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姬
首页
古诗文库
成语大全
顾文姬
圈子
古诗文库
如何赏析宋之问的经典唐诗《渡汉江》?
渡汉江
唐朝·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最新跟帖
pilgrimto
我谈一谈我的一点看法。这也是千古名篇,其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一、原诗及大意渡汉江 唐朝·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大意为:我被贬到岭南以后就断了跟家里的联系,已经过完了冬天又经历了春天。我逃回来了,来到了汉江附近,离家乡越近我就越担心害怕,都不敢问从家乡方向过来的人们关于家的消息。二、宋之问其人及其文学成就宋之问(约656年-712年)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人,字延清,唐朝着名诗人。很小就有名气,为文写诗的能力很强, 公元675年进士及第。刚开始连续担任了诸如洛州参军等这样的小官。他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他为了巴结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曾为他端过溺器,因此而为天下人所不耻。在官场中几经沉浮,后官至考工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后来又依附太平公主,贪污受贿事发,被贬为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后,将他流放到钦州(今广东省钦县),没多久就赐死他了。他的诗与沈佺期齐名,特别善于写五律,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性诗人。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他的代表作有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曾有宋之问集十卷,大部已散佚。三、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公元706年途经汉水时所作。当时宋之问依附的张易之死后,他被降职贬到岭南为官,当时的岭南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玩境恶劣,条件艰苦,贬往那里的官员往往很难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基本上都死在那里。宋之问是在705年十月到岭南的,第二年春就冒险逃回洛阳。这首诗就是他途经汉江时写的。四、具体赏析“岭外音书断”句。我发配到岭南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来了,自从到这儿以后我与家里的联系就完全断绝了,也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这五个字里,“岭外”说明作者是发配到边远地方去了,这里条件艰苦,与家乡相隔万里;“断”就是与家里双方之间没有任何消息。“经冬复历春”句。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从去年的冬天到今天的春天,我实在受不了啊,条件艰苦使我身疲,不通音信让我心累。“经”和“历”字是一个意思,表明时间跨度也很长呢,在这里让人感觉到作者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这两句一是从空间上,一是从时间上说明了与家里音书断,所以思乡之情越发浓烈。“近乡情更怯”句。我从岭南好不容易逃到汉江了,离家里说远也不远了,但是我怎么感觉到越是接近家乡我就越是心慌,越是害怕呢?这里的情更怯,刚开始让人觉得意外,应该马上就能回到家了,马上就能知道亲人的消息了,心情应该是更加急迫啊;但反过来一想,因为他是被贬到岭南的,现在又是逃回来的,他不知道当时被贬有没有影响到他的家人,因此心里面忐忑不安,有些害怕,生怕有什么不好的消息,有自己不愿意听到和接受的消息呢,如果这样就好理解了。“不敢问来人”句。这个时候也有不少从家乡过来的人,我很想问一问他们是否知道我家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不敢啊,如果家里面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一经他们证实,我将如何面对啊。在这里是不是也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他是逃回来的,不敢太抛头露面的,怕别人告发,因而不敢。如果从诗意上理解,前面第一种理解意思更好,更符合全诗的意境,与第三句也契合得很好。在这里将他的那种微妙、复杂、想知又不敢问的那种心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这首诗是宋之问少有的用朴素直白语言写的一首诗,诗中真情流露,细节描画精细,从而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欢迎交流讨论!如果喜欢就请点赞,请关注头条号;0红旗漫卷0,谢谢!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yumilili
先看这首诗的背景。唐中宗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复位。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他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竟瞒着朝廷偷偷逃回洛阳。这首诗就是宋之问逃回途中经过汉江所作。【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这两句记叙了宋之问贬居岭南的情形,运用了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其中一个“断”字加深了被贬蛮荒愁苦的深度,一个“复”字加深了时间的长度,其困居贬谪地时那种与世隔绝、度日如年、无限悲苦的精神状态,历历在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诗违背常理,却反而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矛盾,怕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梦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这种矛盾表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形成了强大的美感力量。在前两句诗的铺垫之下,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那种百般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此诗用字浅显易懂,描摹心理细致入微,是一首耐人回味的好诗。宋之问人品低劣,因诗杀亲,卖友求荣,溜须拍马,但不影响此诗的艺术价值。
3Amber4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雪桑子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品译文 在五岭之外不知家里音讯,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遇到乡亲不敢打听家里的事。作品鉴赏这首诗是宋之问所作。前两句叙述本诗写作的原因,是自己被贬到岭南以后一直就没有和家里有过任何书信来往,那种对家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那可是漫长的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在当时被贬斥蛮荒之地,本就十分悲苦寂寞难熬,何况又和家人断了音讯,题目是渡汉江,虽然没有说明自己已经得到赦免可以重归故土,但是,读者很快明白这是作者返乡之作。 作者把自己被贬的悲苦生活写到纸面上,又有让读者参与其中去揣测事情的发展过程的空间,真可谓巧妙绝伦。 读者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巧妙的交织,更加强化和加深了读者对其贬居期间孤独苦闷的感情更加同情,好像和他一样涌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后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是把久离家乡一步一步走向家乡,那种复杂感情用短短的两句话十个字写的传神到位。 大多数人都要这样的感觉,有好久没有音讯的家人或朋友,越是担心对方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想知道又怕听到不好事情的矛盾心情。就连见到家乡人都不敢打听自家的情况。 作者写的是人常见的事,常有的感觉。组织成一首诗则让人奇妙无比耐人寻味。
铃兰落落
这首诗,看原有的意思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对后人的影响太大了,特别是近乡情怯这个成语已经成为普遍运用的词。不管是知不知道这首诗,这个词肯定知道。诗人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活动,并且跟严谨的格律结合起来,也代表了格律诗的成熟。所以这首诗的研究价值,实用价值要比原有的诗意大很多。至于诗人的人品问题。这个真不想说。人品不能说明诗好不好。在开放的唐朝所能包容,我们干嘛要去理会呢
挪威的森林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随着诗人的足迹由宫廷台阁走向蛮荒绝域,他的诗风也从典雅精致转向朴素平易。这首写于神龙二年(706)春自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中的小诗,就以自然真切的抒情,表现了特定情境下微妙复杂的心理, 成为久别归乡的绝唱。诗的精采处在三四两句,但前两句对抒情背景的叙写非常重要。十个字中浓缩并层递地展示了空间的悬隔、音讯的断绝、时间的久长,将诗人困居蛮荒贬所期间与世隔绝的处境、了无精神慰藉的生活、度日如年的苦闷不费力地表现出来。“音书断”尤为一篇之根, “情怯”、“不敢”均由此生发。三四句集中抒写 “近乡”时的心理。诗人家居汾州(今山西汾阳),跟“汉江”(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还有不短的距离, 把 “近乡”的范围划得那么大,除了思乡情切和习惯心理以外,恐怕更由于担心可能发生的事态,遂不自觉地把心理防区扩大了。按人之常情,这两句似应写成 “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细加寻味, 又感到只有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这种貌似反常的心理才真正合理切情。诗人贬居岭外,经年得不到家人音讯,渴想之情与担忧之情都同步增长,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靠近家乡之后,有了戏剧性的发展:原先的担忧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会被路上遇到的南来熟人所证实,而长期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随时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 “情更切”变成了 “情更怯”, “急欲问”变成了 “不敢问”。这正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特定背景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可以说是特定的 “事”与 “情”与 “理”的统一。同时, 在 “情更怯”的深层, 又仍然隐藏着急切的思乡念亲之情;“不敢问”的背后, 也同样有着急欲了解一切的渴望。甚至可以说, “情怯”与 “不敢”正是 “情切”与 “急欲”的一种变形表现。这种复杂微妙的心理,被诗人用极朴素平易的语言和纯粹的自描,耐人寻味地表现出来。这种平中寓奇、淡而实浓、借典型细节抒写复杂心理的风格与技巧,在后来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岑参的 逢入京使、张籍的 秋思等诗作中都有精采的表现,它们一起构成了唐人表现乡思的绝句中最富人情味的一个系列。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怪物S
0
经验
0
粉丝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微信扫描关注
微信扫描加好友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