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白发魔女传》小说,是梁羽生先生最好的武侠作品吗?为什么?

将将来
不是。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

hljgdtxy
白发魔女传在梁羽生小说中属于上乘作品,但处于这个水平的还有云海玉弓缘、萍踪侠影等,每个人看小说的感受不同,喜欢的程度不一样。

Miffy万花筒
不是很喜欢这部书,感觉人物关系很简单,脉络过于清晰。个人很喜欢江湖三女侠。吕四娘,冯瑛,冯琳,唐晓澜,人物众多,层次很多。

derdiyok
梁羽生的小说说真的我看得不少,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狂侠天娇魔女,都是很好的,我很喜欢看他的小说,从唐朝看到清朝,就最后几套没有看。

XF_春亦老
是的。这是梁羽生我最喜欢的作品。可能情节并不复杂,但恩怨分明,交代清楚。
尤其是霓裳的一夜白头,那是对人间至情的绝望。情至绝处,即活六十年的优昙花,亦不能更改。

Lin
不仅仅是《白发魔女传》,当时好评如潮的还有《龙虎斗京华》,畅销一时的是《七剑下天山》。
漫话武侠(一):一代武侠大师梁羽生
不愿意写武侠小说的大师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出生在广西蒙山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过很好的传统教育,诸如《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父亲更是反对他看“”荒唐的武侠小说”,认为是无益的杂书。
那么这样有一位反对人物在先,我们的梁羽生大师是怎么横空出世,给当时的武侠小说界注入一股清新之风呢?
事情还要从1954年初,那场轰动香港的拳师大战说起。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与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掐架”,后来口舌之争升级,直接约在澳门新花园“现实约架”。
尽管那是一场惨不忍睹的比武大赛,两位大师没有拿出武术大师应有的风采,更像是一场市井小民之间的比划,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纯粹是一场赤luoluo的“作秀”。
比赛门票尽售一空,大师赚的盆满钵翻,观众看得哑口无言,五分钟的比赛以吴公仪一拳打伤陈克夫的鼻子而收场。
当时担任《新晚报》的总编辑是罗孚,看到比武虽然已结束,但武术大师打擂话题依旧在街头巷尾热议,顿时计上心头,何不趁此热度找人来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增加销路呢?
说干就干,罗孚想到了曾是《大公报)社评委员会成员的陈文统,不但是岭南大学经济学毕业,还拜师简又文和金应熙学历史,国学功底深厚、历史知识广博。
但陈文统由于所受的正统教育影响,心中存有偏见反对写武侠小说:若登了不入流的武侠小说,你就不怕《新晚报》被降低报格?”
罗孚回答说:"我就是要打破大报不登武侠小说的惯例!我对你有信心,相信你写的武侠小说,不会降低我们的报格。你一定要写,我们也一定登!
梁羽生被罗孚"说服”了,要求多考虑几天,等酝酿好后再开始连载。结果罗孚来了招“先斩后奏",在擂台比武的第二天,就在报上登出预告。
梁羽生只得连夜赶写,仓促上阵,但由于实在没有想好具体的情节,只好先来段"楔子" ,说些“闲话",以应付第二天的版面。
第一本署名“梁羽生",以义和团事件为背景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于《新晚报》横空出世,这一年正是1954年的1月20日,星期三,陈文统刚好三十岁,刚刚进入而立之年,何曾想到“梁羽生”这个名字会弥漫其一生。
没想到,《龙虎斗京华》刚开始刊登,便一纸风行,好评如潮,报纸销路大增。原本打算只写-一部便停笔的梁羽生,欲罢不能,结果一写竟写了整整三十年,成为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
三十年间,从1954年开始,直到1984年“封刀”,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1000万字,可谓是硕果累累,怀念一代大师。

flashkatty
冰川天女传和萍踪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