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为什不满当时的社会
海子为什不满当时的社会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monikating
海子的精神出了问题

kucaca
海子(1964-1989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县高河镇查湾村青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阿瓜阿籽
希望对你有美国学者奚密对海子之死的的 :“损害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身心健康 ?是否为了创造这篇超级史诗,他加给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 ? 是否孤独离群的生活所造成的极度抑郁令他无法继续其创作计划 ?是否, 如西川向笔者透露的 , 海子对‘天才早夭’的浪漫式的执迷使他陷于其中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顶言 ?”我还是比较赞同海子生前好友西川对海子自杀原因的看法。西川在死亡后记一文中对海子自杀原因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考察。 他认为,导致海子自杀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自杀情结。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 , 他曾于 1986年自杀未遂。在海子的大量诗作中 ( 如发表于 1989年第一、二期《十月》上的太阳·诗剧和他至今未发表过的长诗太阳·断头篇等),也可以找到海子自杀的精神线索。他在诗中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 、以及鲜血、头盖骨、尸体等等。甚至 ,海子还与其友人谈过自杀的方式。海子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 , 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并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 (2)性格因素。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 ,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理想爱情执着。 (3)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使他对人世间的温情和生之乐趣感受少了。 (4)荣誉问题。和所有中国现当代诗人一样,海子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会中某些人对诗人的不信任 ,以及某些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曾受过不少的诽谤和攻击。 (5)气功问题。练气功练出了身体上的一些问题 ,出现幻听、幻觉等 , 影响了他的写作 ,破坏了他的心情,这对于一个视写作为自己生命的人来说 , 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 (6)自杀导火索。海子的不如意的爱情生活或许是导致海子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7)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海子那一种燃烧自己青春激情方式的写作,或许是把他自己推进这个在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黑洞里去的。 海子是个先验性的诗人,在他的身上,预言性的、启示性的东西不断为人们所发蒙,所感知,这是海子神话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海子是视诗为生命的,诗是他生命的写照和表现,也是他生命的毁灭与终结。在他的诗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他最后自杀时的全部的死亡意识和死亡景象,而且它们是那么的生动和真实。而尤给人以警醒的是,在他生前,人们是不会注意,有时即使是注意也是不会警觉这些死亡景象的。但是当人们后来一遍一遍地感受这些死亡景象时,诗人却已亡逝,永不再来。 正如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而表现其最后自杀意识尤切的,无疑是他自杀之前的最后几首诗之一,也就是作于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在这里,海子无疑发出了死亡的宣告,这是一个悲伤的海子,陷于死亡而不能自拔;这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破灭而无任何希望的灵魂: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在死前曾同友人探讨过自杀的方式,而最终选择了卧轨,按西川的说法是“或许是因为他不可能选择从飞机上往下跳”,但问题显然不至于这么简单。也许“卧轨似乎是最便当、最干净,最尊严的一种方式”,但如果我们细读他的诗,我们是能够发现铁轨的死亡景象的,那就是在他的诗中不断出现的天梯。海子在全景式的,也几乎耖尽了自己生命的大诗《太阳》中,开头就是一个图象:在天空和大地之间,天梯静静地支撑在中间。海子在这里赋予了天梯以精神生命的意义,认为天梯是进入天堂的必经之路。而正是在天梯上,诗人开始了吟唱:打柴人这一天/从人类的森林/砍来树木,找到天梯/然后,从天梯走向天堂(《太阳》)。正是天梯让诗人进入了天堂,进入了神位,也进入了死亡的生命意象:我站在天梯上/我看见这天空即将合上(《太阳》)。诗人在《夜歌》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命题:天梯上的《夜歌》/天堂的《夜歌》/《夜歌》歌唱了我。所以,显然,诗人选择铁轨是别有深意的。而如果有人在夜间乘火车,他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在近处的灯光下,遥望远方,无限的铁轨正一点点地上升,一直铺到天上,而一个个枕木,恰是让人拾级而上的木阶。所以,铁轨的死亡景象——天梯,不仅在诗人的诗中如此,就是在现实中也是有它的具体意象的。 诗人选择铁轨,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死亡景象,那就是断裂的身体。海子在死前的相当长的时间

铁定不出门
(1)海子的诗歌。这子对中的综合与认识。出现众人所说的“不像诗”的问题,也是对诗理解的偏见。实际上海子的诗这一特点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解构主义”的产物。西渡在燕园歌唱:“诗歌完全不象中学课本上所教的那种东西,既不用管主题是否重大,也不用操心题材是否合法,它真正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内心的感觉。”①中国诗界革命后,西渡对诗的理解与认识。这正如什么筐都可以装东西,就看装什么东西和怎么装了。而当时《诗刊》主编刘堪秋是如何解读诗歌的呢?用研究古体诗的方法思维认识现代诗,如对诗歌形式的认识,概括为阶梯状,三二律,十四行等,以及如何炼字炼句,我认为都是有问题的,就是限定固定了诗。(2)海子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被理解。海子的诗是溯源的,又不是简单的回到文学源头,而是带着对现在未来的东西回到过去。《中国当代新诗史》这样评海子的诗:“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他短诗作品三种基本形式(清平语)”。②诗人都是追求境界的求诗的深度的。“西川的诗里就追求复杂性,多义性,蒙胧性。”②海子的诗也一样,海子把远古神话传说,西方文学另一源头基督圣经,西藏佛教文化,三者汇合,交织。使海子的诗歌深奥,由于知识和认识角度偏差,很多人包括“业内人士都很难介入。” 相比之下,八十年代的浪漫派,蒙胧派的诗的深度似乎浅了,即使上述两派求深求复杂,也不到海子三原头汇合的极限。(3)子个人的性格特别是海子卧轨自杀,对此人们存在着理解不了的偏见与认识。据海子生前好友骆一禾说,海子死的真正原因,在其诗里已表露出来了,而不是众人凭第一感觉的猜疑。根据海子诗创作走向,骆一禾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海子不是死于脆弱,也不是死于精神错乱,死时他相当清醒。不管怎样海子结束生命的特殊方式,对人们理解他的诗又添蒙胧。(4)社会与受众的原因。八十年代经济发展,人们思想已渐渐打开,致富更为重要。文革时毛泽东倡导的诗歌运动已淡去远去,诗界自身也承受着“饿死诗人”外力的痛。一时间诗人走向商海。可以说,海子是被时代搁浅在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