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朝亡汉服饰亡”,这是为什么?

如题,有人说“明朝亡汉服饰亡”,这是为什么?
提到的作品

[作品]尚书正义

《尚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尧、舜以来经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贵史料。由于经秦火之劫,它在传承过程中有缺佚,并出现了多种版本,有所谓今古文真伪之辨。 校点前言 尚书正义序 卷第一 ...

孔安国 传

最新跟帖
echo崇优释

echo崇优释

满屏金钱鼠尾辫,再无华夏霓裳曲!

小健

小健

明朝灭亡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次“亡天下”的危险历程,是自南宋灭亡后又一次神州陆沉,华夏再一次完全为异族所统治。

满清入关后,在范文程等汉臣的提议和怂恿下,多尔衮勒令全国推行“剃发易服”令,为防有人不从,发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恐吓并且也积极施行了这项恐吓。

满清当权者规定,但凡汉人男子,必须按照满人发饰,前脑门剃光,只留脑后一溜小辫子,其状甚为丑陋,犹如猪尾巴般,后世皆称其“猪尾巴辫”或“金钱鼠辫”。千万不要被当下的清宫剧给蒙蔽了双眼,清前中期的男子发型就是下图这种,满满的鞑努胡夷之风,汉人几千年来续发塑冠的传统就此消失。

服饰方面,汉族传统服饰,即汉服被严禁寻常百姓穿着,只在道观和戏班子里少量保留。

亡国不可怕,怕的就是灭种亡文化。

而从满清入关后的一系列举措来看,无疑是想在思想和文化上让汉人彻底臣服,成为满洲八旗集团的奴隶。

有人也许会反驳,满清皇帝不是十分热衷汉文化吗?他们说汉语,写汉字,与汉家皇帝有什么区别呢?

而这恰巧是满清的无奈,当占据大明,坐稳江山后,他们才发现,要想以本部几十万人的力量来完全掌控这个疆域庞大,人口过亿的大帝国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得国不正,钻了明末乱世的空子,满清从建国之初起便时刻处在一种被汉人反攻倒算的恐惧中。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贵族与汉人士绅达成了妥协,仍开科举取士,仍沿袭明朝的官僚政治机构,满人皇帝也必须掌握满、蒙、汉语,既是满蒙的大汗,也是汉地十八省的皇帝。

但为了巩固满洲八旗的主体地位,彻底奴役那些可能将自己推翻的汉人,剃发易服是免不了要施行的,既然大清的皇帝都能积极融入汉文化,你们汉人小民剃个发,换个衣服又有何不可呢?

通过剃发易服令后,满清当局立即将那些抵制奴役、有反抗精神的汉人区分了出来,接下来便是惊世骇俗的大屠杀!

在这个过程中,南中国抵抗最为激烈,遭屠戮也最为惨烈!

据清实录-顺治实录: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

大明天启时期,野猪皮就屠杀了辽东上百万汉人。在施行剃发易服令的过程中,对于反抗的人群,满清的杰作是:扬州十日,杀八十万人;嘉定三屠,杀五十万人;济南,屠十三万人;屠南昌,杀四十万人;屠广州,杀八十万人,屠嘉兴,杀十万人;屠赣州,杀五十万人......

在这场抵制运动中,足足有三千万人遭到残忍屠杀,满清屠夫的“光辉战绩”在历史上仅次于13世纪的蒙古铁骑。

然而,天佑华夏,清妖最终的覆灭可以说是终清一朝最好的事情。辛亥革命为什么伟大,不仅因为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更因为它终结了满清这个反人类的殖民政权!

在清帝逊位的第二天,孙中山先生便率京城百官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以此昭告天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两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之奇耻已雪!

当然,如今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无论汉人,满人还是蒙古人,都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强烈反对任何的民族分裂行为,我们当携手共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黑格尔

黑格尔

因为明朝灭亡后,满清王朝实行的剃发政策造成了民间传唱剃头不剃发,这种唱法流行了千年,而又有一些反清势力野史小说中难免也将这种说法渲染过分些,所以导致后世之人认为清朝入关对汉朝实行改吗发改衣制度,实际骑装不易劳作,民间尤其是老百姓为了劳作还是穿汉服,所以不存在汉服消失的说法

狂野小鮮花

狂野小鮮花

謝謝邀請回答: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恢復生產和保持明朝的“長治久安”大兴屯田、兴修水利、推廣種植、麻、棉等經濟作物,這些都是為漢服飾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中國古代服飾經過两千多年的發展完善,至明代达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無论在服飾内容、等级标准、工艺选材,還是在实用效果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發展,可以说是汉服饰威仪的集成与总结。

明代服饰以其端庄傳統、華美艷麗,都成為中國近世纪服饰艺术典范。

公元1616年,女真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建立後金政权。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公元1636年皇太极登皇位,改國号为大清是为清太宗,也直接牵動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改變。

女真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飾文化。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之後,就想用满洲的服饰来同化汉人,用满族统治汉人的意识推行服饰改革,入关後,强令汉人薙发,留辫,改穿满族服装,这一举動引起汉族人的強烈抵制,

乃采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十不从”

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國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的建議,在服飾方面像结婚,死殓時女的都许保持明代服式,未成年儿童,官府隶役和出行時鸣鑼開道的差役,以及民间赛神庙会所穿,也用明式服装。优伶戏装采取明式释道也没有更改服装样式,

随着清朝服饰制度的推行,清朝服飾也充分承继了明代服饰技艺的成就~。

所以说,明朝亡,汉服亡,並不确切。

五柳

五柳

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我们中国人创造的文明,被称为华夏文明。我们中国人,也以“华夏”儿女自称。然而何谓“华夏”呢?儒家经典《尚书正义》是这样说的:“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翻译成现在的话,大意是说。相对外族,我们繁荣昌盛,衣服又很美,所以我们中国被称为华夏。“华”就是专门形容衣冠的。

我们的文化中,对衣冠重视极了。明朝时,朱元璋驱除外族后,建立了汉人政权。他命人“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设计汉人衣冠,继承了汉服端庄大气的特色。

满族生活的地方与汉人邻近,深受汉文化影响,服饰也深受汉服的影响 。但满人的服饰,仍然迥异于汉服。

汉服讲究更突出大气,满族服饰讲究实用。以袖子为例,就可以看出满汉服饰设计理念的不同。比如,历代汉服的袖子都是宽袖。满族的衣袖则是窄袖。

满族建立政权之初,在东北强迫辽东汉人放弃自己的衣冠文化。让汉人剃发,着满族服饰。为此,很多东北地区的汉人惨遭屠戮。

满族入关后,再次举起屠刀,强迫汉人放弃汉家衣冠。为保住汉家衣冠,百姓奋起反抗。残忍的满清军队出兵镇压,扬州,嘉定等地的百姓几乎被屠戮一空。在满清的武力逼迫下,满族的服饰逐渐推行开来。汉家衣冠从人们的生活中,慢慢的消失了。

在清朝灭亡后,汉家衣冠曾经短暂的出现过。想做皇帝的袁世凯,命人为自己制作了汉服,准备登基时穿。结果,还没登上皇帝宝座,就死去了。

从某方面意义讲,明朝的汉服真就是汉家衣冠的最后一个版本。(图片源于网络)

黑猪部落

黑猪部落

猜下这是哪朝的?


小柠檬和大橙子

小柠檬和大橙子

明朝灭亡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次“亡天下”的危险历程,是自南宋灭亡后又一次神州陆沉,华夏再一次完全为异族所统治。

满清入关后,在范文程等汉臣的提议和怂恿下,多尔衮勒令全国推行“剃发易服”令,为防有人不从,发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恐吓并且也积极施行了这项恐吓。

满清当权者规定,但凡汉人男子,必须按照满人发饰,前脑门剃光,只留脑后一溜小辫子,其状甚为丑陋,犹如猪尾巴般,后世皆称其“猪尾巴辫”或“金钱鼠辫”。千万不要被当下的清宫剧给蒙蔽了双眼,清前中期的男子发型就是下图这种,满满的鞑努胡夷之风,汉人几千年来续发塑冠的传统就此消失。

服饰方面,汉族传统服饰,即汉服被严禁寻常百姓穿着,只在道观和戏班子里少量保留。

亡国不可怕,怕的就是灭种亡文化。

而从满清入关后的一系列举措来看,无疑是想在思想和文化上让汉人彻底臣服,成为满洲八旗集团的奴隶。

有人也许会反驳,满清皇帝不是十分热衷汉文化吗?他们说汉语,写汉字,与汉家皇帝有什么区别呢?

而这恰巧是满清的无奈,当占据大明,坐稳江山后,他们才发现,要想以本部几十万人的力量来完全掌控这个疆域庞大,人口过亿的大帝国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得国不正,钻了明末乱世的空子,满清从建国之初起便时刻处在一种被汉人反攻倒算的恐惧中。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贵族与汉人士绅达成了妥协,仍开科举取士,仍沿袭明朝的官僚政治机构,满人皇帝也必须掌握满、蒙、汉语,既是满蒙的大汗,也是汉地十八省的皇帝。

但为了巩固满洲八旗的主体地位,彻底奴役那些可能将自己推翻的汉人,剃发易服是免不了要施行的,既然大清的皇帝都能积极融入汉文化,你们汉人小民剃个发,换个衣服又有何不可呢?

通过剃发易服令后,满清当局立即将那些抵制奴役、有反抗精神的汉人区分了出来,接下来便是惊世骇俗的大屠杀!

在这个过程中,南中国抵抗最为激烈,遭屠戮也最为惨烈!

据清实录-顺治实录: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

大明天启时期,野猪皮就屠杀了辽东上百万汉人。在施行剃发易服令的过程中,对于反抗的人群,满清的杰作是:扬州十日,杀八十万人;嘉定三屠,杀五十万人;济南,屠十三万人;屠南昌,杀四十万人;屠广州,杀八十万人,屠嘉兴,杀十万人;屠赣州,杀五十万人......

在这场抵制运动中,足足有三千万人遭到残杀。

麦麦同学

麦麦同学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