稻鱼

花稻鱼

清朝的疆域已经达到“最己阵”(最强人已在阵中)。从东北到北部,到西北再到西南,基本上占据了山川险要之处,实现了中国农耕、游牧两大部分的统一。(下图:清朝疆域示意图)

要知道,东南亚最强三国的来源,其实都来自中国,是被中原人挤压了生存空间才去到东南亚称王称霸的。缅甸的主体民族是缅族,在历史上缅族是中国羌氐人的一支,住在甘肃一带,后来南迁到云南,再后来到了现在缅甸地区成为征服者。所以,到现在,从语言学上,汉语和缅语统称汉藏语系。(下图:汉藏语系分布图。红色:汉语。黄色:藏语。绿色:缅语)

泰国主体民族是泰族,在中国有傣族,都是相同的民族,包括老挝以及缅甸东北部的掸邦都是泰语民族。泰人的祖先在中国古代叫“哀牢”,住在云贵高原。在西汉时期地图上,我们能够看到哀牢位于现在云南西部。(下图1:西汉时期地图。下图2:泰语族群迁徙图)

越南的主体民族是越人,在我国叫京族。一般来说,越人被认为是古代百越人的后代,并与历代迁入的汉族人融合到一起,形成了越人。古代的到现在从语言、风俗习惯都和中国很相似。在清朝,越南也是藩属国。(下图:春秋战国以前百越族群分布)

现在,东南亚最强的三国主体民族其实都是从中国迁徙过去,成为当地主体民族。并且在清朝时期臣服于中国。所以,清朝没有必要再向东南亚征服。

清朝的扩张,更多是从地缘上获得更多安全保障出发。西藏、新疆、蒙古、东北,这四个地区对于中原形成了很好的地缘上的安全屏障。向东有朝鲜、琉球。所以,清朝疆域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把日本也纳入进来,会形成更好的海疆屏障。

亲爱的你

亲爱的你

清朝打过缅甸,小冲突不算,大规模的战争打了四次。

第一次发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


起因是缅甸贡榜政权屡屡在边界挑衅,破坏当地土司与清廷之间的宗藩关系。(也就是逼迫土司在给清朝缴纳保护费时,给缅甸也缴纳一份保护费)

乾隆忍了几次,但缅甸继续咄咄逼人,乾隆后来忍无可忍,便发动了反击。

不过由于乾隆自负,认为缅甸乃蛮夷,不足为虑,便没有派精兵参战。只是让云贵总督刘藻遣云南地方部队去应付。

而刘藻的心态也和乾隆一样,认为缅军只是乌合之众尔,不做备战准备。所以这第一次清缅战争,清军打得很糟糕。

一万多清军竟然被几千缅军吊打,死伤惨重不说,还丢城丧地,沦陷了好几座县城。

事后,刘藻被降职。乾隆随后又委派陕甘总督杨应琚任职云贵总督,负责对缅作战。

杨上任后,心高气傲,觉得首战失利,全赖刘藻无能。他才华横溢,肯定不会再败。

再加上,缅王当时又盯上了泰国,集中主力侵略泰国。清缅边境的缅军兵力较少,可以趁虚而入。

于是,杨应琚就主动给乾隆打申请,递交作战方案,希望能一战雪耻。

乾隆不想打击云南官员的积极性,再加上他自己也想雪耻。于是就批准了方案。第二次清缅战争爆发。

这一战,清廷上下还是傲慢自负。

乾隆没有调援兵参战,杨应琚也觉得不用从外地调兵增援,只靠云南绿营就足够了。

可是他新官上任,哪里知道:云南绿营长期不满编,虽然号称有四万人,然而却只有两万人在编。


再加上,第一次战争又死伤了五千多人。

所以实际上,杨应琚手上只有一万多人。

而且就这一万多人,普遍还战斗力低下。

虽说当时缅军兵力更少,但缅军兵源素质高于清军,将领素质更是碾压清军将领。而且缅军还有火力优势(缅军装备的燧发枪比清军的鸟枪先进),小部队打遭遇战时,缅军经常能打得清军不敢冒头。

因此这第二战,清军又被吊打,堪称第一次战争的翻版。杨应琚是颜面扫地。

眼见战败已成定居,杨应琚慌了。为了保住官位,他竟然跟乾隆撒谎,说自己已经打得缅军主动求饶。

然而,撒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毕竟乾隆又不傻。

你杨应琚说前线几战几捷,还说杀了多少多少缅兵。可缅军主力在泰国方向啊!滇缅边境的缅兵才多少人?按你杨应琚的说法,几次大捷下来,缅甸全国兵力都全军覆没了。

糊弄小孩子呢?!

于是,乾隆便暗中派侍卫福灵安到前线摸底调查,搞清楚真实情况。

这一调查,不得了,乾隆的肺都要气炸了。

盛怒之下,乾隆直接把杨应琚赐死了。

第二次清缅战争,又以清军惨败告终。


连遭惨败,乾隆心有不甘。于是,军机大臣明瑞调任云贵总督,负责对缅作战。

明瑞到任后,乾隆增调三千八旗兵,八千四川绿营和一万贵州绿营兵入滇助战。

为了压制缅军的火力优势,乾隆还给前线调去了很多大口径的火炮。

几个月后,各省援军陆陆续续赶到云南。

随着明瑞的一声令下,第三次战争开始。

按理说,此时的乾隆已经不自负了。新统帅明瑞也确实有两把刷子。在新疆期间,他的指挥水平是有目共睹的。

再加上,增援的清军还都是精锐。

这第三战,清军应该不会再败了。

然而,战争结果让清廷上下再次被打脸。

战争开始后,缅军见清军气势汹汹而来,便坚壁清野,层层狙击。然后派小鼓部队绕到清军的后方,抄断了清军的退路。


明瑞不知是计,还以为缅军不堪一击,便一味向前突击,等清军攻击到离曼德勒只有七十里处时,粮草吃尽,实在攻不动了。再加上后方传来消息,说后路被切断。明瑞此时才发现不妙,赶紧下令撤退。

然而,为时已晚。最终包括统帅明瑞、总兵胡大猷等人在内,清军共有几千将士战死在了缅甸。

幸亏,缅军不善于打歼灭战,未能及时收紧包围圈,清军主力这才侥幸逃回了云南。

再次战败的消息传回北京后,乾隆气的简直无语了。在杀了一批官员后,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恒为经略,两大心腹重臣阿里衮和阿桂为副统帅,负责对缅作战。

傅恒上任后,连打了三次申请。

第一次是增兵申请,乾隆准奏,征调了两千索伦兵,一千锡伯兵,一千吉林八旗军,四千驻防八旗兵,一千蒙古厄鲁特骑兵,九千贵州绿营兵和四千四川绿营兵入滇助战。


第二次是增调水军的申请。傅恒认为应该水陆并进,水军专门用于对付缅军构筑的水上防御工事。乾隆准奏,从福建调两千精锐水师远赴云南参战,并在独龙江造船训练。

第三次是增调炮队的申请。傅恒认为前线的火力配属不合理,缅甸多山,大口径火炮并不能完全适应战场需要。需要调一批工匠到前线按实际需求造炮。造一些小口径的劈山炮(小长管炮),九节炮(一种可以自由拆卸组装的轻炮),子母炮(也就是大号的火绳枪),冲天炮(适合抛射的臼炮)等,以保证清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在火力上压制住缅军。乾隆认为合理,便也批准了。

可以说,前三次的失利,让乾隆有了掏老本的心理冲动。他当时的内心OS是:你们尽管提条件,寡人还就不信了呢,我堂堂天朝上国,还拿不下个区区蛮夷小邦?

数月后,援军赶到,各式火炮也造好,傅恒正式挂帅出征,这便是第四次清缅战争。


实话实说,这一战,缅军是全方位吃亏的。

打陆战,缅军打不过清军。缅军虽然有不少英制燧发枪,但清军有火炮优势。战场上大炮一响,什么枪都是浮云。

打水战,缅军水师也打不过清军水师。

并且,清军这一次的战略思路也很稳健。在傅恒看来,清军一连多次被缅军抄后路,这种低级失误不能再犯。他背靠云南,稳扎稳打,不给缅军任何偷鸡机会的战法,让缅军很难受。

然而清军虽然纠正了心态自大和战略战术错误的问题,却无法克服缅甸的瘟疫。

清军此次出征,大概三万人左右,死伤约两万多。根据战后统计,真正在战场战死的才几千人,而染病倒下的人,却将近两万。

如总兵吴士胜、水师提督叶相德,副统帅阿里衮等,都是在前线染上瘟疫,病死的。甚至就连统帅傅恒,也在前线染上瘟疫,被迫送回京城养病。(几个月后也病死了)

也就是说,清军从入缅作战开始,就被瘟疫缠上了,每天都有人病倒。


清军可以不惧缅军,但无法不惧东南亚恶劣的自然气候。

乾隆见到傅恒,知道实情后,心里顿时动了退兵的打算。

后来,临时接管指挥权阿桂意识到,再打下去的意义已经不大了。于是,他便在没有取得乾隆同意的情况下,私自与缅军主帅达成了议和停战。

事后,乾隆算了算帐。四次大战,花了国库九百万两白银。这个支出,已经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

尽管他之前有掏老本的冲动,但冲动终究只是冲动。冷静下来的乾隆,还是回归理智。

为了一个缅甸,花这么多钱,不值当。

于是,乾隆也就没有追究阿桂私自与缅军停战的责任。并在缅甸方面没有正式奉表纳贡的情况下,单方面叫停了战争。(缅王十八年后才派人向清朝奉表纳贡,等于说,乾隆忍了这口恶气)

长达七年的清缅战争也因此结束。

除了打缅甸外,清朝与越南也有一次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统治越南北部的安南发生内乱。一个叫阮惠的将领造反,篡了原国王黎维祁的王位。

黎维祁在大臣的保护下,乘船,走海路逃至广西,并向乾隆求救。

作为安南宗主的乾隆知道后,大怒,认为阮惠的叛乱是对清朝宗藩体系的挑战。便令广西巡抚孙永清出兵越南,助黎氏复位。

阮惠得知清朝进兵的消息后,不肯就范,起兵抵抗,于是清越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清军势如破竹,八千兵力仅用半个月就攻陷了河内,扶持黎氏又重新夺回了王位。

但被击败的阮惠不服,逃到越南南部后,招兵买马,扩军八万,偷袭清军,把清军又打出了越南。

事后,乾隆本想报复。但阮惠又多次向派人到广西谢罪称臣,表示可以全盘接受乾隆提出的四项乞降请封条件(一是送清军士兵回国、二是处死残害清军的越军大员、三是在越南为清军阵亡将士建祠宇祭祀、四是阮惠本人要亲赴北京面见乾隆),乾隆认为阮惠态度诚恳。

再加上,乾隆考虑到,那个黎维祁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自己为了这种废物耗费钱粮,属于不值当。

于是,乾隆也就忍了这口恶气,承认了阮惠为越南的新君主。


从四次清缅战争和一次清越战争,我们不难看出。清朝并不是没有打过东南亚,乾隆也不是没有吞并缅甸和越南的打算。而是吞并东南亚的难度对于清朝而言,太大了。

也就是说,经过几百年发展,与清朝同时代的东南亚政权,实力普遍都不弱。清朝如果想强龙压地头蛇,必须要付出一定代价。而这种代价在清朝皇帝看来是不值当的。

就拿清缅战争来说,九百万白银的开支,真的很高吗?

其实不高。清军平大小金川叛乱,花了七千万军费,乾隆都没说什么。

平定准噶尔,康雍乾三朝六十年,前后花的银子,少说也有一亿两,为此伤亡的士兵不下五十万,可是康熙、雍正、乾隆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们认为花这个钱,是值当的。

这跟现在很多人消费,买双鞋子,几千块都不觉得贵。但让他们买会员听歌,即便是十几块钱,都觉得贵,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说到底,这就是个心理预期问题。清朝皇帝认为蒙古诸部的态度关乎国体,满蒙一体的国策是不能动摇的。所以对准噶尔的战争就不能停。西藏、青海、内蒙、外蒙乃至新疆,都是必争之地。花再多的钱,死再多的将士,也要拿下。

大小金川也一样,乾隆不能容忍有国中之国的存在。所以花再多的钱,也要打掉。

但对于东南亚国家,清朝皇帝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清朝皇帝眼里,缅甸也好,越南也罢,都是外国。它们的存在,对清朝的正统地位不够成威胁。一般情况下,只要它们老老实实的,按期奉表纳贡,清朝皇帝可能压根都懒得看他们一眼。

至于所谓的战争,往往也是因为它们挑战了宗藩体系而引发的。

如果战事顺利,清军势如破竹,清朝可能就吞并它们了。

如果战事不顺利,它们愿意称臣纳贡,态度诚恳,清朝也就不追究了,会主动停战。

当然,如果历史按另一条线发展。比如南明往东南亚发展,征服了中南半岛,征服了马来半岛,征服了印尼、菲律宾群岛。那历史走向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因为南明(或者打明朝旗号的势力,比如台湾郑氏)也是清朝的眼中钉,是清朝正统地位的威胁,也是清朝皇帝花再多的钱,也要消灭的对象。

louisyang

louisyang

都是附属国,年年要上贡,还有什么必要纳入版图?

笨蛋XY

笨蛋XY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