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如题,古代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提到的作品

[作品]商君书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

[作品]筹海图编

中国明代筹划沿海防务的专著。明郑若曾编著,13 卷。现存明嘉靖本、隆庆本、天启本、清康熙本和《四库全书》本等。天启本题为“胡宗宪辑议”,《明史· 艺文志》题为胡宗宪撰,均有误。 该书中有地图114幅,...

郑若曾

最新跟帖
dentex024

dentex024

先秦时期,虽然对战争的起因、战争性质的探讨,还相当肤浅,甚至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毕竟已涉及到战争的根本问题。认为战争的胜负既是物质力量的竞赛,更是政治、人心的抗争。因此,战争的胜负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重要因素。  (一)凡战必本于政胜周易曰:“师贞,丈人,吉无咎。  ”(周易·师第七),言兴兵打仗合乎正义,又有德高威重的人临阵指挥,即使物质力量不足,也能最终取胜,而没有祸咎。  为什么呢?因为“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正义之师,理直气壮,斗志昂扬。反之,则理亏气衰,斗志消沉,这是正义战争之所以有力量、最终战胜敌人内在的根本原因。  《商君书》直言,“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商君书·战法第十),淮南子·兵略训也说,“兵之胜败,本在于政。  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强调指导战争的原则,必须以政治为基础和前提,政治上的优胜是最重要的优胜,是战胜敌人最根本的条件。  政治统治能控御民众,臣下拥护君主,那么军事力量就强。  民众抵制政治统治,臣下反对君主,军事力量就弱小。政兴则战胜,政衰则亡国,是普遍的历史规律。因为政兴可以上下同欲,兵民一致,同仇敌忾,共同对敌;政衰则如一盘散沙,人心涣散,士气低落,不仅不能一致对敌,甚至可能导致内乱和倒戈。    因此“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  《商君书》则更进一步地断言:“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商君书·战法第十)。因此要讲究“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同上)。  司马迁举例说:“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太史公自序)。  没有军队国家就不会强大,不施仁政国家就不会昌盛。黄帝、商汤、周武王就是因为具有了这两个条件而国家兴旺,而夏桀、商纣王、秦二世之所以灭亡,主要是在政治上丧失人心。  无兵不强,兵是力量的象征。  但仅有兵还不够,国家昌盛还需要德政,德政是兵强的基本前提和坚实基础。百战奇法·生战指出:“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  ”(吕氏春秋·卷七·孟秋纪·禁塞)。  理由是“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三略·下略)。正义战争一方对付非正义战争一方而言,就如同用决开的江河之水去淹灭微弱的火把,在深渊的岸边推落一个摇摇欲坠的人,其力量是强大的,胜利是必然的。  战争的本质之所以是“政胜”而不是“兵胜”、“武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卷四·公孙丑车句下)。因此,治政比治军更为重要。所以提出“良吏优于良将,善政优于善战”(《筹海图编》)。当然,“政胜”并不排斥“兵胜”,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并不矛盾。    “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吕氏春秋·卷十五·审大览·不广)。(二)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人非常强调“和众”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制胜的重要因素,指出“师克在和不在众。  ”(左传·桓公十一年),强调“凡胜,三军一人胜”(司马法·严位第四)。  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和众”,作为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如果上下不和、左右不能协调,虽有规模之众,也难以夺取战争的胜利。  而凡是夺取胜利的战争,三军必须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支援,密切协同,否则“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第二)。  打仗,需要天时、地理、人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是制胜的重要因素,但“人和”是最重要的条件。  “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孙膑兵法·月战)。强调在诸多制胜因素中,没有什么比人更为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卷四·公孙丑章句下)。和则胜,不和则去,可见,“人和”的极端重要性。  但是,人和不是空想而是有条件的,“得道之兵,……因民之欲,乘民之力,而为之去残除贱也。  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顺道而动,天下为向;因民而虑,天下为斗。”(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  只有“得道之兵”,才能“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才能“三军一人胜”。所以,军队规模不一定庞大,兵不是越多越强,即“师不必重也,而效命者克”(何博士备论·汉光武帝论)。    “兵以多为累而至于弱”,“兵以少而后强”(水心别集·卷10·12),“兵贵精不贵多”,“凡战多败,非由兵少,正以其多而不分健懦”(金史·卷109·陈规传)。  军队当然应该有一定规模和数量,但质量更为重要。而强调质量,又主要是人的素质。如果军队贪生怕死不能效命、纪律松弛不能有效约束、武艺不精不会作战、装备落后不能打仗,多亦无益。
guangxidingding

guangxidingdi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