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属于什么研究类?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属于什么研究类型
最新跟帖
wangruobing

wangruobing

调研

第五,网络将促进青少年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信息传播手段、交通运输工具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信息传播速度比较缓慢,内容比较狭隘,处于不发达状态,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深度也有其局限性。  而在网络时代,电子波将远在千里之外、素昧平生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条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决定了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冲突必将频繁发生。为了避免引起冲突,能够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存活下去,青少年就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也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无形中对健全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网络资讯的迅猛发展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往往会酿成网瘾,加之网络文化的误导,传播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诱发着不道德和犯罪行为,网络的神秘性“培养”了一批电脑“黑客”等,因此,正确认识其负面影响,净化网络环境,加强青少年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教育非常必要。    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二消极影响

第一,网络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互联网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设备的同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这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肯定是一个冲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个挑战。  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冲突与整合将越来越明显。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    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随着信息全球化高速传递,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各方面的观念将大量充斥其间,暴力、金钱、色情、歪理邪说、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也将被大量渲染,西方敌对势力也打着“人权自由”的幌子,不断以混淆视听的虚假信息企图制造混乱,竭力推行“西化”战略。    其中不少是内容不健康、格调低下乃至黄色淫秽的东西,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另外,游戏软件的制作、引进、发行及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网络游戏软件大多是从境外涌进来的,内容以打斗、暴力居多,渗透着西方的文化观念、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少年的辨识能力弱,自制力也较差,即使遇到了一些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也没有自觉的抵制意识和能力。    这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极为不利。



第二,网络的发展加大了青少年选择信息的难度。由于互联网没有主观责任机构,用户的发展和使用没有限制,对网上的信息难以追查其真实来源和核实其可靠程度,这就容易为各种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所利用,各种宣传、竞选、结社、集会甚至抗议、请愿都可以上网。    对此,各国政府很难加以控制和封锁,我国也不例外。在这种背景下,就难以对青少年进行信息选择指导,青少年可能会在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汪洋大海之中不知所措。



第三, 网络游戏成瘾危害极大。  过度的网络游戏会导致性少年上网成瘾阻碍少年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其左前脑正常发育受到遏制,早中期的智力开发也受到影响。  有研究表明网瘾与赌瘾和酒瘾是相似的:一上网就异常兴奋,上不了网就心烦手痒,严重者整天整夜沉溺于电脑网络,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于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  其次,网络迷恋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武侠和暴力片使儿童认为武功和暴力可以使他们变得强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在一定的情境下儿童就会模仿片中的情景,用武力或暴力来获取想要的东西。  研究表明,经常看暴力电视节目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更有侵犯性,行为粗野,对人冷淡、挑剔,缺乏助人行为。对时下一些可以结婚生子的网络游戏,有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玩这种游戏,可能是生理发展所带来的心理需要,就像幼儿经常玩“过家家”一样,是对成人的一种模仿,是一种学习形式,是社会化的一部分。    但是要加强引导,否则假戏真做,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网络在传统思想道德方面对青少年也造成冲击。由于网络的世界是一个自由意识的乐园,有的只是信息交流,没有检查者,这种情况容易诱发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一些青少年会滥用自己的自由而忽视社会道德伦理的存在。    再者,由于网络使用的是人机对话方式,这必将导致人情淡漠、疏远,如果长期缺乏沟通与接触,他们就容易产生紧张、孤寂和冷漠的心理,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障碍。



第五,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型将在这个期间定型。青少年一旦投入电脑游戏或者网上聊天,必然不肯中途折起,喜欢打持久战。  而长时间的面对电脑,不仅伤眼,也容易造成背部损伤和腰部损伤,对身体发育极其不利。  同时,由于现在大多数“网吧”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合用,很多成年人的不良习性也会伤害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长时间生活在烟雾弥漫和酒气熏天的污浊空气中,会直接引发肺病,同时还会降低人的免疫能力。  同时,过长时间上网还可能患上“网络或游戏成瘾症”,即“游戏脑”,属于“冲动控制障碍”,轻者精神依赖,不上网就焦虑、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重者与毒品成瘾相似,完全被游戏和网络控制,难以摆脱,整个人变得不可理喻,没有自尊,为上网可以不择手段。  由于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常常有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失衡,可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紧张性头疼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楚天都市报就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悲剧:

2003年3月1日 ,一大学生连续5小时上网后脑死亡。  身体健康的大学生,连续泡网吧5小时后,突然脑死亡并离开人世。该民学生唐某上午已上了4节课,连午饭都未吃便直奔网吧。在身体处于饥饿状态、大脑处于疲劳状态的情况下,大脑长时间保持紧张、兴奋状态,其脑力、心脏和循环系统可能出现衰竭及其它病变,人体无法进行正常的自我调节,就出现了脑死亡。    



第六,网络上泛滥的色情内容不利于青少年的性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  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有50%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65%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长期沉迷于黄色垃圾会使青少年变得早熟、行为轻率、对自己不负责任。  青少年在进入了青春期这一性发育的成熟期后,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开始认识自我,关注异性,同时也十分渴望对性知识的了解,加上有的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正规的青春期的教育,使得学生对性知识了解甚少,从而产生了神秘感,而正是有了这种神秘感才使得学生想方设法从不同的渠道来获得满足,其中网络便是一种十分便捷的渠道。    对于国际因特网来说,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价值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某些色情服务在一些国家是合法的,由此,这些合法的色情信息就可以无障碍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就使得部分道德判断力低的学生大肆浏览这些网站,从而侵蚀了他们的心灵,造成道德认识的模糊。  



第七,网络犯罪。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犯罪创造了条件,结合近年来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网吧的口角斗殴、偷窃、抢劫等案件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未成年人因上网原因造成的违法犯罪已形成青少年犯罪的主流。  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为了弄到上网的钱,常常不惜违法犯罪,甚至做出杀人越货的残酷行为。  



随着上网成为一种时尚,犯罪分子也逐渐把目光转向互联网,让网络成为他们的犯罪工具。  而相比传统的犯罪,利用网络来犯罪隐蔽性更强,迷惑性更高。因此,青少年利用网络交友一定要慎重,而约见网友则更加要慎之又慎,以免财物和人身受到侵害。青少年网民“网恋”、“网婚”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在网上青少年打情骂俏,多角恋爱等随意性常发生,由此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不少的网民落入网络陷阱,被骗或遭到意外伤害。    这些案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以侵犯财产为目的,侵犯的财产主要以手机和现金为主;二是呈现有计划、有组织的团伙作案;三是青少年由于思想单纯,容易轻信他人,成为主要的受害人群。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世纪,网络正在飞速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蔓延,其种种弊端也因而日渐突出。  然而,不让孩子上网,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面对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我们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惊慌失措,也不能等闲对待,听之任之。  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看待它,如何去使用它,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加强防范机制,做到趋利避害。  



政府是网吧、网络管理的中坚力量,担负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是青少年保护的众望所归。  首先,政府要制定和完善与网吧、网络相关的各种法规制度。由于网吧、网络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因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某些控制领域还存在规范真空。  因此,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得有关部门在进行网吧、网络管理时有法可依。  其次,要完善网吧、网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加强对网吧、网络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加大对网吧、网络的治理力度。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承担青少年社会化责任的主要部门。  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应增加网吧、网络课程的设置。这些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是电脑、网络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是电脑、网络使用法规。其次,加强学校网络工程建设。学校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教育,最好是能够开设自己的机房。    多在学校设立机房,还可以更直接地监督青少年上网,引导他们正确上网,避免他们在网吧等不易监控的场所接受不良信息。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神,可以对孩子进行最直接的教育和保护。  首先,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上网环境。  作为家长应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  其次,家长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    



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作用,如何利用好这柄双刃剑一直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首先,大众传媒要加强对网吧、网络规章的宣传,加大对相关规章实施情况的监督。  其次,网络媒体自身需要规范,通过提高网络技术,加大垃圾信息的过滤,限制不良网站的点击以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再次,利用网络自身的特点,开展网上心理辅导。    



总之,面对网络科技的汹涌到来,规范网吧、网络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部门始终要保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真正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并协同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电脑网络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减少电脑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谢谢。
Tia_蒂雅

Tia_蒂雅

这个不好说,要看这个人属于什么类型。师傅迎进门修行靠个人。最重要的还是家长怎么去引导。有的人每天成谜与网络。但有的用网络做成了事业。家长,记得控制小孩的,上网时间和规划。和兴趣爱好。
ting木子

ting木子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