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短篇小说《河的第三条岸》解读

到底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提到的作品

[作品]鼠疫

加缪全集:第一卷

阿尔贝·加缪

[作品]海上钢琴师

“作家中的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作品选集,完整收录电影《海上钢琴师》原著,以及被《泰晤士报》赞誉为“文学瑰宝”的《丝绸》。 《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同名电影原作,讲述了海上钢琴师“一九...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作品]20世纪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迅猛,冲突最极端,变化最剧烈的时代,每一种对20世纪的回顾其实都是人们从某个角度对20世纪历史的一种再造。——肖全 《20世纪》由中国知名摄影大师肖全选片主编,收录了从190...

肖全/

[作品]鲁宾逊漂流记

《鲁宾逊飘流记》(少儿注音彩图版)是一个关于冒险、智慧和勇敢的故事。英国青年水手鲁宾逊由于所乘的货船在海上沉没,孤身一人流落到了一个无人荒岛上,开始了为生存而奋斗的冒险经历。在这个远离文明世界的小岛上...

凡尼尔.迪福

[作品]树上的男爵

卡爾維諾羅曼史小說最佳代表作之一。故事背景以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期,義大利半島地中海沿岸的熱內亞共和國的翁勃薩地區。大意敘述一個父親為過氣的男爵,母親為曾經身經百戰的女將軍家中,十二歲的長子柯西謨...

最新跟帖
我爱皮皮宝贝

我爱皮皮宝贝

现实世界中一条河只有两条岸,这个标题如果不是翻译晦涩的问题,那就只能从它的象征比喻意义来理解了。在我看来,河的第一条岸是现实世界的河岸。小说中说:“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这条河岸一方面规约着咆哮的河水的流淌,另一方面也使阻隔着现实当中的人们,比如小说中的“父亲”有一天突发奇想,“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父亲以船为家,远离了人群,选择了一种超乎现实的自我放逐。

河的第二条岸在我看来完全是属于父亲的,是父亲心灵世界和人生追求的虚拟化,在某种程度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父亲选择突然离开陆地,从此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河中和船上。这既是现实一种,同时也带有某种浓郁的象征比喻意味,这条“河岸”实际上专属于父亲。虽然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我们也找不到父亲做出这种选择和决定的理由,但这条“河岸”显然代表了父亲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追求和理想,一种人生的自由选择,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尽管在外人看来,这一切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父亲显得特立独行,行为乖张,不管父亲是出于何种目的,但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显示出了他与这个世界的隔绝和对立,以及对自我精神追求的捍卫。以后几十年他都在坚守着自己的这一人生选择,这种超现实的选择表现出了父亲的与众不同和伟岸高大,也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氛围和传奇色彩。

河的第三条岸在我看来是存在于“父亲”与“我”之间的心理上的堤岸。当包括母亲、姐姐在内的亲人都不能理解父亲的举止行为的时候,是“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在默默支持着父亲,尽管“我”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父亲的行为和决定。“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但在心理上,“我”无疑是支持父亲的,否则“我”几十年的付出就没有合适的理由可以解释了。“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我等待着,等待着。”这实际上就是对父亲的理解和支持,此时此刻的父亲仿佛如彼岸的巨人,让我仰视和敬佩不已。但就在最后,父亲改变了他坚守了一生的选择和决定,走向了岸边。“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父亲走向岸边之际,就是“我”与“父亲”之间的这道河岸轰然坍塌和溃倒之时。曾经无比熟悉的父亲变得如此陌生,以致于让我惊恐害怕不已,我只好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更因为相信父亲的选择为正确的“我”为之奉献了一生的时光和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人生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自己一生所坚信的并为之付出的信仰没有了,在一刹那间完全消失了。所以才有“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

如果上面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河的第三条岸”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河的第三种岸”。这篇小说也让我立即想到了世界文学史上与之类似的很多作品,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加缪的《鼠疫》,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以及电影《海上钢琴师》等等。《鼠疫》虚构了一种长期与外界隔绝的人类的囚禁生活,主人公里厄医生面对着荒谬的世界,完成了绝境中的孤单、绝望、挣扎、斗争。而在小说《树上的男爵》中,卡尔维诺虚构了一个人在树梢上的一生。主人公柯希莫的大半生都是在树上度过的。他在树上成长、恋爱、读书……,虽然最终在孤独中死去,却比许多人更为出色完成了一生的演出。1999年,电影导演托纳托雷把意大利作家阿列山德罗�6�1巴里科的小说《20世纪》搬上了世界银幕。这个名叫1900的人一生都生活在一艘客船上,从来没有踏上陆地一步。影片中当1900站在船舷上,思考着他到底要不要回到陆地时,他最后的选择是潇洒地把礼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后重新回到了船上。这与“父亲”打算靠岸的情节何其相似,只不过1900选择了继续坚守,而“父亲”选择的是改变初衷。

这些作品在我看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作者都把人放置在一个相对封闭孤立的环境中,然后看人的精神维度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和广度,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演绎的却是关于人类所追求和向往的自由、理想、选择等目标的宏大叙事。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其实超现实主义一直是南美及拉丁美洲作家非常喜欢和擅长的一种文学表现方式,从阿斯图里亚斯到博尔赫斯到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魔幻和超现实主义一直是生活在这块大陆上的作家的最爱。他们以此奉为文学创作的传统,并蜚声世界文坛,这根魔棒赋予了他们太多的点石成金的魔力。所以,这些故事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匪夷所思,与现实完全背离,却在更高的层面表现了文学的本质:那就是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现实生活,表现的是一种文学的真实。这也正是这些作品之所以在人类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得以涌现的真正原因。

卡卡金

卡卡金

寻觅河的第三条岸,是一种可能性的抉择。岸,也许不存在于三维空间,可它存在于五维、六维空间、存在于心灵、意愿、灵感和精神空间。那是灵魂梦境、是自由天堂。顺应心灵意愿荡漾在水光潋滟中,是一种生存乐趣和境界。

对此,我们有权尊重父亲的抉择,我们有权为精神而活;所以,我们相聚,虽然陌生,却早已熟悉。

LYN。

LYN。

现实世界中一条河只有两条岸,这个标题如果不是翻译晦涩的问题,那就只能从它的象征比喻意义来理解了。在我看来,河的第一条岸是现实世界的河岸。小说中说:“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这条河岸一方面规约着咆哮的河水的流淌,另一方面也使阻隔着现实当中的人们,比如小说中的“父亲”有一天突发奇想,“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父亲以船为家,远离了人群,选择了一种超乎现实的自我放逐。

河的第二条岸在我看来完全是属于父亲的,是父亲心灵世界和人生追求的虚拟化,在某种程度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父亲选择突然离开陆地,从此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河中和船上。这既是现实一种,同时也带有某种浓郁的象征比喻意味,这条“河岸”实际上专属于父亲。虽然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我们也找不到父亲做出这种选择和决定的理由,但这条“河岸”显然代表了父亲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追求和理想,一种人生的自由选择,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尽管在外人看来,这一切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父亲显得特立独行,行为乖张,不管父亲是出于何种目的,但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显示出了他与这个世界的隔绝和对立,以及对自我精神追求的捍卫。以后几十年他都在坚守着自己的这一人生选择,这种超现实的选择表现出了父亲的与众不同和伟岸高大,也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氛围和传奇色彩。

河的第三条岸在我看来是存在于“父亲”与“我”之间的心理上的堤岸。当包括母亲、姐姐在内的亲人都不能理解父亲的举止行为的时候,是“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在默默支持着父亲,尽管“我”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父亲的行为和决定。“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但在心理上,“我”无疑是支持父亲的,否则“我”几十年的付出就没有合适的理由可以解释了。“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我等待着,等待着。”这实际上就是对父亲的理解和支持,此时此刻的父亲仿佛如彼岸的巨人,让我仰视和敬佩不已。但就在最后,父亲改变了他坚守了一生的选择和决定,走向了岸边。“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父亲走向岸边之际,就是“我”与“父亲”之间的这道河岸轰然坍塌和溃倒之时。曾经无比熟悉的父亲变得如此陌生,以致于让我惊恐害怕不已,我只好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更因为相信父亲的选择为正确的“我”为之奉献了一生的时光和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人生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自己一生所坚信的并为之付出的信仰没有了,在一刹那间完全消失了。所以才有“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

如果上面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河的第三条岸”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河的第三种岸”。这篇小说也让我立即想到了世界文学史上与之类似的很多作品,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加缪的《鼠疫》,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以及电影《海上钢琴师》等等。《鼠疫》虚构了一种长期与外界隔绝的人类的囚禁生活,主人公里厄医生面对着荒谬的世界,完成了绝境中的孤单、绝望、挣扎、斗争。而在小说《树上的男爵》中,卡尔维诺虚构了一个人在树梢上的一生。主人公柯希莫的大半生都是在树上度过的。他在树上成长、恋爱、读书……,虽然最终在孤独中死去,却比许多人更为出色完成了一生的演出。1999年,电影导演托纳托雷把意大利作家阿列山德罗�6�1巴里科的小说《20世纪》搬上了世界银幕。这个名叫1900的人一生都生活在一艘客船上,从来没有踏上陆地一步。影片中当1900站在船舷上,思考着他到底要不要回到陆地时,他最后的选择是潇洒地把礼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后重新回到了船上。这与“父亲”打算靠岸的情节何其相似,只不过1900选择了继续坚守,而“父亲”选择的是改变初衷。

这些作品在我看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作者都把人放置在一个相对封闭孤立的环境中,然后看人的精神维度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和广度,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演绎的却是关于人类所追求和向往的自由、理想、选择等目标的宏大叙事。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其实超现实主义一直是南美及拉丁美洲作家非常喜欢和擅长的一种文学表现方式,从阿斯图里亚斯到博尔赫斯到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魔幻和超现实主义一直是生活在这块大陆上的作家的最爱。他们以此奉为文学创作的传统,并蜚声世界文坛,这根魔棒赋予了他们太多的点石成金的魔力。所以,这些故事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匪夷所思,与现实完全背离,却在更高的层面表现了文学的本质:那就是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现实生活,表现的是一种文学的真实。这也正是这些作品之所以在人类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得以涌现的真正原因。

珑镶

珑镶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