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斧声烛影中杀兄夺位吗?
宋太宗斧声烛影中杀兄夺位吗?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N,J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夕,“上御太清湖以望气,……召开封王,即太宗也。 延入大寝,斟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 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 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 太宗受 遗诏,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 出汤沐。 ”这就是宋朝初年文莹和尚著的湘山野录一书关于斧声烛影的记载。斧声灯影之所 以引人关注,就因为事情如此发展于情于理多有不合:正值盛年的太祖突然驾崩于“万岁殿”, 并且未传位于两个儿子,而由弟弟赵光义继承大统。 人们于是产生疑问:斧声烛影中,是太 祖力劝弟弟继任大统,还是光义谋杀病中的哥哥篡位?湘山野录关于“斧光烛影”的记载于是成了宋太宗弑兄篡位和后人对其即位合法 性怀疑的直接证据。 除此之外,后人还找出另外一些太宗可能弑兄篡位的证据。宋史•太祖本纪中对太祖之死的记录就有不少疑点。 该书对太祖的死只简略地说:“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根本没有说明猝死原因。太祖无病无恙 怎么就突然崩逝于“万岁殿”呢?这难免让人怀疑。毛泽东在评点宋史•太祖本纪时, 也曾对此批注:“不书病,年五十? ”所以,后人认为太祖突然猝死,是个历史疑案,而太 宗此夜“留宿禁内”,且有“斧声烛影”之说,其弑兄篡位的嫌疑明显。 南宋遗民徐大绰在所著《烬余录》中更是直接写道,赵光义对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 花蕊夫人费氏垂涎已久。可是,孟昶去世后,宋太祖将花蕊夫人纳为己妃。后来,太祖因病 卧床,半夜时赵光义叫他,见他不答应,便乘机调戏花蕊夫人,但“太祖觉,遽以玉斧斫地。 皇后、太子至,太祖气属缕”,赵光义慌忙逃回自己的王府,次日太祖驾崩。 从这段叙述来看, 赵光义好像是在皇宫陪伴患病的太祖,并趁他昏睡不醒,想乘机调戏钟情已久的花蕊夫人, 但被太祖发觉,可能是他盛怒之下欲砍赵光义,由于病体虚弱,力不从心,未中赵光义而砍 了地。 等皇后和太子闻声赶到之时,赵匡胤已气息奄奄了。太祖是病怒交加而死,还是为赵光义所害?尚难下断语。 另外,从太宗继位的过程来看,也大有可疑之处。据司马光的谏水纪闻记载,“太 祖初宴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按:其他书籍上作王继恩)召秦王德 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见医官程德玄坐于府门,……乃告以故,扣门与之倶人见王,且召之。 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 ……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锷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 ”这段记载与文莹湘山野录中说,“是夕,太宗留宿禁内”不同,而是说赵光义当夜回到了自己的府中,是在半夜由宦官王继隆和心腹程德玄陪同下一同前往宫中的,似乎证明赵匡胤崩逝之时,他根本不在现场,与“斧声烛影”无关。 即使如此,也不免让人怀疑,宦官王继隆何以知道“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平时有诏书吗?他是“金匮之盟”的见证人吗?宋后命他去召秦王德芳,为何竟敢擅作主张?程德玄怎么这么巧也到了晋王府?至少,这段记述明确表明,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即太祖小儿子,而并非是赵光义。 只不过赵光义先于诸王子,抢先进了皇宫。再说,假如太祖已经明确传位于赵光义,他又何必“犹豫不敢行,曰:‘吾 当与家人议之。’ ”这话从何说起?宦官王继隆又说:“事久,将为他人有。 ”又说明了 什么?司马光的这段记载,显然考虑到了为尊者讳,有意为太宗开脱,但是这些含糊其辞 的记载,是否又暗示了什么呢?宋史•太宗本纪中在肯定宋太宗是“贤君”的同时,明确指出了四点非议:“若 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 议焉。 ”用白话来说,就是后代人难免对太宗有以下四点不解:其一,太祖去世后,他荣登 皇位,为何不尊惯例次年改用新年号,而是连仅剩的两个月也来不及等待,就迫不及待地将 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呢?他如此急于改弦更张是不是心怀鬼胎,想以此先入为主, 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这难免让人生疑。 其二,赵光义的弟弟赵光美,既然是“金匮之 盟”中“兄死弟及”的又一皇位继承人,为何赵光义继位后,先任命其为开封尹兼中书令, 封齐王,后来却将这位因避讳而改名为廷美的弟弟莫名其妙地剥夺了王位,贬为涪陵县公, 导致其不久就“抑郁”而死呢?其三,太宗继位后,曾封为节度使和武功郡王的太祖儿子德昭, 为何征讨北汉之后,好意规劝太宗信守诺言,奖励出征的有功将士,太宗非但不听,居然说:“待汝自为天子,赏未晚也! ”德昭由此感到自己受到了深刻的猜忌和防范,性命早晚难保, 回家后自刎而死。 这种行径,无异于逼其自杀。一年之后,太祖年仅23岁的幼子德芳,也 神秘地暴病身亡。人们由此不免怀疑“共保富贵,无忧也”的诚意。其四,太宗曾经把皇嫂 宋后加封为“开宝皇后”,但其死后,却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这又是为什么呢?所以“察其言, 观其行”,太宗根本没有兑现“共保富贵”的诺言,只看到他斩草除根,逐一消除了皇位竞 争中的最后隐患。 以上四点的出现,难道全部源于偶然?最后,我们再听听宋朝民间的声音。由于宋太祖暴死,五六年内两个儿子也不明不白地丧生,当时,民间就流传有各种版本的太祖神秘暴死和因果报应的故事。 除“斧声烛影”之外,还有“宋太祖转世为斡离不,灭北宋,杀太宗子孙几尽”的传说。其中还有一个颇有影响的说法是这样的:宋太宗弑兄篡位,大逆不道,丧尽天良。 由于其得位不正,导致北宋末年,半壁河山被占,钦、徽二帝被掳,宋太祖借金太宗完颜晟之手,报了是夜刀斧之仇。 值得注意的是,宋太宗的后世子孙似乎也相信此说不假。南宋高宗赵构时,因为他没有儿子,大臣们曾就皇位继承一事议论纷纷,多认为:太祖是宋朝创造者,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皇位继承人。 对这种含沙射影之言,高宗开始时严加斥责,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彻底改变了主意。 据说,是夜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带着他,逆转时光,回到当日的“万岁殿”,让他看了那夜“斧声烛影”的全部情景,并且说:“你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 ”也许梦境之说,纯属后人附会,但是高宗传位于宋太祖后代却是事实。 高宗最终找到了宋太祖的七世孙赵慎,并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距离“斧声烛影”之夜,已经有187年。我们也难免惊诧,宋高宗这一举动是否含有认识并承认了自己先祖的罪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宋太祖及其子孙偿还了亏欠的历史孽债的意思呢?当然,也可能太祖子孙继承南宋江山只是历史的巧合,这种因果报应之说只是后人附会而来。 但是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