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王勃的唐诗《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朝·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提到的作品

[作品]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徐调孚校注本被认为是最为完备的《人间词话》版本,至今仍不失为一...

王国维

最新跟帖
laifu

laifu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1,碧砌:青石台阶。2,飞月:悬在高空的明月。3,江山:江水和高山。这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的送别之作。这首诗为两首,沈徳潜在唐诗别裁选录了第一首,但后人都认为第二首最佳。作者以江、山、月、夜、亭为意象,虽只是描绘了当时送别的景象,但景物中融入了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句句透露出伤感离别,将离别之苦浑然天成的融入景色描写中,使全诗的境界呈现出空灵蕴藉之美。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是句顶次句,就是一三句都写离亭,二四句写离亭远眺之景。并且称赞诗末之句的“寒”字最妙,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就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飞月”指出送别的时间流逝之快,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对聚散匆匆的伤怀。“寂寞”和“寒”字,突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把送别后的寂寞与怅然若失之情浑然天成的融入景物中。
once

once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朝·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叙述故事不是诗的特长,诗最擅长的是抒写情怀。而描绘感觉,细腻、具体地写出诗人感官接受与全身心体验到的独特印象,则是抒写情怀的重要手段。王勃这首江亭夜月送别就是一首向读者传达诗人特殊感觉的精彩之作。这首诗题目是江亭夜月送别,送别本应是主要事件,可是却无一字正面介绍,送的是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一概不管。诗只写送别时和送别后诗人眼中的景致——不是纯客观的风景,而是处于某种特殊状态下诗人主观感觉中的情景。“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诗人眼中的景物因为友人的离去而带上了凄凉惶遽的情调。烟是“乱烟”,其实是指朦胧月色中江亭附近弥漫的雾气。对于心情好的人,月夜的朦胧纱幕未必会有“乱”的感觉,它可以很恬美、很可爱,但今天在诗人眼中却显得迷乱而令人不悦。“碧砌”指江边亭子的青石台阶。诗人和他的友人正是在乱烟笼罩着的江亭旁执手话别,是离愁别绪使诗人感到景色的凄清苍凉。送别是此时此地发生的一桩事情,诗本来应表现这事情,但作为抒情诗人,王勃根本不写人、不写人的活动,却去写环境,而且是他感觉中的环境,以此来暗示人的活动和人的感情波澜。这正是中国诗独特而高明的表现方式。“飞月向南端”是同样手法。月何以会如飞似的向南移动?这纯粹是诗人的主观感觉。好友离别难免话语绵绵,只盼着时间凝固静止,从而也就愈益感到时间无情的催逼。月飞之感正是由此产生的。但是既是送别,分手是不可避免的。终于在江亭旁边只剩得送行者王勃一人了。这时,他再看周围,便发出这样的感慨:“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离亭掩”,指分别。全诗仅此三字正写送行的事实。“寂寞”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诗人此时的心境,直接了当,毫不隐晦,突出了此种感觉的强烈。下句的“江山此夜寒”则是对寂寞之感的再次强调。不但因为夜深,主要的是因为朋友离去所造成的孤独凄寂,使整个世界都变得格外寒冷。冠以“江山”二字不但与诗人面临的实景有关,而且使这种孤凄的感觉超越了个人而具有充塞宇宙天地的空阔寥廓之势。这样,诗人所要抒发的离情别绪就被刻画渲染得神定气足了。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dongjiajia

dongjiajia

谢谢邀请!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我简单地谈一谈我的看法。一、原诗及其大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朝·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其大意是:我今天就要送友人北上啊,这讨厌的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色的石阶,天上那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周围一片寂静,离亭的门也关闭着。送别了友人,我怎么感觉到今天夜里特别地清冷呢,连周围的江流与山峰都显得那么的凄凉。二、王勃其人及其文学成就王勃(约650年-约676年) 是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著名的唐代诗人。他出身儒学世家,从小就聪明伶俐,好学上进,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之下,满腹经纶。据说他六岁就能写文章,并且文笔非常流畅,被赞为"神童",远近闻名。十六岁时应试及第,做了一个小官,但因写了一篇斗鸡檄引起高层不满而被赶出长安京城。之后,他花费了三年时间游览了四川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景物,创作了很多著名诗文。后来又做过一次小官,不久又因为私杀官奴而第二次被贬。公元676年八月,他从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返回中原时,在渡海的时候不幸掉落水中淹死。王勃特别擅长写骈文,他的主要文学成就也在这方面,比如著名的滕王阁序等。在诗歌领域他最拿手的是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的作品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属上乘,与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的文学作品现存有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等多种作品,现存诗80多首,赋和序、表、碑等文90多篇,是一名高产高质作家,可惜年仅27岁就不在人世了!三、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他二十岁左右时写的,当时他已被贬出长安城,到四川游山玩水,后来就在四川居住了几年。这首诗就是他在四川居住期间送客时所作,在此期间留传下来的送客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六首江边送别诗。四、具体赏析“乱烟笼碧砌”句。我的友人就要离开这儿去塞北了啊,我现在就在江边送他乘船远行,怎么这么多乱糟糟的烟雾呢,真是令人讨厌,烟雾笼罩在青色的石头台阶上,朦朦胧胧都有点看不清楚。这里一个“乱”字既写出了烟雾缭绕,又点出了心情之乱,反衬出了对友人离出的不舍,说明了他们的友谊之深。“飞月向南端”句。那挂在高空的月亮啊,你懂得什么是离愁别恨吗?你怎么就那么无情地冷寞地照在江亭的南门上呢,一丝清晖不禁使我感到清冷啊。“飞月”意思是高空中的月亮,也有人理解为飞驰的月亮。如理解为飞驰的月亮那此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友人已在船上,船向北划,从友人的角度来看,月亮向南移。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体现出了与友人分离的不舍,心还和友人一起在船上。也隐含了船在飞驰(飞月),怎么友人离开得这么快呢,一下子就看不见了啊。“寂寞离亭掩”句。友人已经离开了,我无所适从。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稍微仔细地看了几眼江亭,哦,这个亭子的门怎么是关着的呢,我刚才怎么没有注意到呢?斯人已去,江亭周边一片寂寞。“寂寞”二字既写出了江亭周边的寂静,也道出了王勃的寂寞。友人离开了,也带走了我的心啊,我的心自从你走了后就一直空落落的啊。“离亭”本是江亭,因为在这儿送别,这儿是伤心之地啊。“掩”字是对江亭的细节描写,因为送别时心思不在景物上,只有等友人走了,我才慢慢地打量起周遭的景物来。“江山此夜寒”句。看完江亭,我抬头望向远处,只见得远处的江河和高山也笼罩在烟雾中,如此之清冷。我怎么感觉到今天晚上如此之冷呢。这句非常含蓄,借江山清冷述自身心冷,我也并不是每晚都感觉到寒冷的,唯独今天才有这种感觉啊。给人也无尽的想像空间。离别诗历来很多,这首诗是其中佼佼者。借景喻事,借物喻情,含蓄深远。该诗通篇写情,第一句写地面,第二句写高空,第三句写近处,第四句写远处,把事和情都隐含在景中,不愧是一篇佳作。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欢迎交流讨论!如果喜欢就请点赞,请关注头条号;0红旗漫卷0,谢谢!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池冰蓝

一池冰蓝

作为天赋犹高的初唐少年诗人王勃,他的诗文灵动飞扬、神采卓然,想象力的驰骋交融着妙笔生花的隽美,常常使人读过而久难忘怀。这首江亭夜月送别.其二是他所写的一套组诗中的第二首,全诗如下: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如题,“江亭”即诗人所处之所,是江边长亭,“夜月”则点出了时间为深夜时分,“送别”概括了试题,此诗为送别友人的赠别之作。这组五绝共有两首,题中提到的是第二首。作此诗时王勃仅仅20岁,正是他游学巴蜀一带途中的送客之作。“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开篇即以迷蒙壮阔的夜色之景渲染出一派深蕴空灵的视觉画面,凌乱的烟雾笼罩着青苔丛生的石阶,孤高的明月飞扬在江亭南端檐角上的长空中,清韵凌尘。“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亭门紧闭,萧瑟落寞得使人心生寂寥,这样的夜晚,山河同这心绪都显得如此凄寒。清代文学家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曾指出此诗最后“寒”字的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可谓是全诗的“诗眼”,总结诗境而彰显了诗人本心的情愫,落笔生情,风致窈然。人生无定,聚散匆匆,诗人少年才子,更写透了离愁万千。
christyltq

christyltq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其二,是他旅居巴蜀期间写的客中客之作,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送别后流连顾盼之状、凄凉寂寞之情,写得耐人寻味,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朝·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首句写的是地面景。碧砌,是指青石台阶。迷乱的烟雾笼罩着青石台阶。次句写天空景。天上的明月,飞向南面的天边。首句写“烟”曰”乱“,既是形容烟雾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乱,友人自青石台阶离去,乱烟笼罩着青石台阶,则友人踪迹不可寻矣。次句写“月”曰“飞”,既写出了时间的推移,表明诗人久久伫立不愿离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思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第三句写近处景。离亭掩映,周围寂静无声。第四句写远处景,今天夜里,大江和高山格外寒冷。写离亭,用一“掩”字,表明离亭掩映在周围的景物之中,封闭的空间往往会让人更加感到孤独寂寞。“寂寞”,既写外在的景物,也写内心的情味。最后一个“寒”字,将全诗的情感凝聚其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王勃的这首诗,将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在情景之中,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将身边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画面优美的月夜图,在描绘这幅图景时,诗人用富有情味的字眼,将他寂寞孤独的情感融汇其中,产生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禅°

禅°

原作: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朝·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赏析:作者王勃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唐代著名诗人,曾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少年聪颖,才华早露,被赞为神童,其文学成就世所公认,仅一首滕王阁序就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教化了无数后辈学子。江亭夜月送别是由两首五绝组成,“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是其中第二首。从诗的题目我们就不难看出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正是利用江、山、月、亭、夜、雾等景物来描写送别之情的。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因为送别是在月夜,“乱烟”应该是夜间的迷雾,“笼碧砌”可以看出夜雾还是挺大的,笼罩着江亭青色的台阶,这“乱”和“笼”字烘托了送别的气氛。由近及远,可以看到天上高悬的月亮向南方移动,顿时一种月亮走,君也走的别情愁绪油然而生。“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离别的亭子掩着门,周围寂静无声,大江与高山在这样一个夜晚里显得那么凄凉。一个“寒”字,作者感怀此夜,凄凉寂寞的离别之情,跃然眼前,可谓画龙点睛,一直广受文人雅士的赞誉。一首五绝,区区二十个字,诗人就写出了“江、山、月、雾、亭、夜”等诸多景物,“乱、笼、掩、寂寞、寒”每一个字都让人透彻心扉,这些字的结合,把送别后的作者的孤寂怅惘之情很好地融合到了对各种景物的描写之中,不愧是一首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传世佳作。
jennyMM

jennyMM

王勃的这首诗说了一个“寂”字,说了一个“寒”字,四句都是写景,但是前两句与后两句写法不同。先看一下这首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是眼中所见的景色,单纯的意象描写;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情景交融,加入了诗人的感受,一句说离别之后所感受的“寂寞”,一句说离别之后的所感到的凄冷。王勃的诗多写羁旅离别,意象开阔,最著名的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化用了曹植的诗,成为千古绝唱。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前两句是对句,后两句是散行。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但是王勃的绝句在前二句对仗非常普遍,例如: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小径偏宜草,空庭不厌花。 平生诗与酒,自得会仙家。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 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 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以上这些诗都有共同的特点,诗中用对仗不是唐朝开始的,先秦就有这种形式了。大量使用对仗的在南北朝就有,大家可以看看谢灵运的诗,几乎句句对仗。四声理论出现以后,永明体和以后的诗人更是把平仄引入对仗,成为格律诗和律赋的规则之一,王勃受影响太深只是继承而已。赋也有一种律赋,也讲究四声和押韵、对仗,唐朝考试的赋就是律赋,篇幅短小。王勃的滕王阁序大家都读过,对仗的句子比比皆是,著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老街味道
祁圈圈圈幸福

祁圈圈圈幸福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如果你不仔细看本诗的题目,你可能会以为是诗人乘船离开,与友人离别而不是送别友人。但本诗的标题明明是“送别”不是离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因为有第二句“飞月向南端”。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静止不动时,周围的参照物也不动,只有我们自身运动时,周围的参照物相对于我们运动方向作反向运动。所以,只有身在船上,以船为参照物时才有“飞月向南端”的运动感觉。但此诗标题明明是送别而不是离别,证明诗人是在岸上,而客人在船上,既然诗人在岸上并未乘船,怎么会产生乘船离去这样的错觉呢?这正是本诗的高明之处,也是诗人要表达的感觉。尽管诗人在岸边的亭下并未乘船离去,乘船离去的是要送别的友人,但诗人却感觉身心已随友人一起离开岸边,乘船向北方飞驰。这样换位思考一下,一切则都归为正常了。这也表明诗人不愿与友人分别的心情,仍感觉和友人在一起,才有月亮向南飞去的感觉。同时,诗人也用了意向手法,给读者以暗示。首句“乱”字,既是形容烟雾弥漫,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迷乱。三句“寂寞”二字,既是写亭的寂寞,也是意向内心的寂寞。四句“寒”字,既可指肌肤感觉到夜的寒冷,也意向指送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凄冷。这样,通过错觉表达与被送友人的难舍难分,通过对环境描写的意向表达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的凌乱、寂寞和凄冷。这才是:情到深处自然浓,人已别时心未别。
Juicy

Juicy

晴好的天被乱云茏罩,云向北快速地漂动显得月南飞。狐独的心难受眼看不清离亭了。江山和我心情一样难受心寒。第一句写天能走的都走了。第二句写地走不了的此时都心寒了。掩字两用写人伤心含泪看不清另一意写亭低头掩面。用写天地人的手法体现出离别后的心情。
Yaly_Tong

Yaly_Tong

谢谢邀请????~江亭夜月送别这首诗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而此两首中的第二首,意境和用字尤其为胜,全诗如下: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代: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一】白话文:青绿的台阶被那乱糟糟的久久不肯散去的烟雾笼罩着,月亮如飞来似的高高升起,静静照耀着江亭的南门。这离亭周围一片寂静,门虚掩着;那淘淘大江与巍巍高山在此寒夜里都显得那么凄凉。【二】深入赏析:这首诗也是典型的借景言情之作,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的。首句中的烟是乱烟,一个“乱字”既描述了烟的朦胧无常之态,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承句开始写月,这里的月是“飞”月,一个飞字,就感觉到了时间的仓促,月亮并不是那么柔美,烘托出的氛围也不是惬意的,而是人生聚散匆匆之伤感。接下来在转句中,一笔点明了旨:“离”,一个离字足以让人感慨万千,内心的沉重感陡增。突然就想到了“多情自古伤离别”这句话,不管是爱情的离别还是友情的离别,用来皆准!试想一人在离别的晚亭里久久站立,是多么的孤独与伤感。最后合句借山和江来进一步补充说明了诗人因送别而产生的无限寥落和惆怅之情:大山和江水在今夜都显得那么寂寞那么寒冷。特别要说的是最后一句中的“寒”字,用得极为形象得当,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把诗的境界和人的情感皆推上了一个高度!【三】总括:从整首诗看,诗人抒发个人情感,着重通过炼得惟妙惟肖,恰到好处的“乱”、“飞”、“离”、“寒”几个形容词来表达的。成功运用这样一些字眼点活了画面,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对景色的描写之中,由景抒情,情景交融;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通篇读来节节相扣,层层递进,朴实又真挚!以上就是本人对此诗所作出的一点分析,如果友友还有更深入的见解,欢迎留言在评论区,一起学习探讨~
lov苹果脸红红

lov苹果脸红红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