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邓小平的革命故事100字以内, 急需
邓小平的革命故事100字以内, 急需
最新跟帖
tearsfreed
邓小平1904年生,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同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人在广西起义创建了红七军与红八军。1934年参加长征并且在1938年与刘伯承组建了著名的刘邓大军。1939年与最后一任妻子卓琳结婚,2年后有了长女3年后有了儿子。
狼行天下
从百色起义到挺进西南,在战火纷飞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用非凡的指挥才能,让无数次战斗闪烁着理性与艺术之光。这里介绍的是他具有传奇色彩的几次过河经历。调虎离山过淇河 淇河位于河南省安阳地区。 1943年5月,担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携带一批重要文件,从师部所在地山西涉县启程,奔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途中要经过淇河。 一天晚上,担任护送邓小平任务的冀鲁豫军区沙区办事处交通科长马赛精心挑选了20多名战士,随化了装的邓小平出发了。 第二天晚上他们到达了淇河岸边。他们要渡过的这一河段属日伪军汤、浚、滑、淇4县“剿共”司令扈全禄管辖。扈全禄将所有可以用于过河的船只全部控制起来,要渡过淇河唯有徒步涉水一种方法,而这一河段的唯一一处可以涉水过河的浅滩是伪军封锁的重点,有十五六个人把守。 面对这一情况,马赛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长时间沉默不语。邓小平沉思了片刻,用商量的口气对马赛说:“可不可以用调虎离山的方法,将敌人引开?只是‘调虎’的同志太危险了。”马赛眼睛一亮:“首长,我们交通员对这里的沟路地势极熟,再加上有庄稼掩护,‘调虎’以后安全归队没有问题。 就用调虎离山的办法吧!”邓小平点点头。交通员老吴率领两名战士迅速消失在夜幕中。不一会,东南方向就传来了枪声。防守浅滩的伪军听到枪声,立即慌乱地向东南方向跑去,只留下两个伪军守卫浅滩。 此时我军两名战士乘机迅速摸过河去,将毫无防备的两个伪军干掉。其余战士护卫着邓小平,很快渡过淇河,向西奔去。 大约半个小时以后,“调虎”的战士安全回来了。老吴以敬佩的口吻说:“ 首长真是用兵如神,出奇制胜!”声东击西过黄河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奉党中央的命令,决定战略反攻。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突破黄河天险,向大别山挺进。邓小平根据国民党军的防守情况,将强渡黄河的地点选择在山东西部张秋镇至临濮集150公里的地段上。 这一地段地势险要,河宽水深。蒋介石将其视为天然屏障,声称能抵40万人大军。 因此这里防守力量相对薄弱,只布置了第4绥靖区刘汝明所部第55师和第68师扼守正面,还有一个师的兵力在嘉祥地区机动。此役关系重大。邓小平认为,尽管渡河地段敌人防守力量较薄弱,但自然条件对我十分不利,如果不形成周密方案,必然造成重大伤亡。 通过与刘伯承的仔细研究和听取广大官兵的意见,邓小平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声东击西的渡河方案。6月30日晚,在靠近黄河北岸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支头戴钢盔的“泅渡部队”,缓慢地向南岸移动。 南岸的国民党哨兵发现后,立即向师部报告。国民党军官马上命令部队主力向这一河段集结,并调整火力,命令:“等共军的渡河部队靠近后再开炮,一定要将共军全部消灭在黄河里。 ”“泅渡部队”慢慢地移向河中央。 这时,敌人军官一声令下,数不清的枪炮一起向河里射击。河面上顿时水柱冲天,钢盔迸裂。其实,这支“泅渡部队”是按照邓小平的设计用钢盔和葫芦等物品制作的假部队,目的是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真正的主力部队早已隐蔽地到达各个渡口,作好了渡河准备。 邓小平见敌人已经上当,命令各部队按原定计划行动。午夜12点整,我军在距离假部队“渡河”处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突然万炮齐发。惊雷般的轰鸣声震撼了夜空。黄河对岸顿时一片火海。 早已隐蔽在芦苇丛中的几百条木船一齐冲向河面。此时,河对岸的敌人才如梦方醒,惊慌中进行还击,但为时已晚。 浩浩荡荡的渡河大军犹如神兵天降,势如破竹。国民党守军纷纷溃逃。就这样,刘邓大军的4个主力纵队12万余人在一夜之间突破了黄河天险,踏上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顺天应时过淮河渡过黄河以后,刘邓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1947年8月,刘邓大军在前有截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到达了淮河岸边。 淮河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一道天然鸿沟。 8月正值雨季,河深水急。尽管河对面没有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但河面上无桥、无船,十几万人的大军如何过河!况且,敌人的追兵已距我15公里。两天内不能过河,我军将背水一战。指挥部里,邓小平来回踱着步子。 在人们的印象里,淮河只能搭桥或乘船才能渡过,不能徒步涉过。 邓小平突然转过身来问:“淮河真的只能搭桥或乘船才能过去?”刘伯承双眉一展:“对呀,我们为何不对淮河进行实地考察。 ”邓小平接着说:“伯承,如果能够徒步过河,你先行指挥渡河,我和李达在后指挥阻击。”刘伯承对大家说:“政委说了就是决定,立即行动!”淮河岸边,刘伯承亲自登上一只竹排,手持竹竿,提着马灯,全神贯注地测着水深。 邓小平在指挥所里焦急地等待着结果。过了一会,河边传来了消息:淮河正巧在退潮,水不是很深,可以徒步过河。邓小平紧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8月26日,刘邓大军十几万人开始渡河。 那壮观的场景令人激动不已。一天以后,部队全部渡过河去。说来也巧,我军刚一过河,上游就下来了洪峰。 河水骤然猛涨起来。赶到河边的国民党追兵望着刘邓大军远去的背影,只能“望河兴叹”。 后来邓小平回忆道:“那一路真正的险关是过黄泛区,过淮河。过淮河,刘伯承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刚刚可以过人。这就是机会呀!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运气好呀!以前,从来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涉,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真是天助我也!有好多故事都是神奇得很。 ”(国防报2004年08月24日第6版)望采纳哦三个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