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金庸小说的语言风格吗?你觉得金庸小说语言上有哪些特色?
hello_kjf
我想,我应该用“熟悉”这个词语来形容我对金大侠全部小说的印象,而不是喜欢。无论是少年时阅读[神雕侠侣]过程中的懵懵懂懂,亦或是青年时看得入迷热血沸腾,还是朦胧中的男女爱情描写,都是我在他的作品里收获的东西。正是金大侠的作品让我喜欢上阅读,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在我后来阅读四大名著过程中,亦或是阅读大部头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时,都有了良好的艰苦阅读习惯。至于先生作品的语言特色嘛!我想并非是独树一帜的,但绝对有着鲜明的文字语言特点。因为先生每一部作品都是用文字所承载的艺术品,而非现今网文中套路照般的文学工艺品。
小雅祭司
在刻画人物时入木三分,小说中的人物仿佛就活灵活现的在你面前。如天龙八部中说木婉清的名字" 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大概就知道这个女子的清丽容貌。又如王语嫣”笑语嫣然“在段誉的眼中,只要她对着自己一笑,便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满足。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种种,好的不可言传
夫拍桌子
个人是比较喜欢金庸小说的,因为整体来看金庸的小说,大部分就是直接写的招式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看着比较轻松易懂,容易理解,而古龙的小说,大部分都是通过人物心理和环境的烘托来写的一些打斗场面,给比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同时,读者读起来相对金庸的小说更累!
我们看小说无非就是娱乐休闲,所以,我更喜欢金庸的直接描写的手法,读起来更轻松。
Tiffany﹏.
我是金庸先生的铁杆粉丝,上大学时专门选修了金庸小说艺术研究。我们看金先生的武侠小说很有代入感,看着那些文字脑海当中很容易就联想到相应的适合的画面。翻看了一下各位朋友的回答,都说到了一点,就是白话文或者西化中文。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镜头式的叙述手法,就像是一架摇臂摄像机,带着读者在故事画面里穿梭,从高空俯瞰的大场景,到正在发生的人事物,再到某些特写,整个过程相当的连贯合理。金庸先生博学多才,文化历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政治军事、地理风貌、方言美食、周易八卦、中医理论、武术理论……将这么多有趣的东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融入小说,自然更有意思。金先生还非常的诙谐幽默,明明是讽刺的话让读者看了却觉得有趣,同时又达到了讽刺的目的,比如描写丁春秋的厚颜无耻及其门下弟子溜须拍马的场面。
同时期的其他几位武侠大师的作品,我也很喜欢,梁羽生先生是标准的中国传统才子,语言表达都是像红楼梦那样的,文笔相当的美,但是现代人读起来可能会费力一些。古龙先生爱偷懒[呲牙]描写十分意象,读者要多发挥些想象力才行,这也是为什么古龙作品翻拍困难的原因。
唉,大师们都走了,谁还能再描绘一片江湖呢?[流泪]
木木婉清
首先,我对金庸小说不仅喜爱,而且爱不释手,喜欢它语言上的行云流水,平中见奇,它的情节用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的经典武侠人物。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所著武侠小说共计十五部,概括起来就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分别为《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
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讲到,“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小说的语言总的可以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概括。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场面,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读金庸小说时,迎面而来的是古朴、苍劲的感觉,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金庸总是试图在作品中不说而又说点什么,那意境的升华令人如饮佳酿,读者于微醉之间已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笔是灵动而又厚重的。
试看《神雕侠侣》三十九回大战襄阳里对郭芙的描写:“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来讨我的喜欢,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可以这么说,郭芙这个人物的刻画在金庸小说中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她的意义绝对不下于黄蓉、小龙女以及李莫愁,而大多数的读者却总是先入为主的把自己当成了杨过,而把郭芙当成了对头并对之无比痛恨,殊不知此举乃是入宝山而空回,买椟而还珠了。金庸小说就是这样:语言升华成性格,性格升华成命运,而命运反过来又影响语言,如此循循导之,步步深入。
金庸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如《雪山飞狐》中描写胡一刀夫妇的那句话:“这一男一女啊,打个比方,那就是貂禅嫁给了张飞……”在这里,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的勾勒而显得如鱼得水,它唤起的想像与联想让读者再也抹不去对这一对夫妻的记忆。
金庸的语言还很幽默诙谐。从“老顽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韦小宝”,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说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们或是成为一种意义或思维的化身,或是成为小说重要情节或线索充实小说内容,或是与叙事角度和评点相结合,不但为金庸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金庸对语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风格是“经过了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来的风格”。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笔冲破了小说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对语言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自“百度百科”等。
weiwei915
金庸小说的语言风格,毫无疑问,非常喜欢。
金庸小说的语言特色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字优美,引人入胜;二是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三是引用诗词,信手拈来;四是描写传神,绝少雷同;五是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总之,金庸小说的语言非常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Barnypok
金庸先生文笔好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时候除了干巴巴的一句“文笔好”,我们很难具体地描述金庸先生对中文语言的造诣。
直到我知道了一个当代中国语言发展的趋势 西式中文:
欧化中文又称西化中文、西式中文(Westernised Chinese language),是指语法、文笔、风格或用词受欧洲语文过分影响的中文。欧化中文常见于翻译作品。译者往往会逐字直译而忽略中文语法、用词习惯,直照外文语法、词汇、修辞地翻译而不顾语顺与否,即使在翻译主宾谓结构、特有表达逻辑、方式等亦是如此。久而久之中文本身也染上了外语的特点
我终于明白了:金庸先生对中文语言的掌握与当代小说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语言不受西方语言的影响,不滥用介词,不使用西方语言的语法结构。他是中国数百年白话文写作的集大成者,可能也是白话文写作的最后表现形式。在他之后,所有年轻作家从小学开始接触的就是西化的中文了。
西式中文起源于近代。辛亥革命后,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人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进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
他们受到当时国际上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喜欢用功能主义的方式解构语言,把语言按照功能分成若干个元素,看重语言元素搭配的逻辑,把语法当做数学公式一般的公理。就像英语语言就会严格地把词语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把各种句子按照语法分类为祈使句、陈述句、反问句…
举个西式中文的例子,近代作家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作为对比,金庸的倚天屠龙记:
赵敏笑道:“你现下再修,也还来得及。”张无忌心中怦然一动,问道:“甚么?”赵敏脸一红,不再接口了。说到这里,两人谁也不好意思往下深谈,休息一会,张无忌再替她敷药,抱起她又向西行。赵敏靠在他肩头,粉颊和他左脸相贴,张无忌鼻中闻到的是粉香脂香,手中抱着的是温香软玉,不由得意马心猿,神魂飘飘,倘若不是急于要去营救义父,真的要放慢脚步,在这荒山野岭中就这么走上一辈子了。
可以明显地看出,鲁迅文法的介词和助词非常多,上面一小段里光是“的”字就有13个,而作为对比,金庸的文章中“的”字只出现3次。鲁迅的文章非常强调语法逻辑性和介词的指向性,所以文风让人感觉很“硬”。
(记念刘和珍君不是小说,两篇文章的文风还和别的因素有关。这里主要是为了对比语法)
而没那么西化的中文就让人感觉非常柔软,非常顺滑,就比如金庸先生的文章。那是因为中文是我们的母语,纯正的中式语法肯定更接近我们的意识。
再举个当代的例子,莫言的《蛙》
陈耳和陈眉之父陈鼻是我的小学同学,也是我少年时的朋友。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
它在题材上和倚天屠龙记一样都是小说。助词介词很多,翻译成英语甚至不用改变语序:
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
It was a time of starvation. Things I remember most all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eating.
用金庸的笔法看,《蛙》有些句式比如“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是不必要的,可以直接说“我们在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
对于今天大多数普通人,西化中文是深刻在脑子里,已经无法改变了的。当然,不论是金庸的行云流水还是鲁迅的严密逻辑,文笔只是各有不同,并无高下之分。
浅紫
金庸就是金大侠,大侠风范
无敌黑小黑
我特别喜欢金庸的语言风格,记得小时候看的时候就爱不释手,好像书里总是有一股很强的吸引力拽着自己。
第一个特点是语句的干净清澈。如同一汪池水,是清澈见底的更吸引你呢,还是浑浊不清的更让你有兴趣?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金庸的文字就是这样汩汩流淌,让你想不断地追到源头。
而清澈也并不是肤浅,如同你可以在溪水中看见一尾红鲤蜿蜒游过,又有一抹水草轻轻飘动。清澈是一种透明的底色,给你的思想以足够的空间感和澄澈性。
第二个特点是描写的画面感。尽管金庸先生的很多作品已经拍摄成影视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我想依然有很多读者会在心中保留一个理想的无可取代的画面。
比如黄药师与那一岛的桃花灿烂,美如烟云;比如天龙八部有两章的名字“千里茫茫若梦”和“双眸粲粲如星”,仿佛印在脑海中的一片天地星河。
第三个特点是人物的生动性。这一点真的有太多例子了,抛开有主角光环的英雄人物,还有一些非主角的人物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一生爱恨纠缠的刘皇妃瑛姑,比如天龙八部里只出场一次的隐世高手扫地僧,比如倚天屠龙记中杨过小龙女的后人黄衣小姐姐,点到为止却足以惊艳。
第四个特点是大事记中的小片段。读金庸先生的书,常常会被带入到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中。你为故事中人物的悲欢而情思起伏,又倏忽跳跃出时代而洞见个体命运的渺小。
在读《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时,很难不为宋朝的灭亡而感叹愤慨;在读《倚天屠龙记》时,元朝与明朝的交替更迭似乎更牵动人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金庸先生的作品能够受到各个时代各种群体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木木88888
非常喜欢,查先生是个杂学家,他对人物,人性的光辉刻画得非常好,侠义柔肠,民族大义,历史的侧面描写!入木三分,美不胜收,欲罢不能。郭靖,乔峰,胡斐,张无忌,黄蓉,王语嫣,赵敏,阿紫,周芷若,等写得太好了!
xuan_tii
我喜欢金庸先生小说的语言风格。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我几乎全部看完,先生家学功底深厚,其小说语言风格形成受近代小说家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郑证因的影响居多,而先生又做了拔高,说起先生的语言风格,我们会不自觉的想到古龙的语言风格。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语言古典、长短句杂揉,中间多有诗词,幽默睿智,情节处理先是波澜不惊,而后奇峰迭起,妙趣横生,小说往往容于某段历史之中,几可乱真,人物武学成长更重基础,循序渐进,最后大成,先生追求的是侠之大者,其书中人物的理想也是一样。其巅峰之作应是《鹿鼎记》。
古龙的小说,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多用短句,常有哲思金句涌现,情节处理多诡谲,其小说故事少历史背景,人物甫一出世就天下无敌,如楚留香、李寻欢,古龙最妙的一本书是《风云第一刀》。综合来看,同时的武侠大家金庸先生成就较高,无论写武侠、写历史、办明报…,先生逝去,我曾习撰一联以志纪念,将它缀于问答之后,以搏方家一哂:海宁才子,父母唤痴儿,开武侠小说先风,以书剑始以鹿鼎终,如今驾鹤西去,世间再无大侠;报业大亨,香港谓儒商,立求真务实标杆,先社论后辅武侠,福建厅会邓公,基本法有遗篇。
荷叶小露
作为一个酷爱阅读金庸老先生武侠小说的读者来说,我是很喜欢其中的语言风格的。个人认为,金庸小说的语言主要有三大特色,这三大特色同时也是在写作时值得学习的。
首先是小说的语言较浅易。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白话小说由于语言质实平易,比文言小说更受欢迎。毕竟现代人普遍在日常生活里使用的、接触的都是俗语,没有太多雅词点缀。因此,金庸小说语言的浅易就能符合读者的审美要求,让他们像看故事那样直接阅读,免去晦涩难懂的字词。
其次是小说语言的个性化、人物化。阅读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里面所有涉及人物言语的描写都被作者有意沿着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走向来设置。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仅在《射雕英雄传》这一本书里,每个人物的言语就很不一样:黄蓉是俏皮灵动的、郭靖是憨厚稳重的、欧阳克则是狡黠奸滑的……这些人物的语言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最后是小说语言运用得详略得当。既然是武侠小说,那么书里就需要运用大篇幅来描写武打场面,这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小技巧;而对于一些与情节没有太大关系的事情去,则采用略写手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读者把握每章每节的中心内容,实现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