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为什么提出"三教可一"的主张?
"隋末大儒
最新跟帖

syysale
隋朝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一个统一的王朝,但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不过,这个短命的王朝中却出了一个著名的儒生,他就是被旧唐书的作者刘昀等称为“隋末大儒”的王通。在当时传统儒学衰微、佛教势力强大的情况下,王通以复兴儒学、建立王道政治为己任,对先秦儒学中的“仁政”“礼”重新予以肯定,并结合隋代的社会现实进行新的诠释。 他还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企图援佛人儒,并批评佛、道,提出了“三教可一”的思想主张。王通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万荣)人,生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卒于隋大业十三年(617)。 他去世后,其门人弟子私谥他为“文中子”。据史书记载,王通曾著有十二策和中说等,现尚有中说传世。 王通之所以提出“三教可一”的主张,其根源在于他对儒学和孔子有深刻的体认和了解,而当时又是佛、道盛行,孔子之学空前式微。 他出身于“六世冠冕”之家,这个世宦兼儒学的家庭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这对王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年龄还小的时候,王通已开始受学,而且学习十分勤苦,中说•立命篇说他“十五为人师”,后来他到处游历问学,以至于“不解衣者六王通岁”,不久便考中秀才。 仁寿三年(603),王通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使文帝十分高兴。但是,隋文帝将王通的奏策让文士们讨论时,公卿们却不以为然,故没被采用。 而后,王通被任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大业末年,他辞官回家,从此以著书讲学为业。王通回家乡后,心情非常郁闷,便寄情于续述六经和聚徒授学的事业。 人们把他与孔孟相提并论。 唐代的著名文人皮日休就是王通的崇拜者,他认为王通足可以与孟子并提。他在文中子碑中说:“较其道与孔、孟,岂徒然哉!设先生生于孔圣之世,余恐不在游、夏之亚,况七十子欤?”其实,王通当时的人们也这样看。 王通家乡附近有白牛溪,据说,王通于“大业中隐居此溪,续孔氏六经近百余卷,门人弟子相趋成市,故溪今号4王孔子之溪’也”。 王通胞弟王绩答冯子华处士书中也说他“生于隋末,伤世忧乱,有道无位,作汾亭操,盖孔子龟山之流也”。 王通一生确有不少与孔子相似之处,而且他也以明王道为己任,希望重兴孔子之学,重振孔子之业。与孔子相同,王通认为他所处的时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礼崩乐坏,“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昏礼废,天下无家道矣;丧礼废,天下遗其亲矣;祭礼废,天下忘其祖矣”。 为此,他希图“明王道”,继承先圣之业。他认为仁义为教化的根本,先王就是用它来继道德、兴礼乐的。道在礼中,礼为道的表现形式,仁、道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规范,所以,五常与礼的和谐统一便就是道,便就是“先王之道”。 “明王道”是王通的政治思想核心,他一生的活动也都是围绕着恢复王道政治这个中心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