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文学的三个层次?
勿忘我
战争文学的三个层次 ,战,收,健
forandy
第一阶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期间。诗歌,如柯原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未央的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通讯,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中篇小说,如杨朔的《三千里江山》、陆柱国的风雪东线《上甘岭》;长篇小说,如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等,掀起了抗美援朝战争文学的第一波高潮。但此阶段,总体是战时枪杆诗、战地通讯和小说的“急就章”。毋庸置疑,它们为抗美援朝精神和新中国形象的宣传、鼓舞和塑形的作用已为历史所证明,但艺术成就也受到时代局限。
第二阶段,战争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巴金的小说《团圆》写于1961年,主要是一个父女团圆的故事,几乎没有正面的战场描写,跟《上甘岭》一样,都是通过电影的二度创作而产生了广泛巨大的影响。差不多与此同时开笔的,还有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完成于1978年。这部作品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开创了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文学的先河,是当时朝鲜战争文学的集大成者。随后又有孟伟哉的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中篇小说一座雕像的诞生等为代表的深耕细作,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英雄典型塑造,全景式画卷的展开,艺术表现手法的精致与完善。
第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启了新时期书写抗美援朝的新篇章。这一阶段比较有影响的作品主要有靳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王树增的《朝鲜战争》、叶雨蒙的《汉江血》等纪实文学,创作者开始以纪实文学的方式逐渐还原历史。《交响乐》在这一个维度上继续推进,通过潜心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再实地、实物、实情、实景地描写。比如通过“脚蹬式”步枪的描写,就显示了中美双方武器装备不止一代的“代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