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小说是根据真实事迹和人物原型改编的?
蕭
关于“有哪些小说是根据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问题,我觉得太多了。
首先,历史人物的小说大都是以历史人物原型创作的。如《武则天》、《曾国藩》等等历史小说。四大名著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根据家族的历史变化来写的,他的祖父曹寅是康熙的亲信,祖孙三代担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曹府盛况一如《红楼梦》中的贾府。雍正五年末,曹雪芹13岁,其家人因罪革职,家产抄没,曹雪芹随母迁回北京居住,曹府从此败落。
其次,反映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事迹的小说也有些是根据原型创作的。如根据杨子荣事迹创作的《林海雪原》,根据王成原型改编的《英雄儿女》。
再是,一些震惊中外的案件类,大都也是以原型改编的。如特別刑事录之1.19碎尸案、刑侦实录等等。
另外,比较著名的小说,大都也是根据生活原型写成的。如金庸的部分作品也是有原型的。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应该也是参考了真人真事的写成的。至于孙少平,部分原型应该是路遥弟弟。《鲁滨逊漂流记》,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在荒岛4年4个月的生活为原型创作。
先介绍这几种吧,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感悟。
Shmily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生活中的具体的人作为原形,这样的小说还真不少。以作家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创作的小说,往往带有生动丰富的真实可感性!
象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作品《战争与和平》许多重要人物都是有原型的,例如,老鲍尔康斯基公爵的原型是作者的外祖父。玛丽亚小姐的原型是作者的母亲。罗斯托夫伯爵的原型与作者的祖父相似。而老伯爵夫人原型是作者的祖母,在尼古拉的身上有作者父亲的特征。
而娜塔莎的形象是根据作者的小姨子的原型塑造的。軍官杰尼索夫的原型是诗人和游击队员达维多夫。
可见《战争与和平》中的主要人物均不是凭空虚构的,都是作者根据具体人物的事迹进行的再创作!
就拿在读书界曾引起轰幼的《牛虻》这部小说来说:作者伏尼契曾亲自参加过波兰革命,並与意大利民主革命战士有过亲密的交往。她笔下《牛虻》及意大利英雄战士的原型是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和玛志尼等革命志士。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三兄弟的生活道路及家庭变迁,其原型是巴金大哥,趴1二哥,和自已的生活经历,还包括他的姑姨表的兄弟姐妹们的生活命运和遭遇。巴金先生自已也表述过,他的创作来自亲历过的血和泪!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闰土,等等形象均有着各自的原型人物。
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原型人物一旦进入作品,就不再是原来的具体人物了,作家筆下的人物再也不是单一的普通人,而是汇集众多人物的优缺点,经提练而成为生动丰富的典型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文学人物来自生活,但形象人物高于一般的普通生活中的人。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优越处
注:轰幼x
应为:轰动
注②巴金的大哥,二哥,趴1x
易梒
《红日》《红岩》《林海雪原》这几部十七年风卷红旗发行量巨大的红色传记小说,都是作者参加过当时的惊心动魄的大革命,以自己的经历和战友的经历说法写的经过艺术加工的红色革命叙事诗。
红日的作者吴强老师是第三野战军某纵队的政治部主任。他亲身经历了苏南苏中”七战七捷’和国民党重点进攻苏北老抗战根据地和淮南谁北根据地的历史,就是张灵甫领导着好几千上万的地主武装”还乡团”,回山东鲁南鲁中地方大砍大杀,可以参考莫言的历史小说丰乳肥肾〉写还乡团杀共产党村干部埋地下,不全埋,留下来脑袋瓜在外面,脖子以下全埋,人体压力大,血压上涌,刽子手再用铁掀一把过去的人头脑就飞出去了!
山东省的红色政权是建立的最早的,地主恶霸早早的就流落它乡了这个是以前的高级中学课本上就有的△峻青的小说他写的很详细,有点文学兴趣的可以止网搜索。
所以说涟水战役和孟良崮之战不光是两个军事集团的军人之间的对峙角力。还有穿布鞋和穿草鞋的人之间的角力,山东民兵支前是全国各地最多的,长影七十年代专门去拍了《车轮滾滚写的就是山东民工民兵支前。共产党人的军事给养全部是各区的支前干部领导群众一把炒面一口水的推到前线的。
涟水战役张灵甫声东击西,我军误判了74师的主要突击方向,总部对74师的战斗力也是轻敌了。增援军力调动晚了。最后被动的退出了淮阴,涟水苏中抗日老根据地,也是孟良崮战役六纵为什么想参加最后的决战突击孟良崮主峰的任务。
第三野战军在国民党重兵集团滚动抱团攻势下,从苏北退到蒙阴垛庄埤埠一线。是最被动的时候了,也是张灵甫敢冒险中路突破的思维导图,他以为有飞机头上天天轰炸,三野的战士也像国军一个样,也是士气纸落。开小差成风?
最后搞得成了一个大笑话!少了∥伸出手来,拉兄弟我一把,军迷们几十年怎么办?
一本正经
许多小说都是根据社会生活的真实事迹和人物原型改编的,尤其是那些名著,比如《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的历史人物改编的等等,今天我先谈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作为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这本名著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路遥获也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背后存在真实事迹和人物原型吗?不仅存在,而且就是发生在路遥自身和弟弟身上真实的人生经历。许多读者都说孙少平就是路遥,路遥在写作的时候也把自己当成孙少平了。读者们的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甚至还举出许多孙少平与路遥经历的对比例子。但其实孙少平这个角色的原型并不只有路遥,还有这一位,很多读者都不知道,这次我们只谈孙少平的生活原型。
在路遥的早上从中午开始一书中,他写到:“我得要专门谈谈我的弟弟王天乐。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他,我就很难顺利完成《平凡的世界》。
他王天乐一直在农村生活到近二十岁,经历了那个天地的无比丰富的生活,因此能够给我提供许多十分重大的情节线索。尤其是他当五年煤矿工人,对这个我最薄弱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特别具体的素材。实际上,《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对于许多不熟悉路遥的人生的读者来说,王天乐这个名字或许很陌生。
王天乐是路遥的三弟,他高中毕业后在陕西清涧老家教过一年农村小学。他是一位心气很高的农村青年,既不愿意扔下兄弟姐妹众多却一贫如洗的大家庭,也不愿意在山村里熬一辈子。最终,他和孙少平的选择一样,选择了出走农村,辞掉民办教师的工作,跑到延安县城揽工。
就是王天乐不甘平凡的精神深深地触动到了路遥的内心世界和艺术灵感,也是路遥作为大哥的责任感,他在1980年竭力帮助王天乐,去到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采煤四区当一名采煤工人,王天乐也真正从“黄土时代”跨越到了“黑金时代”。在创作小说之前,路遥又尽力把王天乐调入延安报当记者,给王天乐一次走入大城市的机会。
而王天乐的“黄土时代”、“黑金时代”、“大城市新时代”又何尝不是《平凡的世界》里面孙家四个孩子的三种人生选择呢?
S猫
谢谢邀请!
这要分开来说吧?
外国文学作品,即使是小说,我读的也少,不敢妄言。但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角保尔·柯察金是不是就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经历创作的呢?但如果泛说,个人以为,每一部小说肯定都是有创作原型的,外国比较明显的,比如雨果的《九三年》,托尔斯泰的《复活》,高尔基的福玛·高尔捷耶夫、自传三部曲,包括一位英国女作家,叫伏尼契吧?其描写意大利烧炭党人的《牛虻》……等等等等,都是有实际人物为创作原型的。
中国古典文学小说,当然要首推《三国演义》。众所周知,它是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基础上,进行“七实三虚”的艺术加工而成的。近代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其中《孽海花》,据说是以当时清朝驻英公使洪钧和晚清名妓赛金花为原型铺陈的。近代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应该是以其身边的一些熟人知识分子为原型写成的。巴金的《家》《春》《秋》是不是以他自己的家庭为背景和素材?我说不太好。
当代建国后十七年,许多革命题材小说,比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岩》……等等都应该是真人真事的艺术再现。
当代,改革开放之后的小说,是否应该首推张贤亮的《灵与肉》?其次,后来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如《国画》梅茨故事《朝夕之间》苍黄等,应该与作者曾经供职的环境密切相关。贾平凹的《废都》,也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不是老贾的亲身经历,也是他的自我——说“意淫”太难听,也是对一位文学大家的不敬,所以就用——“想像”吧……其次,其次?莫言虽然得了诺奖,名气很大,但说他小说的“人物原型”,外人不好推断!上官鲁氏?西门闹?“姑姑”万心?陈忠实《白鹿原》里的朱先生,小说书后作者的创作手记里,作者倒是明确地说了,是以陕西关中大儒牛兆濂为原型的。
其实,我的所知和这方面知识储备太少,是回答不好这个提问的……勉为其难,抱歉!只能到此打住了。
骑行中国梦
这里分享几部由真实事迹或人物改编的小说:
1、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就是根据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写的,说起画家那时的梵高也同样特立独行,但最后毛姆还是选择了高更,原因是在毛姆看来高更的一生够野、够狂,走得够远。而高更的画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也是毛姆最终决定以他为小说原型的原因。
2、韩国的小说--《熔炉》也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以发生在韩国光州仁华学校的教师性侵残疾学生的暴力事件为蓝本创作的小说。2011年,小说同名电影上映后在韩国引发震动,相关涉事人员得到了应有的刑事处罚。在2005年案发当时未被起诉的学校行政室长金某于2012年重新接受审判,获得8年有期徒刑、信息公开10年以及位置追踪追加10年的刑罚。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小说。
3、斯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据悉,作者在生活中也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这两封来信让他有了灵感。因此,这本书也可以看成是茨威格的“自传”。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从年少的十三岁到成熟的少妇,她的生命因作家的出现而变得绚丽多姿,但终究难逃“一见杨过误终身”的结局。
心馨儿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它脱离不了现实生活,主要是作家和编剧,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挖掘,切实,丰富生动的素材,加以弘扬正能量的先进事迹。
一个优秀的作品,是否能给读者和影迷,留下深刻的影响,那要看它的生命里,是否在读者,影迷,心底深深的扎进了根。
让读者回味,让影迷留恋,经常时不时的让人过目不忘,溶入那宏大雄壮的作品之中,犹如身临其境之感。
那它的生命里,如一棵长青树似的,会长的根深叶茂,生机蓬勃,繁荣昌盛……
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柳青的<创业史﹥里的<金光大道>。浩然的<艳阳天>。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等的著名作家之作品……
墙角草
这样的小说有很多,有些甚至是作者的亲身体验,由于作者身临其境,有切身体会,写出来的作品更能打动人,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如杨沫的《青春之歌》。它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风貌,形象地揭示了在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其中有坚贞不屈的卢嘉川,视死如归的林红,机智沉着的江华,有背叛自己的家庭、积极要求进步的罗大方、徐辉;有由动摇走向坚定的许宁,有走向堕落的白莉萍,有自私自利、投靠反动派的余永泽、戴瑜等。而小说着重描写的是根据本人为原型的林道静,写她由一个小资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成长过程。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红岩》也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它描写的故事发生一九四八至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前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作品以"中美合作所"里的敌我斗争为主线,再现了当时的斗争形势与时代风貌,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罪行和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反动本质,歌颂了以许云峰、江姐、成岗、齐晓轩、华子良等共产党人的大义凛然、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逃往乌托邦
林海雪原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