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对于国人的意义是什么,是一种文化,还是仅仅只是一件衣服?

平镜海岸
关于汉服定义,我首先有2个观点:首先是要重视服饰史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其次是汉服定义并非只有服饰、服装及其历史方面的专家才有发言权,而是要综合多学科全面分析,它并不是只应用于学术研究,更要在将来为广大普通民众在民族服装方面提供知识和理念的服务。
今天我先介绍常见的下定义方法,再正式提出汉服定义和3个标准。下面具体来看。
1、常见的下定义方法。
定义亦称“界说”,揭示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的方法。揭示概念内涵的定义称为实质定义,揭示语词意义的定义称为语词定义。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实质定义中的属加种差定义,即把某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其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
如给“人”这概念下定义时,指出“人”的属概念是“动物”;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这种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概念=属+种差。(辞海)我们先看一些人们有关民族服饰的论述。
保加利亚哲学家瓦西列夫指出:“服饰可以称作为人的‘第二皮肤’。”
2004年齐宝和先生在东方霓裳: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代序中指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已成为一个民族的徽志,成为该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征,蕴含着其特定的工艺技术、审美情趣、宗教观念、婚姻道德乃至民族情感等众多方面。”张玲在山东纺织经济2011年第10期中说:“民族服装是指具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是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民族心理素质。”
1994年何晏文在关于民族服饰的几点思考中说,民族服饰的根本功能是“区别于他族”。
2、常见的汉服定义
1996年出版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对汉服的定义:
①汉代的服饰;②辽代服制中的汉族服饰;③泛指一般的汉族服饰。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辞典中,也收录了“汉服”词条:
汉服:①辽代时称汉族服饰为“汉服”,契丹本民族的服饰为“国服”,后为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沿用。类似这种定义太过简略,侧重点不对,远远无法解释今天的汉服概念问题。那么再看大家围绕汉服复兴运动提出的定义,目前常见的详细定义中,有几个大体类似的版本:
2005年8月张梦玥汉服略考:
汉民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这是目前可见关于汉服概念的最早的学术定义。
200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周星老师在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
所谓“汉服”,在目前所知的汉语文献中,也有几层意思:一是指中国历史上汉朝的服装;二是指华夏族、汉人或汉民族的“民族服装”;第三种意见则是把“汉服”视为汉族的服装,但同时又认为只有它才是能够代表中国的“华服”或中国人的“民族服装”。2010年山东大学鲍怀敏老师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汉民族服饰文化复兴研究:
按照现代汉服复兴运动中有关于汉服定义的理解,是指从西周到明朝(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这近三千年历史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流社会,以华夏文化为背景通过传承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本民族风貌,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饰品的民族服饰体系。2012年王芙蓉在“汉服运动”研究:
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是指约从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汉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3、我提出的汉服定义及其3个标准
一是汉服特有或特色的形制标准,这就是在服饰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见服饰史考证、分析、复原的重要性。这也涉及古代和现代汉服,要重点建设、创新和宣扬现代汉服。一般情况下,以此为标准判定汉服足够了,但少数较特殊情况下,还需要以下2个原则。
二是区分于其他民族,即便是学习汉服、与汉服相似的日韩服饰,也与汉服有一定的差别。
三是凝聚民族认同,分对内和对外2个方面。
对内,正如陈复教授刚刚演讲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是心灵觉醒。我认为,心灵觉醒的内容之一,应该包含民族认同和凝聚。昨天我在汉服归来读者交流会上也说到,党和国家常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正是基于积极的民族主义可以传播、弘扬正能量,是促进民族认同、国家凝聚、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动力。另外,21世纪汉服复兴初期和民国恢复中华思潮下的一些仁人志士穿着的汉服可能存在形制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和重大的社会启发意义,我们不能仅根据服饰学术的观点就去否定这些服装的汉服性质。
对外,我大胆地提出一个个人观点,汉服复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强大,一方面,汉服的复兴最终会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和凝聚,正如陈复老师刚刚说到,汉服不仅仅是汉族人可以穿着的;另一方面,汉服复兴有利于港台华人、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向心,特别是对港台,港台近些年来的去中国化令人忧虑,我认为汉服可以促进、恢复和强化港台民众的中国人认同,随着汉服复兴的发展,未来可能会起到越来越正面的作用。

sunboyhu
感谢悟空问答!
汉服对于国人来说是一种文化,现在街道上,有很多女孩穿上汉服,给人一种怀古的感觉,对于很多女孩来说,只不过是一种时尚。
汉代女人的服装,从出土的女俑服饰来看,超长袖,超大后拖裙,喇叭裙,也许是汉朝时期,女人不太出门的原因吧?在现代来看,这种服饰只有在古戏妆,婚礼场,颁奖会,等场合,才可能有出现。
现在我们街道上,看到的,只不过是改装的一种服饰,与汉代都没有多大关系,很像各时代服饰综合改良版,甚至还有些朝鲜族服饰的味道。现在所说的流行汉服只不过是一件时尚的衣服而已!

lymyyang
谢谢邀请!从汉代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士大夫阶层热冲于崇尚孝文化,从礼节,穿着打扮表法出来的形相与孝的本质有关。汉服剪裁造型也是孝的形相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形存在表明孝的质,精神存在。其形无其质亦渐隐而不现。故汉服更代表的是孝文化。现在人着汉服,明者是对孝文化的唤醒。不明其中表法作用,大部分取相对待,简单认为是礼节风俗文化的一种,忽略其中的雅。

王筱薇薇
什么是汉服,笼统的讲,应该是指清朝之前,历代汉民族所穿服饰的统称。
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青石君认为,这种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或者说分为三个层次。
这种自带的文化属性,是指衣服本身作为一种服饰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民族服饰的美感。
不仅是汉服,所有服装都自带其文化内涵。
汉服的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过体验,特别是古装影视剧中,对服饰制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所呈现出来的汉服的魅力征服了很多现代人。
有人认为汉服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理由是:他们认为服饰的特点一直是变化的,没有固定的样式。
我觉得这个概念本是才是虚无!所有事物都在发展,那么一切事物皆因发展就失去了本质特征吗?
如果一个人,一袭汉服站在你的面前,你会因汉服的发展变化而无法辨识它是实实在在的汉服吗?
匪夷所思的思路。
汉民族经过几百年外族的欺凌,而今,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强大国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强大,自然带来民族自信,自然而然的我们会追忆我们曾经的辉煌,汉服作为这样一种民族自豪的载体,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情结,开始受到大家的青睐。
现在拥趸汉服的多数是年轻人,这一代人追求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希望能活出自己独有的精彩,汉服便成了他们表达个性的道具,类似于行为艺术,让汉服成为他们通过行为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
综述,汉服首先是汉民族的,继而也是全人类的,汉服的逐渐复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我们应为之感到骄傲,希望大家多支持汉服文化的发展。

马骝仔
汉服,是一件衣服,但又不仅仅是衣服。
对于那些嗤之以鼻的人,我们希望他们明白我们穿在身上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我们还背负着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对于那些穿汉服的人,我们希望他们知道汉服仅仅是一件衣服,不要觉得穿了汉服就高人一等了。
如果汉服穿在身上,能督促人们自励自强,那就起到了他应该有的作用。
就像佛教道教儒教,只要能督促人向善那就是好教。

小瓶子
汉服对于国人的意义是什么,是一种文化,还是仅仅只是一件衣服?
汉服是"一件"承载了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文化的衣服。
对于国人的意义:让我们在感慨有幸生为华夏人的同时,更时刻提醒我们配不配穿起这身汉服,能不能穿得起撑得起这身汉服。跳出穿搭看穿搭。汉服背后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
做内外兼修的人,做知己知彼的人,创新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大美,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做多好做多好。[比心]#Helen形象管理##形象价值赋能者##让爱美的人更有魅力#

金子也疯狂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不仅仅只是一件衣服。通俗易懂地说,汉服是中国古代人从头到脚,全身的穿戴和装饰。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衣裳”:中国古代”上衣为衣,下衣为裳;上衣和下衣缝在一起叫作“深衣”;短衣叫作“襦裙”。有隐形的布扣,外加束带。
所谓“首服”:是指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佩戴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额帕等首饰,戴上冠、巾、帽。
所谓“发式”和“面饰”:卢照邻说“片片行云着蝉鬓, 纤纤初月上鸦黄”;庾信说“眉心浓黛直点, 额角轻黄细安”;白居易说“圆鬟无鬓椎髻样 , 斜红不晕赭面状”。
所谓“鞋履”:就是脚上穿的舄、履、屦、屐、靴。
所谓“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佩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銙、腾蛇、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带等饰物。
汉服最基本的结构,是用50cm左右的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剪裁成的衣服,包括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裻、袼、祛等部分。一套完整的汉服有内衣、中衣、大衣三层。
深衣或上衣是“交领右衽”,所谓交领右衽,是指衣领交叉,左边的一幅在下,右边的一幅在上,在上的衣幅斜至右腋下。
汉服讲究“宽衣大袖”。
汉服的放置物称为“衣箧”和“衣桁”。
汉服经过从黄帝以来,到周、秦、汉、唐、元、明诸朝代的演变,服饰格式大同小异。
贵族和平民的服饰的区别,主要是面料的优劣和首饰的贵重程度不同。当然,封建朝代的天子、皇后、嫔妃、高官显宦等级森严,汉服服色,格式,都必须严格区分开来。
战士和体力劳动者,衣服后摆制成燕尾样式,或着“襦裙”,以便于活动。至于战国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穿戴的就不是汉服了。
汉服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比如“步摇”,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比如“深衣”,刘克庄挽林焕章“束帛徵诸老,深衣立一儒”;比如“金钿”:罗邺旧侯家“金钿座上歌春酒,画蜡尊前滴晓风”;比如“栉”:徐彦伯婕妤“巾栉不可见,枕席空馀香”;比如“香囊”:秦观山抹微云“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但随着满清的“剃发易服”,特别是近现代“西风东渐”和“东服西渐”,世界文化大融合,严格意义上的汉服,今天已经不是常服,只有汉人在特殊场合下穿戴,以及佛教、道教、少数民族人众穿戴。

小屋果果家
汉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礼的一种装饰(礼俗),中华民族自古注重着装礼仪。故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衣与礼自古就不可区分。当下的汉服并未把礼的概念很好的体现出来。着装礼仪中有明确区分祭祀服,常服,禅衣,中衣,深衣,儒服等。弘扬中华礼仪文化才是汉服复兴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