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觉得文言文有必要背诵吗?

如题,您觉得文言文有必要背诵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中庸

《中庸》是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有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 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的儒家哲学经典

子思

最新跟帖
孤独的舞者

孤独的舞者

我不但反对背诵古文,也反对背诵古诗词

我是个理工科的学生,学了四年的化学,但我从小就喜欢阅读,语文成绩总是最好。不过,我不喜欢死记硬背,尤其不喜欢政治课,所以高二分科时,我毅然选择了理科,但这不意味着我放弃了阅读。相反,因为阅读的关系,我竟然在大学毕业后通过了新闻单位的招聘考试。阴差阳错,我又回归到文科的道路。

喜欢文科,不可能不喜欢中国传统典籍,包括诗词乃至先秦的左传以及后来描述战国时代的国语等,当然还有史记。在我看来,史记的文学性不输于其历史性。

但是,我又反对背诵古文,甚至诗词。当然,如果你对古文特别感兴趣,也不妨背诵下来,但对于一个开放性的、面向普通人的普适性问题,我只好反对。

学习古文,不必要背诵古文

一个人基本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或背诵古诗文不是唯一的途径。绝大部分人文知识,其实都是通过现代白话文来表达的,我们现在说的又是白话,基本的文字和词语又都能理解,何苦抱着佶屈聱牙的古诗文不放呢?

另外,很少有人认识到,文科像理科一样,也是一门专业,出于天赋的不同,有人擅长,也有人不擅长,为何要逼着所有人都学习不擅长的专业呢?对于很多不从事文科工作的人来说,起码的人文素养要有,但不必须通过背诵古诗文获得。又不是古代,高考必须考文科,我们现代人只需要有起码的基础即可,不必要死记硬背那些词语不容易懂句子也与现代语法大相径庭的古诗文。

即使你从事文科专业,我依然不赞长背诵古诗文。因为,古诗文,不但其语言之美,还是其表达的意义,都需要通过理解来意会。

我个人非常喜欢杜甫的五言诗,他的羌村三首以及赠卫八处士写得简朴、简练又有生活气息。这些诗,我读了很多很多遍,可我至今都难以流利地背诵出来。拿我最喜欢的赠卫八处士来说,这首诗记叙了两个老同学在世乱飘荡中偶然相逢又坐下来吃晚饭的情景。其中有一句: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意思是,卫八说老同学很难见一面,一连端了十杯酒给杜甫。杜甫怎么说?他说:十觞亦不辞,感子故意长。意思是:十杯酒我也一口气喝完,老同学的情谊叫人感动啊!我们一般说,杜甫是诗圣,写的是历史、是故事,与诗仙李白直接的豪迈不同。但是,杜甫在这首诗里用极其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极其豪迈的感情,与李白的直接豪迈几乎异曲同工。我们可以想象一幅画面:我们老同学见面,同学给你敬酒,一连倒了十杯,感动于同学的情谊,你二话不说,一口气干了。这是何等的情谊和感动。杜甫用简单、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记叙了这个画面,表达了非常豪迈的气度。然而,这整首诗,我至今都不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却一点也不影响我的理解。

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人对诗文的欣赏,除了感动于文字之美,还要了解其时代背景、诗文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身世、心境。这对理解这篇诗文,帮助是很大的。如果只是单纯背诵下来,只是把一些字词标点符号拷贝进脑子里,虽然对有天赋者也能融会贯通,但对一般人来说,不如通过理解的方式来欣赏。

而且,你理解了古诗文蕴含的真意,你就更容易记下来其中的片段,甚至对整篇文章的印象就会更深刻。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功利地谈到如何记忆古诗文,也是通过理解的方式,而不是非要死记硬背不可。

我们现在需要的人文素养,不必非得通过古文获得

我理解小编为何出这个题目。近几年来,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复古的风气,很多小学生都去读各种课外的国学班。社会各界也大谈特谈国学的好处。

我敢说,这些人中,很少有人真的喜欢传统典籍。他们能认识到,就是国学这个概念,其实也似是而非吗?

站在现代的立场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你了解学习得越多,就越容易泄气,因为其中有太多不合时宜的部分。这些不合时宜的部分,会影响一个人知识结构的稳定、智力的健全,乃至社会的发展。

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文,必须要有批判的眼光。只有去芜取精,传统文化才能为我们今天所用。可惜,很多人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智识。

我们现代人的人文素养,除了要具备传统的语文修养,还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我们强调一千一万遍都不为过。事实上,我们的确经常在强调。但与此同时,方方面面或明或暗的各种反科学、反常识、反智的声音还大量存在。很多人都习惯于通过习惯之说与别人之口对某件事知其然,却不愿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追寻其所以然。然而,这些只愿人云亦云的人,自以为只要会开口说话就能表达观点,并与别人辩论,竟不知任何观点都需要知识支撑。他们还理直气壮地以“观点不同”为自己辩护,却不知如果观点没有对错与高下,世界早乱套了!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人文素养,真的不必要单纯从文科获得,我们更需要理科的科学的素养,以健全我们的智识。因此,我们更不必要对背诵古诗文念念在兹。

越学习,越容易放弃固执。而我们的很多固执,是社会无形中强加给我们的,而我们又不自知。还是要学习,从学习中学会思考,塑造大脑。

诚实小橙

诚实小橙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不背诵、不积累,需用时怎么办?别人出口成章,你哑口无言,很光彩吗?因此怎敢不背!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装在肚子里就是你一生的财富。虽不能让你脑满肠肥,却能让你神定气闲,言行雅致。因此怎能不背!

王子墨求别失眠

王子墨求别失眠

说老实话,如果平时偷懒,丢分的不止默写6分。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不背文言文都是一塌糊涂的,21分的文言文,不愿意背课文的话能够拿个5分就不错了,但是文言文学的好的满分无压力。

考试文言文是课外的,但考点都是课内的,背文言文就是培养语感,“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趾”和“ 子路宿于石门”出自两篇文言文,考的却都是一个考点,状语后置,共同点在“于”,课内学这么多文言文,换个地方还能用。

忽忽~泽

忽忽~泽

学好文言文的意义:

(1)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他把我国五千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来。我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从《尚书》一直到清代文学,就可以感受到这些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厚的中国文化,包含着多少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高中时期学习文言文,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产生深远影响。

(2)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熏陶语感。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地走过、不断地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同样也是语感的形成。作家李霁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诗文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这里的诗词指的是古典诗词,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气质的形成。这些恐怕是单纯学习白话诗文所不可替代的。

(3)学习文言文,有利于促进道德回归。道德作为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又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文言流传下来很多有价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其中包含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在当前重新树立个人责任与美德的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与功能。我们当代学生所普遍缺少的很多有关修身、治家、睦亲、就业、交际等道理在古代经典名著中都有发人深思的论述。例如,《中庸》里对人与人交往中所讲究的“诚”有这样的论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再如道德操守,古人对这方面的强调提高到了及至,甚至把道德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些道德观念固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

(4)学好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闪耀着一群璀璨的巨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再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文教育的血脉。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人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使他们难以达到文言所表现出来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的境界。因此,在少年时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文言文,有利于提高白话文的写作水平。2001年高考南京13中学学生蒋昕捷写出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明证。文章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立意深邃,且通篇采用纯熟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才飞扬,老到的语言功夫受到阅卷老师的一致赞赏。事后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蒋昕捷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平时喜欢诵读古典名著。“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与文言失去了联系的人,必然由于古汉语底蕴不足而使文章变得冗长、直白。



毛线球

毛线球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

郭沫若先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可以培养语感;可积累文言字词;还可以领略作品中的韵律美、音乐美。

水乐烟霞

水乐烟霞

著名的古诗词要背诵一些,文言散文就无此必要。但文言散文中的名句还是要记住,如读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句子就要铭记在心。

ansheng

ansheng

由于时代变迁屁用没有还倒退回文言文吗?现在中学生学它有干什么能用。吱呼哲也,你精神病患者有那时让孩子们学点真的中医药保健多好孩学的快未来能用上一旦喜欢上了多出中医人才。

代表阿福

代表阿福

对于“文言文”应该诵读,以理解其中深刻的内涵。“文言文”是祖国的文化遗产,不可废也。学习“文言文”,可以知晓我国古代的传统“文明”文化,这对于增强当代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很有益处。应该予以弘扬、万代传承。

ranranapple

ranranapple

文言文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漫延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它的字词意义好多与现代不同,句式结构、形式也与现代语大相径庭,为了理解弄懂文言文,必须得熟悉它的表达形式和词意,这只有通过背诵才能解决,别无它路。

織成飛雪

織成飛雪

如果有精力有时间有能力背,那是最好也是最优的一个选择方案。

如果是去理解其原理和本质层面的东西,是为了发表一种观点。也可以泛读。

如果想深入的学习自己喜欢的国学科目,那文言文必须深入掌握。

sylviaxiang

sylviaxiang

文言文当然有必要诵,只有背诵熟记后,再逐句往深理解,古人作的文言文,流传到今天,是中国文学上的一块瑰宝,对于流传下来的经典的文言文,我们要发扬和传承下去。

我常告诉学生,包括我正在教的和已教过的现在正上高中的,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多读多背。学生却不以为然,对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能真正的认同其为学习法宝。当然我说的背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清晰明确的记忆。

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认真的多读,认真的多背,文言文又有多难?

至于背,专家总是说让背文,可以不求甚解,但是我始终觉得背书下注释也是十会必要的,最直接的原因中考是要考的。一说到中考要考我们就要背,可能有的人又要说了我们是在应试教育,但是考试本身以及考试的内容有什么不对呢?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个语文老师又是只让学生背的呢?不都是在会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吗?我觉得背书下注释不是过时的倒退的,而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当学生在初读某篇文言文时如果遇到自己已经背过的字词注释,自然会降低他的阅读困难。当学生运用自己已背过的知识而不是反复查阅注释和工具书便理解了文章大意之后,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成就感会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去积累更多的文言知识,从而真正习得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如果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只是读文背文,只求会意知晓其大致意思,那么这种文言文的学习就始终是模糊的混乱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初中生上了高中之后,连基本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都掌握得含糊不清,高中老师是要被气疯掉的。

不要觉得让初中生多背些东西就是给他们增加压力了,想想我们自己的学习经历,很多记忆深刻的东西都是在小学或初中积累下来的,高中背的很多东西都不像小时背的东西那样扎实,所以趁着学生记忆力最佳的时候让学生多积累一些知识,就需要背诵,加深记忆。


小熊_D

小熊_D

文言文博大精深,先诵其美韵,再得其精髓。优美的文言文读来朗朗上口,沉醉其间,妙不可言。更多的文言文内涵丰富,不只是熟读成诵,更需反复咀嚼,深入理解,去学得精神,鞭策自我。

cym619

cym619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