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没有后宫干政?为何会有宦官专权?

如题,明朝为什么没有后宫干政?为何会有宦官专权?
最新跟帖
香蕉风信子

香蕉风信子

明朝哪里有宦官干政。清朝的宦官肯定都是汉人,为了防止汉人获取清政府机密,出于防范非满蒙民族目的,因此禁止宦官识字,所以对前朝宦官会进行否定。另外,明朝中后期宦官作为皇帝牵制官员的实力,被官员痛恨,作为明朝晚期至清朝的官员,也会对宦官进行批判甚至抹黑。

明朝宦官出现在权利机构始于朱棣,利用司礼监的太监间接应对内阁的官员。此时的太监与内阁的权利都很弱小,都是配角。

而太监真正登上权力舞台,源于明英宗时期土木堡失利。此时明英宗被俘,同时帝国的权利结构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最开始明朝的权利机构是~皇帝皇族~以五军都督府为核心的勋贵军权掌握集团~以六部为核心的官员经济政治掌握集团~的三角型权利牵制结构,因为战败,勋贵集团被消灭大半,此时的权利结构直接变成了皇权对阵臣权的二元结构。

因此明英宗复辟后不得不通过东厂锦衣卫来控制官员,防止权利失控。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为了限制东厂(司礼监管辖)权利就短暂的设立的西厂(御马监管辖),因为既要东厂牵制官员还要牵制东厂防止东厂发展成第二个官员集团,但是宦官终归是皇帝的人,永远不可能成集团。后来西厂的头头非常年轻的汪直在官员猛攻之下,不得不离开宫廷,最终选择了镇守边关,这个情况是不是值得思考,被官员弹劾的大太监竟然在边境非常尽忠值守,而汪直后来在各类史书的形象可不是实际样子。

到了明宪宗的孙子明武宗的时期,又不一样了。明武宗16岁登基,随着年龄增长,发现帝国问题越来越多,为了解决问题,使用了先集权军权的,在解决经济税收问题的策略,军权现在在兵部也就是官员手里,于是明武宗开始拉着锦衣卫自己训练部队,这也是他的最大爱好也就是打仗,此时的内阁力量已经可以压制皇权,因此明武宗加快兵权回收,钦征了大同防御蒙古入侵并获得应州大捷,并在现场亲手杀死了一个蒙古军人。为了获得足够的税收,明武宗放出了大太监刘瑾进行改革收税,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政策有很大随意性,引发了官员的反弹,随后不得已将刘瑾以篡位的重罪处死。其后明武宗在太湖落水,一个月后死亡,史书说是落水惊吓,而明武宗身体强壮,落水后感冒时一直让小宦官在民间抓药,没有使用太医的药物,回京后扛不住内阁首辅杨廷和的要求服用了太医的药物,随后病死,原因真的不好说。

到了明世宗至明神宗期间,不再寻求军权,此时的大太监和官员都很消停,嘉靖中期开始都官员忙着官员管理和税收改革,太监们也都被授意予以配合。此时,官员能力强但是对皇权并不挤压,所以双方基本很少斗争,宦官依然就默默无闻。

到了明熹宗时期,东林党崛起,南方经济爆发,南方地主权利开始寻求自主,而东北努尔哈赤引导的建州女真叛乱,消耗了帝国大量税收。为了获取税收牵制打压东林党,魏忠贤正式登场,一方面压制东林党的不合理权利和经济诉求,一方面加大南方的税收。由于魏忠贤小混混出身,做事都是市井化方法,完全不是官员的讲表面的方法,所以把东林党弄得恨他恨到了骨子里。也因为魏忠贤不择手段收钱,同时在首辅孙承宗的指挥下,才使得辽东战局实现平衡,甚至开始战略进攻。不过,明熹宗与东林党的对杀换来的是31岁就死亡了,原因与他祖爷伯伯(世宗是武宗的堂弟)一样的结果,落水后不治身亡。

明毅宗16岁上台,分三步,非常轻松的就弄死了魏忠贤。

所谓明朝宦官弄权就是个洗脑的说法而已。

归途

归途

在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虽然不乏太后主政的局面出现,但始终没有后妃干政的情况,但一直伴随明朝历史的,却是宦官专权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两个现象呢?今天我就给大家深入的分析一下。

明朝为何始终没有出现后妃干政

准确的说,明朝的后妃曾多次在特殊情况或特定阶段摄政,理论上可以擅权专政,但事实上却没有出现过一次后妃专政取代皇权,甚至没有出现过一次外戚干政。

比如宣宗驾崩时,太子朱祁镇才九岁,大臣们以皇帝年幼为由,请太后垂帘听政。但太后并不揽权,她以“毋坏祖宗法”为由加以拒绝,而委政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所有奏章均令送内阁交由杨士奇等议处。太后病重时,召杨士奇、杨溥入宫,“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士奇奏对未完,太后已崩。死后遗诏“允惟国家重事,存没在念……诸后妃家并须遵奉皇祖训戒,不许干预国政”。

再比如万历年间的李太后,当时小皇帝才十岁,无力亲政,皇权运行存在很大空隙,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李太后手中,“徙居乾清宫,抚视上,主持国策”。但李太后同样并不专权,而是将宫内之事交付冯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鼎力支持张居正进行改革,史称:“万历初政。委任张居正,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后之力居多。”正是张居正十年改革之功,才为大明续命六十年。

那么为何明朝的太后不会专权呢?

这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当年留下的三条“祖训”,其一是规定后妃不得干预政治,其二是后妃只能从“良家子”中选出,其三是不准设立丞相。

后妃不得预政,是朱元璋亲自定下来的祖制,而且朱元璋对自己定下来的制度相当自信,要求子孙们绝对不能违背,这就使得不论哪一位太后,都不敢垂帘听政,否则就是违背祖制,必然受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武宗死后,张太后趁继位的朱厚熜尚未到京,曾提出改懿旨为圣旨,但马上遭到了首辅杨廷和等人的坚决反对,抬出来的大旗就是此举违背祖制。张太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有明一代,除了明朝开国初年,皇室与勋臣子女联姻之外,从宣德之后,选婚之权便“委之宦寺,求之市井”的“良家子”。所谓“良家子”,就是说后妃必须来自民间,这样与朝中的大臣们就没有任何联系了。后妃入宫之后,基本就与外世隔绝,她们的家族成员虽然也会得到封赠,但大多只是赏给虚衔,并且祖训规定不可以议政参政,所以后妃家族没有任何实权。史称“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而后妃擅权与外戚专政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后妃一人,而无外戚外臣帮助,后妃完全没有足以擅权的社会基础和实力。

众所周知,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可谓费尽心思,设立五军都督府控制了兵权,废除丞相又控制了相权。朱元璋之后,明朝采取的是内阁票拟、司礼批朱的内外双轨制,这种事权分割而又互相制衡的体制,使得后妃难以控制朝政。即便因为皇帝年幼,太后主政,也只能作为内阁与司礼监的平衡势力,当小皇帝渐渐长大,不管掌权的太后们愿不愿意,在内阁和宦官的逼迫下,都必须尽快归政于皇帝。主政十年之久的李太后,在万历皇帝大婚之后,也不得不立即还政于帝,搬出乾清宫。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明代后妃的主政只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不可能像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慈禧太后那样,彻底取代皇权。

为何明朝宦官之祸如此严重?

自东汉以来,宦官就作为一支干预国家政治生活的特殊势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千百年来,宦官之祸比比皆是,可为什么明朝的宦官为祸格外厉害呢?

朱元璋称帝之后,吸取了汉唐晚期宦官乱政的教训,宫中只设宦官不足百人,并且还明确规定,“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阶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这基本就断绝了宦官乱政的可能性,但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不放心,洪武十七年,他又特地在宫门置一块铁牌,刻上“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几个大字,以示震慑。

尽管朱元璋的意愿是好的,但他亲手制定的明朝的制度,却决定了宦官乱政乃是必然,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本意,是集天下大权于皇帝一人,这样负责处理国家具体事务的六部就直接向皇帝本人负责,而不用再经过丞相这一关。但是朱元璋又不相信任何人,徐达、李文忠、刘基、朱升等一大批曾经跟他一起赴汤蹈火的元勋,几乎都被他剪除殆尽。所以,一面是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一面是无人可以信任,即便朱元璋通宵达旦的处理政务,也还是忙不过来。久而久之,便必然形成这种局面:谁跟他接近最多,便信任谁。享有这个得天独厚机会的,当然只有宦官。

所以,朱元璋到了晚年时候,就已经开始信任和重用宦官了,比如洪武十年,当户部奏天下税课司局征商不如额者一百七十八处时,朱元璋便“遣中官、国子生及部委官各一人核实,立为定额”,这是明代宦官在皇帝委派下干预财政的开始。李文忠曾对朱元璋说:“内臣太多,宜稍裁省。”朱元璋听后大怒,说道:“若欲弱吾羽翼何意?”随后下旨将李文忠的门客全部杀死,李文忠受此惊吓,不久病死。

既然朱元璋开了这个头,那么在他的子孙们看来,重用宦官,当然就是信乎有征,不悖祖训了。明朝的皇帝们要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又力图穷极人间天上最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那么,由不离左右的宦官代为料理政事,也就势不可免。

从制度上说,内阁票拟、司礼批朱的内外双轨制,可以实现权力的平衡,由皇帝居中掌握,但实际上,内阁虽然后来在一定意义上取得了丞相的职权,但因为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所以并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这就使得内阁在和宦官的斗争中显得软弱无力,内阁的“票拟”权根本无法对抗司礼监的“批朱”权。

因为,司礼监的“批朱”权,实际上就是皇权的延伸,宦官们要专权,必须拉着皇帝的大旗作虎皮。武宗喜欢喝酒,刘瑾就趁着武宗喝到最高兴的时候奏事,武宗不耐烦的说,“尔何为,乃一一烦朕也,”魏忠贤则是趁着熹宗做木匠活的时候奏事,熹宗便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可见,即便如权势熏天的九千岁魏忠贤,也要借着皇帝的旨意行事。

综上所述,明朝的制度决定了,无论皇帝愿不愿意,他只能信任身边的宦官,因为只有宦官才是他能够彻底掌握的,无论宦官的权力有多大,皇帝仍旧一言可定其生死,武宗翻手可杀刘瑾,崇祯上台几个月便可除掉魏忠贤。而如果权力落到内阁的手上,那么就会像汉唐宋等朝代一样,出现不可控制的权臣,进而威胁到皇位。两者相权,皇帝只能选择偏向于身边的宦官。所以,即便如相对英明的宣宗、孝宗时,宦官依旧为祸不小;即便崇祯除掉魏忠贤,仍旧会重用其他的宦官,而内阁成员却不断换人,总数达五十人之多。

Shinery_M

Shinery_M

明朝亡于后宫干政!光一个万历他妈,那个老妖后,先是打击托孤大臣,接着玩弄权术!要废万历,把万历拿捏的死死地!最后非要立那个短命鬼朱常洛,28天就死了,弄的晚明政权频繁交接,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喂同學

喂同學

明朝就没有宦官干政!宦官是链接内阁和皇帝的桥梁,宦官是代表皇帝的

王娜

王娜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色!都有其时运!说起大明,马皇后就是一个相当贤惠的好女人!后来的徐皇后,也是相当贤惠的聪明女人!祖上的排演,对于后世不能说没有影响!至于太监专权,也是当时皇帝的失误!或者说荒唐!一个朝代,如果遇到精明的皇帝,则人民幸运!若遇到不懂政治不懂经济,荒唐,优柔寡断,怕这怕那的皇帝,人民则陷入痛苦之中!

竹杖

竹杖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建国称帝后为防止出后宫宦官乱政的事情,其实是做了很多努力的,如1、规定每任皇帝死前将没有生育的嫔妃陪葬,他自己就将自已的四十六个妃子陪葬孝陵。

2、朱元璋将子女联姻的目标大多选定在平民之家身上,并规定女儿的驸

马不能掌实权做官、经商,儿子的妃嫔之家也大多是小官,没有什么家族势力,这就保证了后继之人的后宫妃嫔没有家族势力可以借助。

至于太监这口大锅要算在朱棣头上,由于在靖难之役中南京的宦官为朱棣立了大功朱棣首开东厂使亲信宦官任首领,为大明七下西洋立下大功的郑和也是在这时期提拨任用的,明宣宗朱瞻期还在宫中开设内书堂使儒臣为师让太监识字,让太监有了可以看懂奏章的能力。

正统年间,明英宗年幼又增设司礼监,著名宦官王振正是大明第一任司礼监掌印掌握了批红之权,开启了大明宦官直接和文臣处理政事之先河,

明宪宗时又增设西厂使汪直督之,明末九千岁魏忠贤正是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而权倾天下。

申斯基特拉尼奇

申斯基特拉尼奇

后宫干政是因为皇帝要利用外戚对抗文官系统,明朝皇帝推出太监系统对抗文官,自然不用外戚,明朝宦官专政不一定是事实,因为明朝文官势力过大,开国初期,是用功勋阶层对抗文官阶层取得政治平衡,后期不得以推出内书房,让太监读书识字让太监批阅奏折以太监势力对抗文官系统,崇祯就是因为不懂政治,取消太监系统,以致文官系统一家独大,架空朝廷,最后落得留下“诸官皆可杀”的遗言上吊,满清以八旗对抗文官,自然不用推出太监势力,所以满清一味维护八旗,最后八旗完了满清也灭亡了。

默默小布

默默小布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