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如何构思故事情节?
flyingtiger
在写作中,故事情节构思和创作,要源于作者对这个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的理解。在这个道理的基础之上给故事的发生起因、人物、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故事的进展、结局定型和定性。
你可以先构思一个笼统的剧情框架,然后再用各种合适的故事情节去做填充。
没有哪本小说是一蹴而就,脑子里的框架或者写出的大纲就是防止你偏离主线。
其实你只要知道主角的最终目的和故事的结局,就像你的征途一样有了目标和和希望,在你想象出来的,设置出来的各种困难、矛盾、障碍中一路成长前进就是了。你设置的困难越复杂,解决困难的方法越缜密巧妙,解决困难的过程越惊心动魄,你的故事就越精彩。把握好小说主角性格和其行事风格就靠你自己了。
至于文笔,这个没有谁能断言文言文或小白文就一定有或没有受众群体,尽量做到用词准确,不拖沓,看着舒服有带入感就好了。
那么文学作品什么样是好的呢?按文学巨匠们的说法有个简单的标准,就是有共振就是好的,没共振就不是好的。共振,就是作品在读者的内心产生的共振。
无须豆蔻
启星写作网校惠老师答:
作家莫言说过:讲故事是小说存在的最基本理由。但如何讲好故事,讲什么故事?这个问题,就难倒了很多新手作者。而讲好故事的前提,是如何构思好情节。
在写作之前,我们的脑海中会有这个故事的雏形。在灵感乍现的时刻,一定要把这个故事的雏形,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没有形成文字的灵感,很快就会消失掉,再回忆起来,很难再现之前的完美。
当记录下灵感之后,如何来写作这个故事,就需要后期的设计。
从哪里开始讲,设计多少个悬念,这个故事的背景怎么安排,人物需要有多少,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
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故事的雏形就丰富了起来。这个过程,就需要作者好好构思。
我们在写作课中,专门讲到了这个构思的过程,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是发散思维,可以是头脑风暴,更可以是拼凑加工。
这一切取决于作者的构思能力,写作能力。
有些成熟的作者,写作之前不需要做太多的构思。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小说写作的思维,构思怎么样才会奇特?怎么写能吸引人?他们在写作中,就能一气呵成。
新手作者不用着急,这种能力,需要好好锻炼,只要坚持去做,坚持去学习,就能形成自己的构思方法。写作这种事,最怕一日曝十日寒,不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找时间坚持去做,才能成为写作的能手。(首发于公众号网络作家报)
stage猪小多
我这里正好有一篇这样的文章,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对朋友有所启发。
编排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写作小说或电影剧本的基本功,这里我们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如何编排故事情节。
先看下面一个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一位年青的军官上了战场,而他的未婚妻却误以为他战死了,为生活所迫做了妓女。等战争结束后,这位军官找到她的未婚妻。他的未婚妻却感觉内疚,最终选择自杀身亡。
我们就这样一个事例或者说新闻事件来编排一个故事情节。现在,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对故事进行编排。
先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吧,就叫罗易。再给女主人公取个名字,叫玛拉。
下面我们设想一下男主人的情况,就是给男主人公赋予身份,写个小传。
罗易,男,约二十五岁。青年军官。既然是爱情故事,就必须让男主人公完美些。好,我们假设他有一个富足的家庭背景,他英俊潇洒。说话很有幽默感。是一位才华出众、很有前途的小伙子。
再说女主人公玛拉,年龄大约二十二吧,比男主人公小点儿。当然很漂亮,很单纯,很可爱,总之女人应有的美和优点她都有。给她一个职业吧,舞蹈演员的身材好,又长得美,对,她的职业就是舞蹈演员吧。什么舞蹈最好看,芭蕾,就芭蕾舞蹈演员吧。
这是第一步,我们给男主人公和女主公都赋予了身份、年龄、性格特点等属性,也就是给他们贴上标签,让人一看就知是他们俩个而不是别的人。我们就像造物主活生生造出了两个人。
那么接下来,得让俩个主人公发生关系,想像让他们怎么接上头,说上话。是的,得让他们认识并一见钟情,很快擦出火花。
既然男女主人公要有个奇遇,就必须先设想一个地点。什么地点最浪漫,一般有山有水的地方最让人记忆深刻。那我们就设想在一个有水的桥上吧。对,就是在一个桥上,他和她遇见了。
下步,就是要找个由头,让他们如何邂逅相遇,并产生火花。桥上的人一定很多,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搭上话,得有个由头。常用的手法是巧合,如何让二人巧合遇见呢?老套路吧,就是女主人公丢了东西,男主人公帮助捡起来,这样二人才能有话说了。这虽有些老套,但符合生活逻辑,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二人搭讪找话说。就是民间常说的,见了大姑娘叫嫂子,没话找话。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制造这个机会呢?
一般女生丢东西无非是在慌乱之中。好,那就制造一场慌乱。材料上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吗?既然是战争时期,制造慌乱就更方便了。为了确保女主人公的安全,或者说符合生活逻辑,这场奇遇不应该出现在战场上,因为女主人公作为一位芭蕾舞蹈演员不可能出现在战场上的。那还有什么情况是慌乱呢,通常是城市要面临敌机轰炸,敌机轰炸前会出现什么?会有防空警报。
对,防空警报,就是防空警报拉响后,匆忙中女主人公丢了东西,男主人公帮她捡起来。两个人才有机会搭讪,说上话的。
就这么办,就这样制造一场巧合。
接下来怎么办呢?自然是两人谈得很投机,一见钟情了。刚才说过,俩人的特点,一个很有才华,很健谈,一个很美丽很可爱,于是,便擦出了火花,有了好感,这就有了下步情节演绎的基础。
要制造一场悲剧,就不能让两个人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得有曲折。
文学是断臂的维纳斯,是残缺的美。文学是曲折的梅花,是病态的美。凡故事不能完美,一完美就没有戏了,就没有了戏剧情节。作者做人要善良,但写小说要坏一些,要会经常制造恶作剧。要学法海,给许仙白娘子的爱情故事制造麻烦,想法设法阻止他们圆满。
那么我们就给这两位主人公制造些麻烦。先让两个人爱到极点,发狂,对,让俩个人坠入爱河,决定立刻结婚。我们想象俩个人正要结婚时,男主人公突然接到命令,部队开拔要上战场去了。这样,麻烦就制造出来了。
根据材料上显示,女主人公是因为生活所迫才走上歧路的。而现在她有一个很不错的工作,有工作就会有收入。不至于有悲剧发生。得先让女主人公失业。她可能会因为后来剧团解散而失业,也会因犯错误而失业。那就让她因为爱情而失业吧,这样会更有戏剧性。
要让女主人公犯错,最好就是让她耽误演出。对,就这样,我们让女主人公因为去车站与她的情人送行而耽误了一场演出,最后被开除出剧团。
这时,为了故事更具有真实性,我们需要一个人物,那就是剧团老板。因为是芭蕾剧团,我们想像这个剧团老板是位女的,给她取个名字吧,叫A。
最好再给女主人公玛拉找个伙伴,就是敢打抱不平的闺蜜,这个人叫B 吧。 A的性格要刻薄些,B的性格要开朗直爽,好让她打抱不平。这样,我们又为故事情节设计了两个人物,先在大纲上的人物表上做个标记,到什么时候需要二个人上场再让他们出场。A 、B是配角,为了不至于打断我们编排故事情节的思路,只是暂时称为A、B。等这项工作完成后,具体动笔时再给她们取个名字。
接下来,就顺水成章了,玛拉因为去车站送了情人而误了演出,被开除了,帮她打抱不平的B也被开除了。两人在生活的逼迫下,不得不卖身当了妓女。
故事至此,主要情节就差不多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细化了。这里面有个问题还不够圆满,那就是罗易家庭很富裕,按理说他应该关心未婚妻的生活。对,那我们就继续设想,实事上罗易的确这样做了,他写信给他的妈妈,让他的妈妈去看望他的未婚妻玛拉。
如果剧情这样发展下去,玛拉就不会为生活发愁了,也就不可能去做了妓女。怎么办?作者又从中作梗,使了坏。这里要按排一个误会,让罗易假死。不能死,死了就又没戏了,只能是假死。于是,接下来的情节就是玛拉在等待和罗易妈妈见面的节骨眼上,看到一张报纸上刊登着战场上死亡战士的名单。这不就好了么?这也符合逻辑,没有破绽。只有战争状态下才会因为统计问题和后续抢救问题产生误会,让人死而复生。
这里用的技巧是误会,在构思情节时,常用的手法除了巧合还有误会。因为误会也能制造很曲折离奇的故事。
于是,玛拉看到死亡名单,可又不忍心告诉罗易的妈妈。这样就一直误会下去,两人见面也就不欢而散了。后面也就不会有罗易家庭关照玛拉生活的情节了。这个问题解决后,还有个问题,那就是让男女主人公如何再次见面。这个好说,火车站,从战场上回来的士兵下了火车。正好女主人公在接客,这样,两个人不就可以再次见面了吗?
于是,接下来,情节就自然而然了,男主人公罗易依然爱着女主人公玛拉,把她带到他的家乡。这期间,女主人公玛拉一下子感受到满满地爱,感觉到从未有的温暖。这样心理落差越大,越让她不安。以至于感觉对不起她的未婚夫罗易,感觉对不起罗易的家庭,于是选择了离开,选择了自杀。故事至此结束,刚好与所给的新闻事件结局相吻合,从而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爱情悲剧。
情节设计好了,接下来就是要如何写了,至于倒叙插叙或补叙,那是写作技巧上的事,咱们单独去说。
还有给那个桥命个名字,还有火车站以及配角人员名字。这都很简单。
实事上,这个故事就是电影《魂断蓝桥》的情节。这部电影上影以来,感动整个世界,后来又感动了中国。
我在这里通过倒推的方式,还原故事情节的编排,至于该故事是不是这样产生的,本人不得而知。我只是抽茧剥丝,借这个故事说明编排故事情节的过程和方法。
其实,这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而且可以说是爱情故事的大致套路就是这样,或者说是个样板。比如,我国民间故事《白蛇传》,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变变花样而已。许仙在断桥上与白娘子因雨天相遇,而许仙正好带了一把油纸伞。于是就有了机会,通过借伞还伞,男女主人公有了话说,并进而产生爱慕之心,进而发展成为爱情。如果故事至此,也算是圆满了。当然,也就没戏了。
偏偏许仙有一天遇到爱管闲事的法海和尚,从中作梗,让白娘子现了原形,离间了许仙与白娘子之间的信任。这样,情节就进一步得到发展,接下来,白娘子盗取灵芝草,遇到南极仙翁增草。后又与法海争战斗法,水漫金山寺。同样,白娘子也有个伙伴,就是小青儿。那小青的性格脾气比较火爆直爽。
在这个故事里也有一个桥,也有一个媒介物——油纸伞,也有巧合,也有误会。
你看,两个情节是不是差不多,在《魂断蓝桥》里的法海就是那张刊登有死亡名单的报纸。
当然,我国的民间故事在前,《魂断蓝桥》在后。且不说谁先谁后,这不是谁抄袭谁的。所有的爱情故事大致不过如此。
有渴望,有阻碍,有行动,有戏剧冲突。也就是有戏。
这里需要提示的是,编排故事情节必须有一个依托作为假想的依据。这个依托的依据可以是一个传说、一个真实新闻,一个事件或者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一对情侣。
我们再看,我国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在那个故事里,法海就是王母娘娘。是王母娘娘制造了天上人间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呢,不也是这样,那个法海就是祝英台嫌贫爱富的父亲。
《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与刘兰芝,从中作梗的人物是挑三拣四的恶婆婆,是她扮演了法海的角色,制造出了人间悲剧,让女主人公“揽裙脱丝履,举身赴青池”,让男主人公“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我们再来看《西厢记》的情节:
张生在普救寺巧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
这里注意没有,男主人公看上女主人公,没有机会接近,怎么办?恰巧,有了机会遇到歹徒,又是巧合制造了机会。后来,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故事一波三折,不管怎么曲折,无非是要两个人好不成。这里,有一个串针引线的红娘。
这个故事最后以圆满为结局。这大概也是中国故事的主要特点,中国人讲究大团圆式的结局。让男女主人公和观众皆大欢喜。看到没有,团圆了,便没有故事了,没有情节了,用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没戏了!
警官
构思故事情节,可以看做是逻辑顺序或者蒙太奇,分为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尾,
故事情节可以是亲身经历或者朋友讲述,可以是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别人的故事,经过文学加工,文字修饰,出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有意义(立意),标新立异。
题材的选取,主要看你想要表达什么,比如说马上母亲节了,我想表达对母亲的爱?创作一个故事,就要选材了,选材怎么选?从哪里入手?
这个要取决于你对生活的观察,从一个小的事情入手,这些事情有矛盾,冲突,化解,引出更深的层次,对母亲的爱,这就是一个合格的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的情节,就要看你对语言的表述能力,造词功底,以及感情的运用在文字当中,是否引发读者共鸣,是否能让读者印象深刻,能否打动读者,能给读者启发,深思,领悟……等等,这样的故事属于上层故事,没有这些情节,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故事,再差点就是流水账,像一个事件一样描述。
主旨拟好,在往故事情节多下功夫,祝你好运!
芥末蘿蔔
这个问题是个极大,又极笼统的问题,很难回答完全。
打个比喻吧,写作中的故事就是一幕幕的戏剧。要想把这样的戏剧,就要把其中的人物,事件,情感关系,写清楚,处理妥当。这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但真正驾驭起来难度极大。
首先,想写好故事情节需要有素材,这需要平时的大量积累和发散式的思维创新。这部分内容将来会形成整个故事的框架,像人的骨骼一样撑起整个故事。
其次,确定好和处理好故事中的人数数量和人物关系,做好每个人的性格和形象处理。这些人的性格应该和该人的命运密切相关,否则读者读起来也不便于理解和记忆。
再次,情感的理解和撰写完全取决于作者对人生及世情的理解和看法。作者不可能否则公认的文明和伦理,而写出逆世和逆时代的东西。
最后,文笔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捷径是没有的,只有多看多听多写多练,成功不易,写作更不易。
最后再说一句,没必要的话不建议干这一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吧!
云白苹果红(
故事情节的设计不是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而是要明确服务于故事主题、主线、主要人物的。有着严格的戏剧要求。有效的情节会对推动故事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无效情节会拖延节奏,甚至破坏故事整体性。因此,要设计出有效情节,必须要明确故事发展的阶段目标,要明确是否有效服务于故事主题的有效展现,是否发生或者作用在主要人物身上。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寻找能够满足观众需求的高级情节、完美情节。同时,情节的节奏感也会对艺术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不冷
在以往的各类创作中,多数创作者习惯将“主题先行”的概念作为原则,甚至视为创作规律,即表达主题起到决定和统领作用,
如果对素材的处理方式,过于偏重主题, 让其余元素与环节全部围绕主题来进行展开,
往往会使得某些类型创作在有机性、以及生动性方面稍显牵强、不够深入,无法更有效的彰显独特叙事魅力,也难以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原因是什么?
没有生动、深刻、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的人物。人物有了,情感、情绪、气质、动机自然也有了。
从而自人物身上催生和延伸出矛盾、情节,甚至叙事结构、思想主题则顺理成章。
在一个主题鲜明、逻辑缜密、线索清晰、叙事得当、情节合理推进的作品中,无论是作为蓝本的文字,还是呈现本身,都一定含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丰富的角色,
从而使得观众对围绕剧中人物所发生的故事情节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相应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互动。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来了:如何塑造一个能推进剧情又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呢?
人物两字,顾名思义,其实并不需额外解释,但在创作领域,人物则是写作中的诸多元素环节中属于核心地位的要素。
人物即里外两个大环节。
人物的有效塑造和设计,通常需要经过若干重要技术环节,确切的说是以下这几个策略性方面。
外形与面貌
这一点对小说来讲,需要用足够的文字来描摹和叙述,犹如素描似的文字笔法来勾勒出一个人物的形象与外部特征。
而人物创作,属于一项综合性呈现,最终的效果是群策群力,人物最初的文字设计,文字只占一小不分,即在外形面貌上做一个大致方向性的概括而已。
除非是特型人物,或者说外形面貌极端异常的人 物,则需要就此作出细致的描述。
性格和特质
即一个人接人待物的态度,对周遭的看法,以及与外界形成互动反应的个性心理特征。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一旦人物性格做到位,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下就会做出合理的反应,有相应的心理和思维活动,产生欲望动机,其行动逻辑又有效的彰显出人物相应的个性,形成一套凸显人物性格特质的贯穿线索。
即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此话虽然通俗,但从狭义和广义相结合的角度,的确是涵盖了很准确的一种性格行为逻辑。所以,构思性格,发掘特质,梳理线索。
心理与精神
同性格和特质一样,这部分属于人物“软件”中的核心部分,即思想观念,心理活动,情感机制,以及精神修养。
这些内容属于比较形而上的隐性表现部分,纵使在小说中可以直接描写并揭示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
需往往代之以 人物外在的行为动机、对白,包括结合其处事方式来表达,创作中除非在人物小传里设计出相关内容,实际中,通常很少直接落实在大段文字上。
动作与语言
此处动作指人物行动和行为,属于人物心态的外化,受到心理支配,且能够引起情感反应。
语言则直观反应出人物说话的态势,同样可以是人物特质性的 鲜明印迹,其中包括对白与独白。
表现往往遵循“动作大于语言”的视觉机制,力图在语言篇幅上扩大其表现力,凸显语言艺术的叙事魅力,动作并不能大于语言,而必须辅助于语言,甚至适当的从属于语言。
但最终两者相辅相成的将一个人物的生动特点和盘托出。
前史和经历
人物前史属于塑造人物的重要必备条件,即使没有完全涉及到其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没有直接描写到其中的某些方面,
但实际操作中也必须在构思时心知肚明,务必要将人物的来龙去脉清楚,这将起到完善与丰满人物的作用,
是人物个体历史脉络的一个梳理,可以算做人物属性的重要参考内容。
以上是对人物形象塑造一些简单的简介,其实啊,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人物塑造并不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