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帮帮忙,写得好的给悬赏!一定要快!
《鲁迅经典》 1000字读后感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喜欢一个人
最近在看鲁迅的小说,里面精确刻画了旧社会的各色小人物,有穷酸书生孔乙己,有从充满希望的少年到终受生活摧残而卑贱的闰土,纯属无赖的阿Q,等等。他们组成了中国特色式是社会。 但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引我深思的是一种恶性怪圈的社会现象。 典型的是阿Q,他自己孱弱,经常受欺负,可是对于稍稍不如他的人,却又作为欺负者出现。 囿于强者,自己受了苦,就要把苦撒到弱者身上。 即便找不到弱者,也要运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想象成两个人,自己打自己,别麻痹说是自己把气出在别人身上了,以此又怡然自乐起来。这是最初的人与人生理体能上的较量。 小说《端午节》开篇也道出了很多怪圈,比如老辈威压青年,似乎这样做的唯一原因也就是年长几岁。 可是,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什么“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即便年轻时倍受长者的欺压,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吧。中国的媳妇要孝顺公婆,言听计从,直到她成为婆婆的那天,以至于“媳妇熬成婆”成为了通用的俗语来表示经历多番苦痛后迎来了好日子。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经不起细想:所谓好日子不过是从痛苦的承受者成为痛苦的施加者。悲夫! 《端午节》还写道:现在社会上时髦的都通行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厉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就的。 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这话应该是古今通用吧。 单就简单的公车私用现象,人们会骂那些官吏,然而,当他们自己有公车时,什么公车私用,全然不会在脑中闪一下,保准早就开着车到处逍遥了。 这不正是典型的上公交车心理吗?没上车的,想车多停会儿,一旦上车,就想车马上开走,少载些客。现在,房子是热门话题,也同样体现这样的怪圈。 买上房子的人成天希望房价疯涨,尽管是那些只有一套房子自己住决计不会套现的人,也盼着房价升在那瞎乐呵;而没买上房的人,自然希望房价低些。 这么些怪圈,其实鲁迅先生老早就总结了:中国几千年社会,无非吃人与被吃。话是狂了点,但理在那摆着。这个怪圈完全背离了孟子所说的“子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怕吃亏受欺负受压榨,可一旦成为在上的得利者欺负者压榨者,立马又心安理得起来。 我们口头常提到“将心比心”,实则尽是我们最缺乏的。 如今,我们的社会,任何人都觉得自己最委屈,各团体阶级之间缺乏理解。当然,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只是,怪圈还在上演,本文只列出了现象,但为什么会这样?如何努力才能形成良性的社会?这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诚如《故乡》里,“我”希望闰土的儿子和我的外甥有新的生活,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正如这地上的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