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不限身份地位,单论统率能力,前十位都有谁?
南雪国度
周瑜
尽管在智谋和算计上,周瑜屡屡被诸葛亮压一头,最后还因此被气死,但是论统率能力,周瑜称演义第一人我觉得丝毫不为过。
赤壁之战,说是两家结盟,可是除了诸葛亮助阵东吴出谋划策之外,刘备一方只做了伏击打秋风这么一点不算贡献的贡献。而诸葛亮除了一直和周瑜斗智斗勇,对于战争的贡献大概就只有借东风,至于草船借箭,那不过是周瑜想名正言顺杀诸葛亮的由头而已,东吴不会真差那十万支箭。
从设定到指挥实施,周瑜总督全局可谓完美无缺,指挥和统率能力堪称《三国演义》之翘楚。
陆逊面对久经沙场的老油条刘备,以及他的七十万倾国之兵,被敌我双方都不看好的陆逊一飞冲天,一把大火不仅阻击了刘备东进,也让蜀汉元气大伤,终身不敢觊觎本就属于东吴的荆州。
在之后,陆逊成为了东吴的股肱之臣,称之为擎天柱、紫金梁都毫不为过,是全书唯一一位在统率能力上可以比肩周瑜的人物。
唯一可惜的是后期人才凋零,陆逊缺少与名将对阵的战绩,不然很可能凌驾在周瑜之上。
曹操演义三大以少胜多战役的创造统帅之一,官渡之战大败实力远在自己之上的河北袁绍大军。
很多人认为,刘备以织席贩履起家,得三分之一天下实属不易,却不知曹操也不比刘备容易多少,甚至一度成为通缉犯,而他所创造出来的成绩远非刘备可以比拟的。
曹操唯一的劣势是胜仗多,败仗同样不少,所以只能屈居第三。
张辽很多人看低张辽,实际上,作为曹魏三大封疆大吏,张辽是唯一一个外姓将领,靠得就是出色的能力。
逍遥津一战,江东胆寒,之后只要张辽镇守合肥,江东就不敢正视中原之地。论战争“后遗症”的威慑程度,张辽可谓举世无双。
诸葛亮诸葛亮前期尽管很出彩儿,甚至算无遗策,但他始终扮演的是一个谋士或者军师的角色,统领大军的从来不是他。
后期诸葛亮基本军政一肩挑,看起来连战连捷,实际上从来没有取得过决定局势的胜利,屡屡徒劳无功,从街亭用马谡也能看出,论识人,诸葛亮照刘备也存在差距。
诸葛亮很好的用高超的智谋掩盖了统率力上的不足,当然了,这种不足也要分跟谁进行对比,纵观全书,能超过他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耳。
司马懿如果没有司马懿,或许诸葛亮真的可以恢复中原,兴复汉室,至少在演义里是这样的。
表面看来,司马懿总是比诸葛亮棋差一招,他自己也深知在谋略上与诸葛亮的差距,所以以固守为主,完美的阻截了诸葛亮的进攻。尽管过程狼狈,但就结果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博弈其实是诸葛亮输了。
曹仁曹仁也常常被低估,实际上论带兵,曹仁在曹魏诸将中仅次于张辽。
守卫南郡时,让周瑜陷入苦战,尽管最后还是丢了城池,但对东吴已经造成了不小杀伤,周瑜也被箭矢射中,为后来的死埋下伏笔。
之后守襄樊,死命挡住关羽的北伐,虽然损失惨重,好在最后顽强守住,力保不失。
可以说,曹仁是一个极其善守的大将,不过由于比较狼狈和不出彩儿所以经常被人低估。
孙策孙策凭借父亲留下的几员老将和从袁术那里用玉玺换来的少量人马,凭借自己的努力生生打下了江东的基业。
之所以排得不高,是因为演义中降低了各个割据势力的实力和水平,显得孙策一路打来难度不算大。
关羽尽管关羽最终失了荆州,自己也兵败身死,但这多是因为他狂傲的个性,并非自身统率力不足。
北伐时打得曹仁抬不起头,面对于禁、庞德的援军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差点因此迁都。之所以败亡,是因为魏、吴不仅暗通曲款,而且精锐尽出。曹魏一直有大将曹仁正面防御,于禁、徐晃先后做援军赶来,张辽也伺机而动。东吴方面更是集合了吕蒙、陆逊及其他所有在世的十二虎臣,面对这样的阵容,腹背受敌的关羽很难再有作为,不然足以封神了。
邓艾最后一位我在邓艾和姜维之间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邓艾。
姜维与邓艾的几次大战,姜维看似胜得多一些,但是和诸葛亮一样,他没有取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反倒是在国力的差距下越打越力不从心,最终在被钟会拖住的情况下,由邓艾冒险偷渡阴平,灭亡了蜀汉。
所以按结果论,在伯仲之间的二人中我选择了最终的胜者——邓艾。
后期的陆抗和羊祜其实历史评价比上述有些人物更高,不过由于我们说的是演义,二人笔墨太少,而且小说后期给人一种人才凋零严重的感觉,所以两人难免有“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成分,当然,这依旧仅仅是对演义而言。
张郃能力不错,可以说一度是后期的第一大将,不过他单独领兵的机会有限,多为副将,所以遗憾落选。
最惨的是曹真,被演义生生写成衬托诸葛亮、司马懿的“傻瓜”,更是难以入选了。
说到底,演义是演义,历史是历史,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