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为何皆不愿入宫?
古代名医为何皆不愿入宫?
最新跟帖
刘小主
凡事都有两面性,利弊兼有。当一个事情的弊大于利时,世人就会选择将其舍 弃。古代宫廷太医在民间名医看来,绝对是应当舍弃,不当为妙的。“太医难当”, 其中的甘苦,非当事人不可尽知。 按理说,身为宫廷太医,为“至尊”诊治疾病,拿国家俸禄,收入稳定,不说 吃穿不愁,而且还有荣华富贵享受,这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太医职业的这 区区小利,与其背后的隐患和风险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先说这古代民间医生进阶为太医的道路可谓是由贿金铺设而成的,即便最后顺 利成为太医,侥幸得宠,也未必能够平步青云,因为恩赐所入还不够应付一路太监 和官员的贿赂支出。更何况,历来皇帝后妃,大都养尊处优,饮食上多肉多脂,且 运动少,像这样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利于身体健康,很容易患上不治之症,当医治无 效时,便责怪太医无能。 再者皇室宫廷,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风云莫测,有时太 医就是首当其冲,难以逃脱。一药误投,生死所系,出了事故,很可能项上人头不 保,更别指望官运亨通。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太医院院 使孙之鼎等承旨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痔漏复发症,康熙对他们的治疗情况非常 不满,便大发雷霆,写道:“庸医误人,往往如此”。 也有那些因寥寥的一定机遇,深得宠幸,荣受天眷的太医,可其处境也非尽如 人意,为慈禧太后治过病的薛福辰就是其中一例。慈禧患病后,薛福辰被召人皇 宫。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慈禧的病痊愈了,还亲自撰写“职业修明”四字 匾额,赏赐薛福辰。 医功告成,薛福辰本以为可以抱地荣誉返乡,但是慈禧却不准 他即时出京,日后还需他“请太平脉”。 然而,正在这时薛福辰家乡疾疫爆发,家 人和亲人都被感染,尤其女儿病情相当严重,可他却不能回乡挽救女儿,极为痛 苦。 对此,薛福辰曾悲叹:“抚兄(薛福辰)以回天妙手,而眷属皆不免于病,所谓 木匠缺床,足不能自理者,非耶。”古人云:“伴君如伴虎”,权衡以上利弊得失后,我们终于理解古代名医为何 把应召入宫视为险途而不愿入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