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翻译一下戚蓼生序?

如题,谁能翻译一下戚蓼生序?
提到的作品

[作品]石头记

影印的列藏精装本 列藏本:又称脂亚本,前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藏抄本《石头记》。存78回,中缺第5、6两回。此本有眉批111条,夹批81条,双行批88条。将近二百多条眉夹批,与别本脂评相同的竞...

曹雪芹

最新跟帖
大嘴巴大嘴巴1986

大嘴巴大嘴巴1986

原文 :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译文:

我听说绛树能同时唱两支歌,一支歌通过喉咙发声,一支歌通过鼻腔发声;黄华双手能同时写字,左手写的是楷体字,右手写的是草体字。这真是神奇的技艺啊,可是我从来没有真正地见到过。现在是同时唱两支歌却不区分喉咙和鼻腔,同时写两种字却没有区分左手和右手,一处发声也能同时唱两支歌,一只手也能同时写出两种字体,这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事儿,不可能实现的奇迹,然而竟在《石头记》一书中实现了。啊!!!太神奇了。在《石头记》中,作者铺张辞藻、遣词立意没有一处陷入前人的老套子,这本来是有目共赏的,我们暂且不去具体的讨论它们;首先看他把蕴含在内心的情感用手抒发出来,注释的是那个然而实际写的是这个,目送归鸿的同时又手挥五弦,好像是在玩弄手段欺诈读者而实际是合乎道理的,好像是在描写一些我们可以效法的榜样而实际他们是淫荡的,就如同《春秋》里的隐晦批评和史家往往出于顾虑而不去直接书写历史事实一样。我试着一一的把这些内容读出来:作者描写闺房之事是极其的和睦庄重,然而艳丽妖冶却已经是满纸都是了;作者形容四大家族的门第家世是极其的高大宽敞井然有序,然而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迹象已经是满眼都是了;作者刻画贾宝玉的放纵沉溺和痴情,然而他的多情善感,却比历下、琅琊少不了多少;作者刻画林黛玉的嫉妒和尖钻刻薄,然而她的厚爱怜悯,却和桑娥、石女一个样儿。再比如描绘女儿的房屋,刻画飘香的衣着,作者娓娓道来几乎使我们读者到了神魂颠倒不能自持的地步了,但是想要在其中找出粗野鄙陋下流不堪的一个字一句话,却不能得到。声音只有一个,手也只有一只,然而淫佚和贞静、悲戚和欢愉,就如同双管齐下一个样儿。啊!!!太神奇了。作者莫非就是稗官野史中的左丘明和司马迁?但是我觉得作者虽然立意有两个,读者应该具有一心。用绘画打个比方,画石之法虽分三面,优美之处不过就是一峰而已;画路之法虽看两蹊,幽深之处不过就是一树而已。读者一定要领会这层意思,再来读这本书,这样就能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隐晦旨意。就如同水中捉月,我们仅取月光;就如同天花飘落,我们只闻香气。有谁能够明白此书的言外之意呢?有人或许以不能看到此书的全璧为遗憾,却不知道盛衰本就是循环往复,一切因缘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作者具有敏锐的眼力和慈悲善良的心底,恰好没有必要再写那些令我们读者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而许许多多的领悟,便被无数脱离了生死苦海的人领悟了。那些执着地挖空心思地探求《石头记》后半部的人,他们和《石头记》开篇入梦的甄士隐又有什么区别呢?

解读:

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

世间万物,无非名实,或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作者塑造某个人物必然会给这个人物起个名字,这就是名;同时,作者要赋予这个人物一定的人物性和故事性,这就是实。名和实就是《石头记》的两歌与二牍。所谓“一声”“一手”,指的是“名、实”在《石头记》中不过都是“文字”而已,作者用“名”可以直接表达一种意义,用“实”也可以直接表达另一种意义,但是任何意义的发出都离不开“文字”。这就是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这就是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有人或许会问:哪一部文学作品不是文字写成的?都是文字而已啊。非也非也!《石头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充分的挖掘了事物“名”的表意空间。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名”是“实”的附庸,它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它的存在是为修饰“实”服务的。但是到了《石头记》作者这里,这个局面被打破了!作者通过不同的名与名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可以脱离“实”而直接去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从而构架出了两部红楼梦。名实就是两部红楼梦的建构原理。

戚蓼生为石头记作序,十分精妙,非常经典,可以说是读红最好的指导。红楼爱好者,如果想更好的理解红楼,应详细解读一下戚蓼生序。当然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解味仅仅从戚蓼生序领悟读红、有助赏鉴,不涉及版本及其他。 ­

戚蓼生此人读红可谓目光如炬,透过表象直达深邃。红学者普遍认为他是少数不多读懂了红楼的人,而我等还是红楼外逡巡的人,所以向前辈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读红也浅,古文水平更浅,为自己更好的读红,尝试勉强简单翻译一下戚序。有些部分从网络受益,比如第一句,我自己的翻译没有网络好的,直接引了网络。特此说明。 ­

戚蓼生:字晓堂,乾隆进士。为人潇洒、不修边幅,非常勤政,公案上没有累牍,这一点颇似苏轼。后劳累死于任上。 ­

戚蓼生序的八十回带脂批的《石头记》,红学上称之为戚序本,与其他版本有异同。大致上讲文字十分干净,回目遣词质朴。 ­

戚蓼生序 ­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绛树、黄华是两个人,一个是歌唱家,一个是书法家。 ­

牍是木简,古人在木简上写字。 ­

翻译过来就是: ­

我听说绛树这个人能一下子唱出两种声音,一声来自喉咙,一声来自鼻腔;黄华这个人,双手能写二牍,左手能楷书,右手能草书,我从未见过。现在阅读石头记这本书,觉得如同两歌绕身而不分喉鼻,两牍同书而无分左右,竟然是一声发出两歌,一手能作两牍,这简直是万万不可能有的事情,万万不可能得到的奇迹,竟然在石头记一书中得到了,神奇呀!

这是第一段,怎么叫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呢? ­

结合红楼和脂批看。这就是曹公独特的写法,且将真事隐去,隐在哪里?隐在书背面;但将假语存焉,什么是假语,书正面故事文字。红楼写作,为闺阁作传,又可传我,可见为传其人其事,借用风花雪月繁华故事,人情世相传出。第一回开宗明义讲的甚是清楚:“至若悲欢离合,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儿反失其真传者”“但将真事隐去,但留假语存焉”。“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一并使其泯灭”,脂批“即可传他(闺阁),又可传我(雪芹)。” ­

脂砚斋也殷殷嘱咐,再三再四:“事则真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石头记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是石头记大关键回目,出风月宝鉴,点石头记特点。 ­

什么是风月宝鉴,一是指贾瑞照的那面镜子,正面照看见熙凤美人遥遥向你召手,反面照看见一骷髅骨,脂批说:“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这个骷髅是一个掩面哭泣的人(或指黛玉)。二是指红楼梦此书,雪芹用一面正反都能照的镜子,喻此表里皆有喻的书。脂批说:“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莫看此书表面,看其反面”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红楼梦诸多的名字,风月宝鉴是曾用名。 ­

以上都说的是小说表面是假,其中所隐为真。雪芹著书本意不是为了写繁华世景,或者什么万境归空,而是为自己和自己所爱所敬的闺阁女儿作传。传者,纪实也。所以读红不能仅以小说正文字面意思理解,从书的反面去看,才能领悟到作者真情、所传真事。 ­

第二段 ­

(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翻译过来就是: ­

这书的词藻繁华,立意用词都不落前人窠臼,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暂先不具体展开说了。就看他蕴藏在心,用手写出来,似乎是批注那个,实际却写的是这个;表面写诡谲,实际是却写的是正大,表面写的庄严正道、实际是写淫邪;这种写法,正如同春秋多有隐词,史家不得不用曲笔。

戚蓼生这里是写石头记为传真事的一些奇特的方法。对此脂砚斋怎么说的呢:““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浓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皱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

可见,石头记正文多有隐讳,使用了很多奇特的方法写书,而脂批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隐喻和方法。所以懂红楼,没有脂批就如同遮住了眼睛,极易迷失在故事里而茫然不知。所以我每每说喜好红楼的人要读八十回带脂批的石头记,而不是百二十回没有脂批的通行本。 ­

为什么曹公要以这么奇特的手法写书呢,他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艺术效果,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

曹公所处的环境,文字狱大行其道,曹公的思想又处处与封建传统大相悖逆,曹公所传其事,干涉时世,也涉及廊庙,最是封建统治者难以接受,必须要彻底铲除的那种异类。所以他无法直文所传之人之事,只能以隐语、各种谐音法,注此写彼法,草蛇灰线,空谷传声等等奇特的方法写之。 ­

这段更重要的是戚蓼生直接把石头记比作春秋,把曹公比作史家。照应书里,脂批常说“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此书一字不可更,一字不可少”“读者但以小说词目之,则大罪过”“史公用意……”……可见石头记一书,是传记,是史书,而不是小说,曹公是史家,而不是小说家。这里展开说去也是专题研究。 ­

解味作为普通读者,能力有限,意不在此,赏鉴为主。只是知道了有这层含义,对于我理解红楼,理解曹公,有很深的帮助。 ­

第四段: ­

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月中从嫦娥,补天的女娲。)

伐阅:祖宗的资历和功绩。祖先立下的功业,后人当作资本,言家世,称世家。书中贾氏一族,就是这样一个世家。 ­

翻译过来就是: ­

我尝试着一一解读:写闺中人和事极其雍容庄重,却令人感觉艳冶满目;描写世家功高显赫大族,富丽堂皇、繁荣昌盛似乎满眼,其实衰势已现。写宝玉淫邪痴顽,但是多情善悟,丝毫也不比历下和琅琊差;写黛玉善妒又尖锐,令人深深爱怜,不啻月中嫦娥,补天女娲。

这也是说曹公的奇妙笔法。点明了繁华故事背后是大族衰亡的悲剧。宝玉和黛玉都是杰出不凡的人物。 ­

第五段 ­

(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

“罗襦”指的是短衣或者短袄;“芗泽”指的是浓浓的香气。 ­

翻译过来就是: ­

其他如描摹绘制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使人熏熏然心神荡漾;但是书中却没有一字一句粗鄙猥琐,真真太难得了。 ­

虽然只是一手写出,一个声音唱出,但是又淫冶又贞淑,悲伤和着欢愉,不啻是双管齐下。神奇呀。雪芹难道不是小说野史中的左丘明,司马迁?

这里戚蓼生再一次把雪芹比作史家。 ­

第六段: ­

(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 ­

翻译过来就是: ­

但是我说呢作者虽然具备两种意图,读者却应只取一意。譬如绘画,石头有三块,佳景却只在一峰,边走边看路边风景,最幽美之处是道两旁的树木。必须以这样的领会,去读这本书,才能领会作者的深意。 ­

好像水中捞月,只捧一缕清辉;又如同天花降雨,只闻其香,(只取其一意)或许才能领会这书的弦外之音呢!­

这段,戚蓼生用绘画的技巧作比,说雪芹虽然不得已在一部书里写了两部内容,表面的故事,背面的传记,但是读者却应该一心一意去领会石头记的弦外之音,才算懂了雪芹。 ­

第七段 ­

(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翻译过来就是: ­

如果以此书未完为恨,要知道盛衰是循环往复,万缘都是虚幻泡影,作者慧眼婆心,也不必再点破了。但万千要从深微处领悟,便能度过迷津、读到作者微旨了。如果以此书未完为恨,要知道盛衰是循环往复,万缘都是虚幻泡影,作者慧眼婆心,也不必再点破了。但万千要从深微处领悟,便能度过迷津、读到作者微旨了。那些只会死读书,去试图读懂石头记的人是何其的多,而开卷能真正领会曹雪芹书内意旨的却是多么的少呀。 ­

这段说的是戚蓼生对书未完的看法。书未完,是雪芹慧眼婆心不刻意点破结局。只要从书的精深微妙处领悟,自然能读懂雪芹的意思。而因为书未完去续书的人,可谓是自以为是,根本没有读懂石头记一书。 ­

解味曾经说过,我认为雪芹就是要以八十回带脂批的本子传世是很有可能的。这么做,或者说是中国人审美中讲究的意犹未尽,其实已经达意了;或者说是绘画讲究的留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观者已领会于心;或者说是缺憾的美,写尽了未免失去余味;或者说是雪芹另有深意存在其中,我们不得而知。中国传统文学讲究意境、绘画讲究留白。余味未尽,余音袅袅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追求的境界。雪芹擅诗、擅画,又博闻广读,家学渊源,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有充分的汲取和继承。所以我相信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貌似残缺八十回文字,这带脂批的八十回《石头记》就是雪芹想要令其传世的红楼全壁。此观点并非解味创见,乃是学舌戚蓼生于两百年前,亦有霍国玲早已论述此观点。 ­

戚蓼生序十分精妙,可谓紧扣红楼著书特点。而且观点鲜明,有两点:一、把石头记比史书,把曹雪芹比史家;二、八十回已经足够表达曹雪芹要表达的内容,表面书未完,实际却完整了。这个观点现在被霍氏姐弟继承了。她们的文我略知一二、尚未看全,这两点,人都以为是她们的创见。其实戚蓼生已经在两百多年前说过了,不能说是她们首倡。时红学同好,一提她们就嗤之以鼻,戚序的这两点宝贵的火花,也被湮灭了。 ­

我读红仅是阅读赏鉴,不涉其他,不过赏鉴时需要有“红楼深邃”“曹公下言谨慎、斟酌、考量再三再四,从不泛泛下笔”的理解在胸中,有益无害。

大猩猩xxx

大猩猩xxx

找到啦~

戚蓼生序 ­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绛树、黄华是两个人,一个是歌唱家,一个是书法家。 ­

牍是木简,古人在木简上写字。 ­

翻译过来就是: ­

我听说绛树这个人能一下子唱出两种声音,一声来自喉咙,一声来自鼻腔;黄华这个人,双手能写二牍,左手能楷书,右手能草书,我从未见过。现在阅读石头记这本书,觉得如同两歌绕身而不分喉鼻,两牍同书而无分左右,竟然是一声发出两歌,一手能作两牍,这简直是万万不可能有的事情,万万不可能得到的奇迹,竟然在石头记一书中得到了,神奇呀!

这是第一段,怎么叫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呢? ­

结合红楼和脂批看。这就是曹公独特的写法,且将真事隐去,隐在哪里?隐在书背面;但将假语存焉,什么是假语,书正面故事文字。红楼写作,为闺阁作传,又可传我,可见为传其人其事,借用风花雪月繁华故事,人情世相传出。第一回开宗明义讲的甚是清楚:“至若悲欢离合,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儿反失其真传者”“但将真事隐去,但留假语存焉”。“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一并使其泯灭”,脂批“即可传他(闺阁),又可传我(雪芹)。” ­

脂砚斋也殷殷嘱咐,再三再四:“事则真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石头记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是石头记大关键回目,出风月宝鉴,点石头记特点。 ­

什么是风月宝鉴,一是指贾瑞照的那面镜子,正面照看见熙凤美人遥遥向你召手,反面照看见一骷髅骨,脂批说:“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这个骷髅是一个掩面哭泣的人(或指黛玉)。二是指红楼梦此书,雪芹用一面正反都能照的镜子,喻此表里皆有喻的书。脂批说:“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莫看此书表面,看其反面”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红楼梦诸多的名字,风月宝鉴是曾用名。 ­

以上都说的是小说表面是假,其中所隐为真。雪芹著书本意不是为了写繁华世景,或者什么万境归空,而是为自己和自己所爱所敬的闺阁女儿作传。传者,纪实也。所以读红不能仅以小说正文字面意思理解,从书的反面去看,才能领悟到作者真情、所传真事。 ­

第二段 ­

(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翻译过来就是: ­

这书的词藻繁华,立意用词都不落前人窠臼,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暂先不具体展开说了。就看他蕴藏在心,用手写出来,似乎是批注那个,实际却写的是这个;表面写诡谲,实际是却写的是正大,表面写的庄严正道、实际是写淫邪;这种写法,正如同春秋多有隐词,史家不得不用曲笔。

戚蓼生这里是写石头记为传真事的一些奇特的方法。对此脂砚斋怎么说的呢:““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浓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皱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

可见,石头记正文多有隐讳,使用了很多奇特的方法写书,而脂批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隐喻和方法。所以懂红楼,没有脂批就如同遮住了眼睛,极易迷失在故事里而茫然不知。所以我每每说喜好红楼的人要读八十回带脂批的石头记,而不是百二十回没有脂批的通行本。 ­

为什么曹公要以这么奇特的手法写书呢,他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艺术效果,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

曹公所处的环境,文字狱大行其道,曹公的思想又处处与封建传统大相悖逆,曹公所传其事,干涉时世,也涉及廊庙,最是封建统治者难以接受,必须要彻底铲除的那种异类。所以他无法直文所传之人之事,只能以隐语、各种谐音法,注此写彼法,草蛇灰线,空谷传声等等奇特的方法写之。 ­

这段更重要的是戚蓼生直接把石头记比作春秋,把曹公比作史家。照应书里,脂批常说“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此书一字不可更,一字不可少”“读者但以小说词目之,则大罪过”“史公用意……”……可见石头记一书,是传记,是史书,而不是小说,曹公是史家,而不是小说家。这里展开说去也是专题研究。 ­

解味作为普通读者,能力有限,意不在此,赏鉴为主。只是知道了有这层含义,对于我理解红楼,理解曹公,有很深的帮助。 ­

第四段: ­

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月中从嫦娥,补天的女娲。)

伐阅:祖宗的资历和功绩。祖先立下的功业,后人当作资本,言家世,称世家。书中贾氏一族,就是这样一个世家。 ­

翻译过来就是: ­

我尝试着一一解读:写闺中人和事极其雍容庄重,却令人感觉艳冶满目;描写世家功高显赫大族,富丽堂皇、繁荣昌盛似乎满眼,其实衰势已现。写宝玉淫邪痴顽,但是多情善悟,丝毫也不比历下和琅琊差;写黛玉善妒又尖锐,令人深深爱怜,不啻月中嫦娥,补天女娲。

这也是说曹公的奇妙笔法。点明了繁华故事背后是大族衰亡的悲剧。宝玉和黛玉都是杰出不凡的人物。 ­

第五段 ­

(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

“罗襦”指的是短衣或者短袄;“芗泽”指的是浓浓的香气。 ­

翻译过来就是: ­

其他如描摹绘制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使人熏熏然心神荡漾;但是书中却没有一字一句粗鄙猥琐,真真太难得了。 ­

虽然只是一手写出,一个声音唱出,但是又淫冶又贞淑,悲伤和着欢愉,不啻是双管齐下。神奇呀。雪芹难道不是小说野史中的左丘明,司马迁?

这里戚蓼生再一次把雪芹比作史家。 ­

第六段: ­

(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 ­

翻译过来就是: ­

但是我说呢作者虽然具备两种意图,读者却应只取一意。譬如绘画,石头有三块,佳景却只在一峰,边走边看路边风景,最幽美之处是道两旁的树木。必须以这样的领会,去读这本书,才能领会作者的深意。 ­

好像水中捞月,只捧一缕清辉;又如同天花降雨,只闻其香,(只取其一意)或许才能领会这书的弦外之音呢!­

这段,戚蓼生用绘画的技巧作比,说雪芹虽然不得已在一部书里写了两部内容,表面的故事,背面的传记,但是读者却应该一心一意去领会石头记的弦外之音,才算懂了雪芹。 ­

第七段 ­

(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翻译过来就是: ­

如果以此书未完为恨,要知道盛衰是循环往复,万缘都是虚幻泡影,作者慧眼婆心,也不必再点破了。但万千要从深微处领悟,便能度过迷津、读到作者微旨了。如果以此书未完为恨,要知道盛衰是循环往复,万缘都是虚幻泡影,作者慧眼婆心,也不必再点破了。但万千要从深微处领悟,便能度过迷津、读到作者微旨了。那些只会死读书,去试图读懂石头记的人是何其的多,而开卷能真正领会曹雪芹书内意旨的却是多么的少呀。 ­

这段说的是戚蓼生对书未完的看法。书未完,是雪芹慧眼婆心不刻意点破结局。只要从书的精深微妙处领悟,自然能读懂雪芹的意思。而因为书未完去续书的人,可谓是自以为是,根本没有读懂石头记一书。 ­

冰凝

冰凝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