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古诗?

如何鉴赏古诗?
提到的作品

[作品]长恨歌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

王安忆

[作品]如梦令

内容提要 北京有无限的魅力,也有永远说不尽的话题。本书精选民国时期文人 学者描写北京的散文随笔,内容涉及北京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社会变 化、政治事件、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选取的标准是:一有历史价值,...

姜德明编

[作品]绝句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

张梦机

[作品]花镜

“花镜”是一家神秘的小花铺。冷眼看着世情的主人白螺有一张永远不会苍老的容颜,眼角一滴坠泪痣,令她的微笑有了悲凉的味道。“花镜”中有奇花异草无数,于是从“花镜”中走出的女子,捧着买来的花,付出最昂贵的代...

沧月

[作品]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

欧阳修/宋祁

最新跟帖
minnie晶莹

minnie晶莹

霍先生的唐诗鉴赏,总是从具体的作品出发,不作空谈。

鉴赏一篇作品,理所当然地要从作品本身出发,这应该是一个不会有异议的问题。但许多人写的鉴赏文章,却常常脱离作品本身,虽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却作无根之谈。霍先生的鉴赏文章,都是从具体作品入手的,对作品本意的理解、主题的解读、技巧方法的欣赏等,都是如此。即便对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是如此。如对杜甫的名作石壕吏一诗中老妇形象的分析,霍先生指出:“有些研究者从‘安史之乱是非正义性的’这个概念出发,说石壕吏塑造了一个自愿报名参军的老妇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然,这是不合诗的原意的。细读全诗,那老妇何尝是自愿‘急应河阳役’呢?她‘应河阳役’,分明是迫不得已,她那么‘急’,更分明是迫不得已。不‘急’,就要发生更严重的后果啊!这些好心的研究者不顾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根据‘请从吏夜归……’的‘致词’肯定了‘老妇’的爱国主义精神,总算没有‘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但这样一来,将置‘逾墙走’的‘老翁’于何地呢?由于安史叛军的杀戮、抢掠,人民希望平叛;由于希望恢复‘开元盛世’,杜甫也要求平叛。但当时的统治者对待叛军,却那样腐朽无能;而对待希望平叛、甚至已经贡献出三个儿子的劳动人民,却如此残暴无情。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向‘圣明天子’献颂歌,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难能可贵的、值得高度评价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一面鹰犬四出,乱‘抓壮丁’,一面下令从中学国文课本中删去石壕吏,正说明这篇诗具有多么大的批判力量。”像这样的分析,与许多专家的分析结论不一样,但却是从作品本身中得出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读诗解诗,需不离原作本身,更须关注全文,而不胶着于某字某句。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名作商山早行久已脍炙人口,但对其注解却颇多歧义,如其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回想长安情境恍然如梦,而眼前则是‘凫雁满塘’,一片萧瑟景象”。霍先生指出,这尾联其实是对首联中“客行悲故乡”的照应和补充,“把首尾联系起来看,就不会像有些选注家那样乱加解释了”,并进一步具体分析道,“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杜陵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故乡的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满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像这样一些作品,只有从作品本身着眼,并顾及作品之全篇来仔细地阅读、理解,才会避免许多歧义,更会避免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霍先生的鉴赏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范例。

霍先生赏读唐诗作品,总是会考虑到作品写作的具体背景、环境、时代等,不作笼统的泛论。

杜甫的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葵藿倾太阳”一句,以往许多注本都把“葵”解释为向日葵。这虽然对理解诗的大意没有太大的影响,但终与老杜原意不切合。霍先生指出:“向日葵一名西番葵,一年生草本,原产美洲,十七世纪,我国才从南洋引进,杜甫怎会见到?杜甫所说的‘葵’系锦葵科宿根草本,《花镜》说它‘一名卫足葵,言其倾叶向阳,不令照其根也’。‘藿’指豆叶,也向阳。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臣窃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二光之明者,实在陛下。’杜甫这句诗,实取义于此,既表现自己‘倾太阳’的忠诚,也包含‘太阳不为之回光’却仍然希望其‘回光’的复杂内容,与上文‘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和下文‘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有内在的联系。而希望太阳回光,又是为了实现稷契之志。”结合时代,确证名实;而后考证出处,通观全文,并联系作者的志向、作品的主旨,言而有据,十分切合原作原意。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对有些具体的作品,还要联系具体的地理环境,而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温庭筠的名作商山早行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之句,不少人着眼于“板桥霜”和“槲叶落”,认为“这诗写的是秋景”,并说秋天“不当有‘枳花’,想是误用”。作诗高手如温庭筠者,竟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在让人费解。对此,霍先生联系此诗的写作地点(陕西商洛一带的山区),指出:“这其实是误解。不光是秋天才有‘霜’,也不是任何树都在秋天‘落叶’。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并举例说明“温庭筠对此很熟悉。他在送洛南李主簿里,也是用‘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的诗句描写商洛地区的早春景色的”。如果不联系具体的地理环境,就必然对此诗的理解产生很大的误差。

与上一特点一样,不脱离作品创作的具体时代、具体背景,也是避免笼统的无根之谈的方法和保证。这一特点,在霍先生的唐诗鉴赏文章中也有很多的例证。

霍先生的唐诗鉴赏,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创作经验,以此为基础,充分地发挥合理的想象。

欣赏作品,需要想象和联想。对此,霍先生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作诗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读诗亦然。诗歌虽有形象性,但并不像电影之类的视觉艺术那样具有形象的可见性,因而在读诗的时候,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想象出作者描写的那幅生活图画。诗的形象,有它的确定性,按照诗的形象所确定的范围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般地说,是会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的。”读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霍先生会想到:“等到天明一看,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由花而联想到禾苗、山林,这正是生活经验的体现。

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霍先生能够对作品作出符合生活真实的解释。如祖咏终南望馀雪一首,霍先生指出,一“霁”字十分重要,“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而不下一个‘霁’字,却说望见‘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违反了客观真实”。霍先生在长安城南的陕西师范大学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对这一自然现象自是十分熟悉。但若没有对生活的留心,正像绝大多数生活在长安城中的人一样,也不会有这样的理解。对于诗中的“城中增暮寒”一句,霍先生用了俗谚“日暮天寒”和“下雪不冷消雪冷”,来说明当时已寒上加寒。又用“望雪觉寒”的“通感”体验解释说:长安“城中”人“望终南馀雪”寒光闪闪而“打了一个寒战”,更“增暮寒”,“终南望馀雪”的题目写到这种程度,意思即确完满了。善于借助生活体验,才能把那个“增”字分析得如此细致入微。

善于调动生活经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基础;而联系自己的创作体验,则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有超出常人的体会。霍先生的唐诗鉴赏正是这样。比如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霍先生指出:“首联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这正是霍先生自己创作经验的表达。而将生活经验与创作经验相融合,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能看出许多隐藏于字句之外的内容、洞悉笔墨之外的隐藏意与延伸意。霍先生讲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指出:“只用一个‘南’字,就把风向(由北而南)以及茅屋的位置(坐落在江北)点得一清二楚。”而讲“归来倚杖自叹息”,则谓此句“‘一身而二任’,告诉我们在‘归来’(回到屋里)之前,诗人是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的;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也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创作的经验,使得霍先生能够敏锐地体味到老杜仅用“南村”“归来”四字暗示出许多情景,而由“自叹息”联想到世风的浇薄,则只有结合复杂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体会得出这种言外之意。

丰富的创作经验、自身创作的甘苦体会,使得霍先生常常能敏锐地发现诗人用墨的苦心,如对杜甫石壕吏一诗的分析:“杜甫和后来修《新唐书》的宋祁不同,他删减字句,并不是一味求简。他在不很必要的地方惜墨如金,正是为了突出重要的地方,为了留出篇幅,以便在最重要的地方用墨如泼。石壕吏一诗,将老妪‘前置辞’的内容写得多么感慨淋漓,而开头和结尾,却都着墨不多。在开头,用‘逾墙走’三字将老翁推出诗篇之外,专写老妪。在结尾,用‘独与老翁别’一句写自己离开石壕村,却将老妪终于被‘捉’走以及老翁事后回家的情景,也透露出来了。如果是不善剪裁的人,光老妪的终于被‘捉’以及老翁的事后归来,不知要费多少笔墨才能交代清楚;而在交代清楚之后,又必然分散重点,失掉含蓄之美。” 霍松林:尺幅万里——杜诗艺术漫谈,见文学遗产增刊第13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页。读到这样的分析,不由得令我们拍掌称快、击节叫绝!

摘自新出版的霍松林唐诗鉴赏读本刘锋焘导读部分

啸狄

啸狄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诗歌鉴赏有以下考点:

1、语言、形象和艺术技巧(表达技巧)

2、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穆老师不啰嗦,直接上图:

先来看“语言”——炼字赏句






我们再来看“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接着看艺术技巧




最后再来看思想感情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按穆老师的方法坚持去做,定能让你的成功之花绚丽绽放!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ariel_ll

ariel_ll

如果能够用到“鉴赏”古诗,那么这个人的文字功底一定不会差。我认为如果能够鉴赏古诗,一般要理解诗歌的诗眼典故,更要知道诗人在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这样才能理解诗人创作的初衷与表述的精妙!明写与暗示的婉转。

maoigou

maoigou

谢谢邀请,尽管我也不怎么会,但我会尽力解答。 一、答题须知。 1、 看清题目要求。 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绝不要谈与题目无关的内容。 2、 注意诗歌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有时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题目点明跟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时令特征。如王维山居秋暝的“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春”、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夜”。(2)标题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送”。(3)标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感情基调。如杜甫恨别中的“恨”。 3、 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中的关键词大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抓住它认真想一想,就能找到正确理解全诗的切入点。抓住关键词可作哪些思考呢?(1)想一想它的深层意义。(2)想一想它的修辞意义。(3)想一想它的情感意义。关键词句蕴涵的情感,往往是全诗的情感基调,理解了它,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全诗。 4、 体会全诗意境。 意境包括诗人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它往往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句子,一幅幅特定的画面,都饱含着诗人特定的浓浓情感。体会了意境,就把握了诗歌的形象和感情,也就把握了该诗的思想内容。 5、 答案恰当简明。 如果要求对诗作的艺术成就(或语言特色,或表达技巧)或作者态度进行评价,那就一定要从诗作的具体内容出发,不要曲解原意,更不能人为拔高。因为绝大多数古代诗人都有跟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之情,并且因情景的不同而变化。总之,是什么感情就是什么感情,不要动不动就给诗人冠以“高尚”、“伟大”一类的赞语。 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不要复述全诗的内容;答案中每句话的意思既要明确,又要简要,决不要罗嗦。 二、答题步骤。 落实到一首具体的古诗,到底该如何鉴赏呢?大致说来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全诗默读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 第三步,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第四步,看看标题有什么提示,然后做一个总体思考。 三、鉴赏古代诗歌常用的词语。 1、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明贬实褒、寓褒于贬等。 2、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3、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4、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5、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豪放、婉约等。 6、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三、可以先利用一些模式来作应试操作训练。 可以按高考的命题方式归纳为三种格式—— “写的什么”,“怎么写的”,“语言怎样”,来训练答题步骤。 第一种: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格式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凄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交融”的正衬模式,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辨析景物对思想感情是正面还是反面衬托,避免出错。古诗的思想感情是古诗学习和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考对此的考查有了变化:从分析的对象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联片,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更有情感评价题。在二轮复习中,考生不仅要强化把握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更要适应考查的各种变化,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 比如:1.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泊江州①陶 安②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注 ①江州:今江西九江。②陶安:元末明初诗人。(1)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运用典故。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同时也有一丝自身的伤感与喟叹。(2)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湖山的优美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一丝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①拖雨过江皋②。一番春信入东郊。闲碾凤团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注 ①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②江皋:江岸。③凤团:一种名茶。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并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闲”“静”“又”。闲:传神地描绘出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排遣,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的画面。静:燕子筑巢的忙碌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又:时光流转,不知不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暗示了词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dawanzi

dawanzi

第1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通常,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第2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第3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第4步: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第5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怎么样才能很好的理解一首古诗词?有三个方法!1、理解法一首古诗词,要理解这首诗词的内容,了解诗词的思想。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逻辑性,要将诗中的意思背记下来,记忆能力的提高可参考国内jint的速读速记训练法,到用的时候,再还原成诗词的语言,这样就比较好记了。例如:“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这句诗,如果你不理解它的意思,是很难记住的。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长颈子远望寄意。2、想象法所谓的想象法,就是发挥想象力,来想象下诗词中描述的景色或人物的原貌,这样帮助记忆。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记这首诗的时候,可以想象有一位衣着褴褛,但悠然自得的老人,在一排竹篱旁欣赏并采摘着菊花,他身后是轮廓清晰的南山。脑海想象出这样的一幅图画,那么这首诗在你脑海里就有不可磨灭的印象。3、韵脚法古诗都有严格的韵律,这是古诗对美学的一种回归。在背记古诗的过程中,可以重读韵脚。例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诗的韵脚是韵母“an”,以此来深刻的理解古诗。
京兰

京兰

所谓鉴赏古诗无非是两点,一是看古代诗人作诗时的人生环境或者是意境。二是作诗时的古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緬華

緬華

如果能够用到“鉴赏”古诗,那么这个人的文字功底一定不会差。我认为如果能够鉴赏古诗,一般要理解诗歌的诗眼典故,更要知道诗人在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这样才能理解诗人创作的初衷与表述的精妙!明写与暗示的婉转。
panpanter

panpanter

古诗是中华文化教育开端,从最早的诗经到千字文,五言到七律,八股到文言文,宋词。这就是中华朝代变更与文化发展的过程,今时代对诗词以及古文化的鉴赏只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二锅头兑伏特加

二锅头兑伏特加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可以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诗眼题眼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典故引用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修辞手法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深化理解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lukihao

lukihao

但凡经典之作,其原因必在于能唤起众多人内心的某种情感。而你要做的的就是把你所体会到的情感写下来,这就是简单的鉴赏作品。古诗的难点在于年代久远很多字意发生改变,而且典故又涉猎广博,不说是学富五车,很多诗歌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我们鉴赏古诗的意义在于什么,当然还是为了呼应自己的感情。比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一句,很容易就会让我们想到秋天冷雨,难眠之人卧听寒蛩的场景,自然也就体会那种寂寞悲凉之感。以此类推。
Ceciliadying

Ceciliadying

霍先生的唐诗鉴赏,总是从具体的作品出发,不作空谈。鉴赏一篇作品,理所当然地要从作品本身出发,这应该是一个不会有异议的问题。但许多人写的鉴赏文章,却常常脱离作品本身,虽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却作无根之谈。霍先生的鉴赏文章,都是从具体作品入手的,对作品本意的理解、主题的解读、技巧方法的欣赏等,都是如此。即便对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是如此。如对杜甫的名作石壕吏一诗中老妇形象的分析,霍先生指出:“有些研究者从‘安史之乱是非正义性的’这个概念出发,说石壕吏塑造了一个自愿报名参军的老妇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然,这是不合诗的原意的。细读全诗,那老妇何尝是自愿‘急应河阳役’呢?她‘应河阳役’,分明是迫不得已,她那么‘急’,更分明是迫不得已。不‘急’,就要发生更严重的后果啊!这些好心的研究者不顾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根据‘请从吏夜归……’的‘致词’肯定了‘老妇’的爱国主义精神,总算没有‘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但这样一来,将置‘逾墙走’的‘老翁’于何地呢?由于安史叛军的杀戮、抢掠,人民希望平叛;由于希望恢复‘开元盛世’,杜甫也要求平叛。但当时的统治者对待叛军,却那样腐朽无能;而对待希望平叛、甚至已经贡献出三个儿子的劳动人民,却如此残暴无情。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向‘圣明天子’献颂歌,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难能可贵的、值得高度评价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一面鹰犬四出,乱‘抓壮丁’,一面下令从中学国文课本中删去石壕吏,正说明这篇诗具有多么大的批判力量。”像这样的分析,与许多专家的分析结论不一样,但却是从作品本身中得出的结论,很有说服力。读诗解诗,需不离原作本身,更须关注全文,而不胶着于某字某句。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名作商山早行久已脍炙人口,但对其注解却颇多歧义,如其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回想长安情境恍然如梦,而眼前则是‘凫雁满塘’,一片萧瑟景象”。霍先生指出,这尾联其实是对首联中“客行悲故乡”的照应和补充,“把首尾联系起来看,就不会像有些选注家那样乱加解释了”,并进一步具体分析道,“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杜陵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故乡的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满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像这样一些作品,只有从作品本身着眼,并顾及作品之全篇来仔细地阅读、理解,才会避免许多歧义,更会避免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霍先生的鉴赏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范例。霍先生赏读唐诗作品,总是会考虑到作品写作的具体背景、环境、时代等,不作笼统的泛论。杜甫的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葵藿倾太阳”一句,以往许多注本都把“葵”解释为向日葵。这虽然对理解诗的大意没有太大的影响,但终与老杜原意不切合。霍先生指出:“向日葵一名西番葵,一年生草本,原产美洲,十七世纪,我国才从南洋引进,杜甫怎会见到?杜甫所说的‘葵’系锦葵科宿根草本,《花镜》说它‘一名卫足葵,言其倾叶向阳,不令照其根也’。‘藿’指豆叶,也向阳。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臣窃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二光之明者,实在陛下。’杜甫这句诗,实取义于此,既表现自己‘倾太阳’的忠诚,也包含‘太阳不为之回光’却仍然希望其‘回光’的复杂内容,与上文‘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和下文‘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有内在的联系。而希望太阳回光,又是为了实现稷契之志。”结合时代,确证名实;而后考证出处,通观全文,并联系作者的志向、作品的主旨,言而有据,十分切合原作原意。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对有些具体的作品,还要联系具体的地理环境,而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温庭筠的名作商山早行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之句,不少人着眼于“板桥霜”和“槲叶落”,认为“这诗写的是秋景”,并说秋天“不当有‘枳花’,想是误用”。作诗高手如温庭筠者,竟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在让人费解。对此,霍先生联系此诗的写作地点(陕西商洛一带的山区),指出:“这其实是误解。不光是秋天才有‘霜’,也不是任何树都在秋天‘落叶’。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并举例说明“温庭筠对此很熟悉。他在送洛南李主簿里,也是用‘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的诗句描写商洛地区的早春景色的”。如果不联系具体的地理环境,就必然对此诗的理解产生很大的误差。与上一特点一样,不脱离作品创作的具体时代、具体背景,也是避免笼统的无根之谈的方法和保证。这一特点,在霍先生的唐诗鉴赏文章中也有很多的例证。霍先生的唐诗鉴赏,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创作经验,以此为基础,充分地发挥合理的想象。欣赏作品,需要想象和联想。对此,霍先生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作诗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读诗亦然。诗歌虽有形象性,但并不像电影之类的视觉艺术那样具有形象的可见性,因而在读诗的时候,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想象出作者描写的那幅生活图画。诗的形象,有它的确定性,按照诗的形象所确定的范围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般地说,是会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的。”读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霍先生会想到:“等到天明一看,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由花而联想到禾苗、山林,这正是生活经验的体现。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霍先生能够对作品作出符合生活真实的解释。如祖咏终南望馀雪一首,霍先生指出,一“霁”字十分重要,“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而不下一个‘霁’字,却说望见‘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违反了客观真实”。霍先生在长安城南的陕西师范大学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对这一自然现象自是十分熟悉。但若没有对生活的留心,正像绝大多数生活在长安城中的人一样,也不会有这样的理解。对于诗中的“城中增暮寒”一句,霍先生用了俗谚“日暮天寒”和“下雪不冷消雪冷”,来说明当时已寒上加寒。又用“望雪觉寒”的“通感”体验解释说:长安“城中”人“望终南馀雪”寒光闪闪而“打了一个寒战”,更“增暮寒”,“终南望馀雪”的题目写到这种程度,意思即确完满了。善于借助生活体验,才能把那个“增”字分析得如此细致入微。善于调动生活经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基础;而联系自己的创作体验,则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有超出常人的体会。霍先生的唐诗鉴赏正是这样。比如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霍先生指出:“首联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这正是霍先生自己创作经验的表达。而将生活经验与创作经验相融合,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能看出许多隐藏于字句之外的内容、洞悉笔墨之外的隐藏意与延伸意。霍先生讲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指出:“只用一个‘南’字,就把风向(由北而南)以及茅屋的位置(坐落在江北)点得一清二楚。”而讲“归来倚杖自叹息”,则谓此句“‘一身而二任’,告诉我们在‘归来’(回到屋里)之前,诗人是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的;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也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创作的经验,使得霍先生能够敏锐地体味到老杜仅用“南村”“归来”四字暗示出许多情景,而由“自叹息”联想到世风的浇薄,则只有结合复杂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体会得出这种言外之意。丰富的创作经验、自身创作的甘苦体会,使得霍先生常常能敏锐地发现诗人用墨的苦心,如对杜甫石壕吏一诗的分析:“杜甫和后来修《新唐书》的宋祁不同,他删减字句,并不是一味求简。他在不很必要的地方惜墨如金,正是为了突出重要的地方,为了留出篇幅,以便在最重要的地方用墨如泼。石壕吏一诗,将老妪‘前置辞’的内容写得多么感慨淋漓,而开头和结尾,却都着墨不多。在开头,用‘逾墙走’三字将老翁推出诗篇之外,专写老妪。在结尾,用‘独与老翁别’一句写自己离开石壕村,却将老妪终于被‘捉’走以及老翁事后回家的情景,也透露出来了。如果是不善剪裁的人,光老妪的终于被‘捉’以及老翁的事后归来,不知要费多少笔墨才能交代清楚;而在交代清楚之后,又必然分散重点,失掉含蓄之美。” 霍松林:尺幅万里——杜诗艺术漫谈,见文学遗产增刊第13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页。读到这样的分析,不由得令我们拍掌称快、击节叫绝!摘自新出版的霍松林唐诗鉴赏读本刘锋焘导读部分
乐城

乐城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诗歌鉴赏有以下考点:1、语言、形象和艺术技巧(表达技巧)2、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穆老师不啰嗦,直接上图:先来看“语言”——炼字赏句我们再来看“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接着看艺术技巧最后再来看思想感情“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按穆老师的方法坚持去做,定能让你的成功之花绚丽绽放!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君回暖

君回暖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1.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que_er

que_er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