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科普】汉服中的巾帻有哪些?硬脚幞头?东坡巾?软脚幞头?翘脚幞头?乌纱帽?

帻,又称巾帻。古代中国男子包裹鬓发、遮掩发髻的巾帕。始见于汉代。帻在古代,常在冠下,或单用。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帻在我国古代是文武百官平民百姓都可以戴的首服,只是为官的在商超行公时候要与冠配在一起用,单戴帻往往是家居时候。先秦时帻只是武士的头箍,系在前额防止头发披散挡住视线妨碍战事。之后演变为较宽并缠裹住头。汉前称帻,汉后由于种类增加而称某某帻。照今看来,汉后的帻实为巾的一种特殊形式。

秦汉时期

帻,原是秦国武将围在额部的头巾,形状像长帕,汉朝起初常为卑位执事所用。汉元帝额头有壮发,所以戴帻遮挡,群臣效仿皇帝,帻于是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

帻的主体称为“颜题”,两边围向脑后并延伸出竖立的双耳,耳下用方形的“收”连接固定。相传王莽秃发,在帻上覆巾,高隆如屋顶(俗语云:“王莽秃,帻施屋”)。文官戴进贤冠,帻耳较长,冠梁和巾相叠呈“介”字状,所以称为“介帻”,武官戴惠文冠(貂蝉冠),帻耳较短。童子之帻不加巾,表示未成年。


魏晋

魏晋时期流行笼巾。


宋朝

士人在头上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名称起源来自东坡居士集的“父老争看乌角巾”句,因而有东坡巾之名。


明朝

网巾,方巾在明朝出现,六合巾和四方平定巾都与政治有关(明太祖下令士民戴上)而颁定,其它的如浩然,逍遥,飘飘,周子,庄子,纶巾这些,明以前就有,明朝常见的有庄子,飘飘,程子等巾,冠类基本不变,小冠为盖住发髻,其他冠则盖住整个头部,唐以前大冠制配礼服,小冠可以外露,但宋以后小冠外要罩巾,另一个则是以前低贱阶级们的折上巾,反成了皇族的翼善冠。

提到的作品

[作品]云麓漫钞

本书为笔记集。南宋赵彦卫撰。彦卫字景安。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宋宗室。初佐幕吴门,以学识见称于世,被人视为“外吏而内儒,学而有用者”(《拥□闲话序》)。绍熙间为乌程宰,又为徽州通判。此书有...

赵彦卫

最新跟帖
拍照的蘑菇

拍照的蘑菇

硬脚幞头

在唐朝无疑是皇帝的专用。沈括说“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在一些影视资料或是古画中也可以看出,唐朝的皇帝使用局脚幞头,硬脚上弯曲、脚朝下。在晚唐,混战的藩镇开始用硬脚,幞头礼制随着混乱起来。


东坡巾

古头巾名,又名乌角巾,相传为宋苏东坡(轼)所戴,故名。其巾制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小。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之则有角,介在两眉间。


软脚幞头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中有这种形象。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至706年)幞头所垂两脚形状变成或 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种幞头脚就是能够翘起的硬脚,称为翘脚幞头。到五代时,翘脚幞头广泛流行,《云麓漫钞》说“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伪孟蜀(公元934年至960年,后蜀)始以采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至刘汉祖(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汉)始仕晋为并州衙役,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文中开始把幞头脚改称幞头角,这种两只长角横直平展的幞头,叫作展角幞头,展角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可以随时装卸。


翘脚幞头

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至706年)幞头所垂两脚形状变成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 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种幞头脚就是能够翘起的硬脚,称为翘脚幞头。到五代时,翘脚幞头广泛流行,《云麓漫钞》说“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 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



展角幞头

至刘汉祖(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汉)始仕晋为并州衙役,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文中开始把幞头脚改称 幞头角,这种两只长角横直平展的幞头,叫作展角幞头,展角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可以随时装卸。

乌纱帽

明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拍照的蘑菇

拍照的蘑菇

  • 42
    经验
  • 1
    粉丝
  • 1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