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变迁到底是怎样的?

如题,古往今来,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变迁到底是怎样的?
最新跟帖
moonfox

moonfox

书法审美有几次大的变迁。


从汉魏到晋,由二王引领的变迁,是从古朴,质拙到妍美的变迁!汉魏之前的书法是以古朴,质拙为标,比如钟繇的楷书,比如汉隶!其实,王羲之的楷书还是保持了汉魏的遗产,而在行草上进行了几乎翻天覆地的革新,而且这种革新,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王羲之也因此博得书圣的书法至高荣誉!


颜真卿的变革。杜甫有诗云,书贵瘦硬始通神!这句话绝对是书法界的经典格言!在颜真卿以前,人们都是以此格言为准绳的!随着颜真卿的出现,这个准绳的唯一性改变了,因为肥硕,雄浑同样能成为书法的经典,这都是因为有颜真卿这样一个刚正不阿,铁胆忠心的英雄存在!他把自己的伟岸形象与书法结合,为书法开创了一个暂新的篇章!


王铎的变革。王铎的变革是在墨色上的变革,他把绘画的一些理念引入书法,致使墨色的视觉冲击更加强烈。更重要的变革是在字的结构个章法上,王铎大胆地冲破了结构的限制,更多低夹杂情绪的影响,使得字的外形及结构都尽可能地纵横宕逸,穿插扭结,章法上也是如此,所以,王铎的出现,开拓了书法一个全新的画卷。

当然,书法历史的变迁绝不是就这几个,只是个人觉得那些变迁没有这些变迁影响大,所以没有书之。

Alisa

Alisa

* 全文约1480字,阅读需要2分半钟 *


谢谢问答小秘书的邀请!

关于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变迁,这个题目很大,只能提纲挈领的简单叙述。

随着考古发现的充分积累,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变迁,认识得越来越清晰。书法审美是随着书写工具和载体的变化, 而在每个时代有不同的风貌特征。


-1-

古意时代

在古意时代,书写的载体,最早是龟背甲和牛肩胛骨,后来发展到青铜器和石器,书写方式有刻划、凿刻、铸造、琢磨等。

对文字美的追求,自然主义是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笔触的单一性

由于笔触是刻划,或者铸造出来的,最终的效果和工匠的主观愿望,有时并不相符,所以高古时代的笔触多为简单的直线和曲线,变化很少,无论是甲骨文、籀书、篆书的笔触,都是这个特点。

字的结构不确定性

由于各诸侯国地理阻隔了文化的交流,文字的结构随意性强,有些字还附加装饰性的笔触;书写大小也约束不严,字的形状也没有没有规矩,夸张的装饰性的笔划,让字的外形异样纷呈;但还是有个美学特征比较明显,即崇尚字体结构的象形性。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书体,粗略区分为早期的甲骨文和随后的篆籀,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书体规范为秦小篆,字的结构和大小,同时也被规范,整齐划一的章法由此出现了。

自由的章法随载体的形状而变化

这个时代文字的载体除了甲、骨、青铜器、石、玉等硬质材料外,还有封泥、模蜡等软质材料,由于这些材料形状大小各异,所以章法布局也是随形而变,加之单字大小不一,横不成排竖不成列,是最常见的布局方式,著名的青铜器散氏盘文字,就常常被形容为“星汉满天”。


-2-

隶变时代

战国秦汉开始,除了传统的青铜器和石质载体之外,竹简编成卷册的流行,由于质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成了主流的书写载体;也因为这个原因,使得知识的传播需求大大增加,秦小篆书写的复杂性,规范性都限制了书写的快速和方便,于是隶变应运而生,隶书保持了篆籀的笔触简单性,删除了繁褥的装饰性笔画,形成以横竖撇捺为主体的、简洁规范的、更具实用性的书体。

-3-

楷变时代

到了东汉以后,书写载体再一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竹简、木简发展到兽皮,最后是纸张;由于软薄材料的单件面积远远大于一根竹简的面积,使得书写流畅性成为可能,隶书僵硬笔划开始逐渐变为婉转柔和的章草和行楷,经过两三百年的流变,及致南北朝,楷书和行书的笔法和结字逐渐成熟,并且由行书发展而出的草书也已萌芽。

这个时代流传至今的,除了极少数的纸质文物,大多数的是碑刻和砖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书体的风格,还是书写的规范性,在民间工匠和权贵、文人之间,对技法和对美的追求,都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4-

五体完备时代

进入隋唐,楷行草隶篆,五体皆备。从此开始,书法的书写法则和审美法则都已成熟和系统化,书法除了传递信息功能之外,由于书法系统理论的积累,开始具备其自身丰富的文化美学含义。

-5-

个性时代

在这个时代,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书法美学观,一反前朝过于拘谨、过于严格的“法”的约束,使“宋书尚意”成为典型审美主流。

-6-

庙堂书法和野逸书法分道扬镳的时代

元代和明代的早期,以赵孟盙和文征明为代表的复古潮流兴起,不仅崇尚并追求晋唐书风,而且各书体全面复古是这个时代书法的总体特征。

但是到了明中晚期和清早期,以明朝遗民王铎、傅山以及四僧为代表的民间文人书法,及至明中晚期到清代的扬州八怪等许许多多民间书法,以非常丰富多彩的个性面貌,与官僚阶层所流行的刻板、呆滞的台阁体、馆阁体分道扬镳,促进了书法美学发展的历史车轮不断前行。

-7-

艺术时代当今这100年来,随着硬笔的流行和手机电脑的普及,书法的信息传播功能几乎丧失,而书法的审美艺术价值逐渐被全民认知,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书法艺术带给中国人的精神审美享受,必将会有更广阔的未来。
carl

carl

古往今来,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变迁到底是怎样的?

简单来说,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是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吉尔创新,不断地探索的过程!
蒋玉润楷书↑↑↑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构成

书法艺术是华夏文化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书法以其特有的点、线语汇,借助书法家“心物达情”营造出一幅幅憾人心绪的审美空间。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富有生命力的。书法的生命构成:一需笔势章法的掌握,二需书家要有全面过硬的文化底蕴。因此书法因人而生动,因人而传神。

中国书法文化审美的变迁则是人们审美理想的历史变更,又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历史变更,这就是说,书法之所以能够从实用书写文字中分离出来,书法生成后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变化,最根本的原因,乃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历史变更所决定的人们的审美理想的历史变更。
蒋玉润行书↑↑↑

如果说中国人玄妙的心灵使实用文字书写天然地具有艺术性,那么,这种心灵的自觉表述,人们的审美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又使书法从实用文字书写中萌生出来,并成为超乎其上的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

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

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 “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书法的空间结构,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蒋振涛榜书↑↑↑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

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蒋振涛榜书↑↑↑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大白菜

大白菜

简单说,古代书法艺术审美是在字体演变、书写工具与材料变迁的共同基础上,并在民族文化心理发展变化的作用下逐渐演化绵延的。以象形为基的古汉字,在甲骨文、金文阶段就确立了以标示物象轮廊为本质的线条作为汉字的基本素材。至小篆,以线条均匀对称分割字内空间,使得结体这个概念成为汉字审美的又一要素。隶变之后,隶、楷书书写时毛笔书写痕迹与笔锋天然形态的形成与规范化,使得原本的线条转化为了笔画,而行草的形成又在笔画的组合中有了使转。这个发展阶段至晋唐时到达顶点。此后,历代的书写者无非是在用笔习惯、结体偏好以及对笔画使转的应用上各有发挥,以至形成不同的风格。如晋唐时用笔简洁,结体方正、空疏,被后人目为高古。宋代则在结体、笔画等方面做了拓展,如苏字以用笔的欹侧与结体的扁平见长,宋字在用笔的提按上发挥很多,黄字对笔画线条的丰富性上进行拓展,等等,在视觉效果上比晋唐书风丰富了许多。元明以降,整体来说是推崇晋唐的简约,而在用笔技巧上更为讲究。清代碑学之兴,实际上是对以笔仿刀,试图在书写习惯上走一条新路。在这整个历程中,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认知也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说是三个方面,一是崇古的价值取向,二是对笔画体现自然书写状态的认可,三是将书法造型与自然物象和生命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观念。

伊筱苒

伊筱苒

唐代孙过庭在其所著书谱中已经提到当时的人对古今书法的对比,“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我还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原因是这符合中国文字的发展规律,也符合文字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社会主流对当时文字的审美观。从中国文字产生开始,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今草,楷书,行书等,每种文字都是从质朴的逐渐发展成妍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并最终更具装饰性。例如,早期金文例如商代, 浑厚而无拘束,发展到周晚期,就变得整饬而有规矩。隶书,楷书,甚至草书夜都经历了这一过程。文字的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依赖某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更折射出当时社会主流对文字艺术的观念和认知。质朴代表着发展潜力,妍美代表着发展的尽头,最少是迟滞。当下我们不得不承认,书体目前已经很难再进行创新,楷书已经发展到极致 社会大众很难再接受一种新的书体而放弃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楷书,尤其是电子产品的普及更是推波助澜,而且当今所有书体已经发展到了尽头。那么当下社会大众书法审美观是什么状态呢?可以说是妍而无质。社会主流喜欢的流美和整饬。欧楷变种书体的盛行就说明这个问题。只有少数人追求质朴的书风,更有个别激进者进行了颇为大胆的探索,尽管我不完全赞成,但我认可这些人的勇气,他们不怕被人斥为丑书或魔道。我认为当下大众书法审美存在问题,先人给这个时代留下了众多文字艺术遗产,傻瓜机器电子操作的时代已经大大简化了现代人的头脑,大众文字艺术审美已处于历史最低, 可以说书法在当今是小众的东西。因为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书法,有多少人认识篆书,草书,甚至繁体字楷书?

duanbaorui

duanbaorui

现代人的书法审美,基本已经缺失。不知道怎么去欣赏书法啊提高全面的书法审美,改变这种奇怪现象,很多人被误解,书法要从哪些地方去认知它,审美眼光,审美趣味,审美能力。

软笔发展了千年,所留下的东西太多了,要学也要费尽一生,中国人讲内圆外方,你的气色,你的和善,内里讲究真正苍劲有力。

坤哥9597

坤哥9597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