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古代历史上哪个人物参加高考可以拿状元?
洁米团儿
封建社会和科学社会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就好比一个孩子在成长一样,社会在发展、进步,但永不会停止。
古代实行的是科举制度,最初的考试是由官员推荐人选,皇帝出题,如果满意的话就可以入朝为官。到了后面参加科举的人增多,皇帝忙不过来,于是有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
在唐朝的时候,科举最多的时候足足有50多门科目,包括现在的很多,书法,数学,自然,医学,地理等。但是那很多科目不是加分项,所以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直到宋朝才被取消。
就像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科举都是死记硬背,十年寒窗苦读,甚至能做到在四书五经上看到一句话,就能知道整篇写的什么,并且还能写下这段话的理解。(也就是写作文)
到明朝出现了历史上最难的科举制度,八股文 写作时文章的字数,句子长短,标点符号,甚至几声几调都有严格要求。
现结论如下: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之所以有如此青史留名,所付出努力肯定也是值得肯定的,古代因为科举制度让很多人名垂千古,无论是大文豪还是政治家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在这里只能说他们没赶上我们的新时代。
对比下现在和古代的状元,两边发展的方向不同,古时候的人更多的是为官,以治国平天下,也让很多人名垂千古,身居高位。
现今呢?可以说算是为了生活,(也有为国为民的)很多大学生不是在找工作的路上就是在换工作的路上。(因为你没学历连个工作都很难找到)。
现如今的高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古代人是没机会了,如果有绘画状元,书法状元,诗词状元等,则表示现代人没机会了。
两个时代的不同之处,两代状元的心酸!
leletuzi
基本都不及格,时代的进步足够抹杀他们的聪明才智,除非他们穿越过来后,在现代学习了一段时间才有机会。但是现代和他们前半生的所见所闻有巨大的差距,可能会造成他们心里落差巨大,导致无法接受新内容。所以也许在语文和历史的某些题目上比现代强,其他的甚至可能不如现在的小学生
Johnny Lee
需要文理能力兼通的,看好徐光启。
么么时尚屋
吕蒙正如何从“屌丝”逆袭成了“高考”状元,最后荣升“正国级”的?
“正国级”干部吕蒙正是个“官N代”,也是“屌丝”一枚。
确切的说,他是先从“官N代”跌落为“屌丝”,又从“屌丝”逆袭成了“高考”状元,最后荣升“正国级”干部。
如此传奇,早就勾起了好奇心。
周末,我决定去吕蒙正家串串门。
吕蒙正家在偃师市佃庄镇相公庄,特稿哥驱车入村,在村委会旁找到了吕蒙正的“相府”。
面前的“相府”实在是寒碜,破败的“寒窑”已经塌陷成坑,仅剩下一部分窑顶,坑内竖立着一块石碑,字迹依稀可辨。
“寒窑”之前,向东约20米,有一座“寒庙”,是祭祀吕蒙正的祠堂。这个与厨房一般大小的“祠堂”与“寒窑”一样,也显得局促“寒碜”。
“寒窑”前立有一碑,上刻“圣迹灵源”;“寒庙”前也立有一碑,上刻“吕氏故园”。周围种了一片杨树、一棵桐树;空地上摆放一副棋盘,几个破旧的沙发。
此前来访的一位记者撰文说:“概而言之,草盛豆苗稀,荒芜了吕蒙正的故园。”
倒是相邻的村委会大院、楼房、广场,要比这个“相府”气派得多。
说起来,吕蒙正还是“官二代”,或者“官三代”。
他的爷爷吕梦奇曾任户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父亲吕龟图当过起居郎,就是皇帝的秘书长。一家出了两个部级官员,吕蒙正应该衣食无忧。
但是,吕蒙正的父亲是个花心大萝卜,爱搞“小三”,还娶“二奶”。女人们同侍一夫,最喜欢争风吃醋,互相嚼舌头根子,父亲被枕头风吹得迷迷糊糊,结发妻与嫡 长子吕蒙正有点儿看不惯,父亲竟将吕蒙正母子赶出了家门。
于是,吕蒙正母子流落到伊河北岸的坞流村(今相公庄),在一座废弃的寒窑里住了下来,苦熬了十几个春秋。
自此,少年吕蒙正跌下云端,从“官N代”,一下子沦为“屌丝”。
“屌丝逆袭”是每一位生活在底层之人最大梦想。
吕蒙正当然也想“逆袭”。
“寒窑”中,吕蒙正非常励志,发奋苦读,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丁丑科状元,太宗为其写诗、赐宴。988年,被拜为宰相,1001年第三次登上相位。
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后来,吕蒙正的7个儿子都做了官,后世也异常显赫,被誉为“一门四世五相”,掌北宋七朝政事:且不说吕蒙正,其子吕夷简,宋仁宗时为参知政事;夷简之次子吕公弼,居相位,事仁宗、英宗两代;三子吕公著,居相位,事神宗、哲宗两代;公著子吕舜徙居相位,事徽宗。
吕蒙正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谥文穆,赠中书令。
吕蒙正最著名的励志文章是寒窑赋,秒杀现在所有的“鸡汤文”。
寒窑赋以史为鉴,是吕蒙正在人生极度辉煌时的冷静思考:在众人之下,要拿自己当人看,不妄自轻贱;在众人之上,任他人如何仰慕,不要得意忘形。
有些句子,如果换成现代用语,令人深思……
gopgopgop
如果古代历史上的人物穿越到现代参加高考,王维、苏轼能考上本科,重点本科应该都有机会,但没人能考上状元。
状元是殿试第一名,也就是当年的全国第一名。古代科举考试,学子们要经过乡试、会试层层选拔才能到金銮殿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中国历史上,从公元622年,唐高宗武德五年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到1904年,清光绪年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共1283年中,可考的文武状元共计777人。要得状元还是很不容易的,很多历史知名的人物都未能考上状元。
今天的高考,要考上全国第一名,需要的分数还是很高的。考不上700以上,怕是根本没得机会去角逐的。
历史人物参加高考,理科与英语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坎中国古代社会重文不重理,英语是个什么东西都没听说过。历史上哪些个成名人物,穿越到现代,即使给他一段时间学习,文科也许还能学到一些东西,数学、化学、物理、英语(或其它外语)要在短时间内学到点什么怕是难以完成的。
所以,静笃认为,古代历史上不管谁来到现代,参加高考考上专科都很难,更别说什么本科和状元(那怕是今天所谓的各省的第一名)。
那苏轼、王维怎么考上本科呢?
艺体生,是王维、苏轼这些历史人物高考得中的途径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且精通音乐,曾考取过状元。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看了这两个人的简介,是不是应该推荐他俩去考美术类的艺体专业,王维还可以去考音乐类的。想来,以他们在美术的造诣和在美术界的名气,通过专业考试那是一丁点问题都没得的,高分那是手到拈来。
问题是,艺术类也要考文化课,也要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行的啊。
这个不着急,我去查了一下2018年的艺体类招生的分数。就以京城北京为例吧。
北京2018年艺术类的本科控制线是文科(艺)340分,理科(艺)300分。理科的控制线虽然只有300分,但鉴于王、苏等的理科功底,咱们还是别费力气了,还是选文科吧。
文化考试共六科(咱们把文综分成政治、历史、地理来算)。
语文,以王维与苏轼的文化功底,考个120分以上应该是点问题都没得吧。当然,前提是他们来到现代后,要恶补一下现代文和简化字才行。
数学、英语,咱们就不算了,考试时他们碰运气吧,二科300分的总分就考100分吧,毕竟英语选择题多。
政治,好歹这两人也在朝廷为官,是政治人物,来到现代后稍微花点时间看下政治教材,理解起来应该问题不大,100分的题至少考60分吧。
历史,古代的文人都是要大量读历史书籍的,到现代后再读下他们时代后面的历史 ,以他们的社会阅历,历史至少考个80分吧。
地理,他们可能理解起来要费力些,毕竟很多地理知识对于连地球是圆的都还不清楚的他们,真是很具有难度。但毕竟他们走过了祖国名山大川,考50分我还是有信心的。
来加一下总分,410分了。比北京艺术类本科(文)的控制线340分多了70分。看来,就算是上面的每科分数再打点折,上本科线还是没问题的。不过,这分要得第一名,还是困难的。
当然,这只是和大家娱乐一下,他们是不可能来到现代的。我们现代的学子们知识面更广,也不是古人能够相比的。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祝愿所有学子们都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
我是挚守静笃,一个专注于历史领域的答者,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哟。今天是端午节,祝亲爱的您端午安康!
BrendaL
举人参加会试,如考中贡士可参加殿试,最后争夺状元
mickyqian
关于古代哪一个人物参加高考可以拿状元,确实是一个让人脑门大疼的事情,因为他们都有偏科的特点。综合考虑下来,文科我会选司马迁,理科我会选徐光启。
先说文科:高考文科需要考的科目是语文,数学、外语、历史、政治、地理。综合起来,古代的那些历史人物若参加现在的高考,总体上较吃亏,因为他们都有偏科的特点。如若这些人同时参加高考,我认为司马迁可得文科状元。懂外语的李白,虽然具有先天的语言优势,可惜身世蹊跷,学籍问题是个迷。纵然天生我才必有用,也注定与文科状元无缘。
综合素质排名第二,没人敢排第一的苏东坡,爱在文章里发点小牢骚,时常与主题思想不符,没有哪个主考官敢让它的作文及格,也注定与文科状元无缘。
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参加个高考,拿个文科状元,按理说是分分钟的事情,但韩愈这个人,从十七八岁参加科举考试,一至考到三十岁了,才从编外考到编内,估计要当状元,运气差了点。
其它诸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王安石、柳宗元、杜甫等等那些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文学大师。随便拎出一个来,在今天,都是国学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他们若参加高考,也一样拿不到状元,因为他们都有偏科的特点,高考是应试考试,不是人才选拨的考试。
“史圣”司马迁,穷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既然是史官,百科都要学习,都要涉猎,司马迁的知识存贮量,绝对是冠绝古今的,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甚至外语,都可能拿满分,或许在“数学”这一科上会有所拆羽。但数学不止司马迁不在行,其它上述诸人也不在行,所以综合考虑,如果这些人同时参加高考,司马迁胜出当状元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数学泰斗袓充之:能将圆周率算了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本身就是一个天才,一个有着严密数学逻辑思维的大脑,触类旁通的综合学习能力一定非常强,有胜出的可能。
科学全能沈括:一生都致力于科学的研究,在数学、化学、物理、军事、医学等方面都有贡献,晚年时完成了著作《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科学史的代表作,其著述包括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全能天才。如果参加高考,一定能得状元。另外诸如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推步、立成的作者郭守敬等等这些科学全能天才,都有可能胜出,但他们在外语方面,或许会有所欠缺,这就不得不提到徐光启了。中西会通的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他不仅是个理科全能天才,最主要的是他精通外语,学贯中西。如果以上人物同时参加高考,徐光启在外语方面会占尽便宜,我认为会最终胜出,当上理科状元。
<凡人视角,文史俚说 >
zhu_lf2009
云南石屏的袁嘉谷就获得了经济特科状元。他15岁参加童试,16岁成为秀才,又参加乡试成为举人,后参加过京城的会试成为进士,最后考经济特科,大魁天下,成了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他如果参加高考,拿个状元可以说是手到擒来。我国近代伟大的外交家,航海家郑和的出生地就是他从一块墓碑上考证出来的。他是云南的文化名人!
zmycurar
所谓的状元,就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全国考试中的第一名(前四名统称为进士,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今天的高考,就是现代的国考,即高等院校选拔新生的考试。分文、理两大类。文科答:语、数、外、文综(政史地)四大卷;理科答:语、数、外、理综(理化生)四大卷。
古代众多圣人名流;学者大腕,若参加当今的高考,谁能稳拿全国第一名呢?好!列出几个大人物试一试,先预考一下:
先请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参加文科高考。他的语文、历史两卷就算是满分,也绝对保证不能第一,因为外语司马老先生不懂,得了个“O”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想当年做过大宋的主考官,录取了像苏轼、苏辙、曾巩这样的大才子,但让老欧阳参加当下的高考,也是名落孙山,尽管文科类数学题简单一些,他数学卷可能是“O”分,至于外语咱们就不说了。
再把南朝的大数学家祖冲之叫醒,别看他的圆周率领先世界1000余年,就是让老祖师父单抠(专一答数学卷),当今的炎黄子孙学子们也不会给他留面子,很难夺冠。
恭请北宋大才子苏轼出场,拿起他的毛笔,挥洒自如,刷刷点点,语文试卷可能夺魁,数学卷、理化卷可咋办?外语必然是缺考吧!现补习来不及呀!
再请距今较近的李时珍参加高考,他“生物卷”也不一定拿满分,因为涉及现代的生命科学,难坏了巨著《本草纲目》的创写人!
历览先贤,纵数圣哲,任何一位前来应试高考,都不会夺冠,实难当上状元!基本上是:榜上无名,名落孙山!试卷中的一句现代术语难倒所有古人;选择题中的4个英文字母,古人只好“拜拜”了!
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历史前进了!中华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历史的太阳正浓,前方的景色更好!
风信子!
谢谢邀请。
说到高考,相信很多人都会说那是自己最“博学”的时期,因为高中三年科目比较多,学的知识也比较全面,可以说既要能知晓“天文历史”,又要能“导公式解题”。
而和现代的高考来说,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称“科举”。我国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文帝杨坚时开始,直到清朝光绪31年为止,前后延续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各个朝代的科举都有自己的特色,唐朝时期科目繁多,重诗词歌赋,宋代则是轻视诗词,重视实际能力;到了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真正的完善起来后,就是普遍考文科学科了,考了几百年,最终演变成我们口诛笔伐的八股文。
所以要能成为现在高考中的状元,必须在古代是个“全能人才”。
曹操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武艺过人,善诗词,通古学。
曹操20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恒,统一北方。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韵沉雄,清峻通脱,慷慨悲凉。
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位杰出的文学家、改革思想家和教育家。
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且其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范仲淹亦被朱熹誉为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